肖靜
國內對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研究比較晚,左慶樂、劉杰(2001)研究表明企業業務能力的價值加上企業潛在獲利能力的價值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價值,還提出將現金流量折現法與期權定價法結合起來評估企業價值。文中不足之處在于未對其中的參數進行詳細地確定,并且文章所采用的折現現金流量法過于傳統,那么用此方法評價出的企業業務價值作為期權定價法中標的資產價值和執行價格的輸入量就有欠妥當。
王少豪(2002)在《高新技術企業價值評估》一書中,先詳細的介紹了國際上現階段常用的高新技術企業評估方法—折現現金流量法、相對估價法以及期權定價法,并提出傳統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在評估高新企業時候的不妥之處[30]。并根據高新企業的評估難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提出相應的意見。通過對高新企業研究開發費用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研究,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提出應當將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列為在事實上的資本性支出,而不是像目前這樣把研究開發費用列在經營費用之下,并且還提出研究開發費用可以作為一種“研究資產”在多個會計期間內進行攤銷。《高新技術企業價值評估》一書可以說是我國目前在研究高新技術企業價值評估上比較完整的。盡管如此,也有些許遺憾之處,比如,在介紹實物期權法的時候,只是單純的提及將實物期權用于項目的評估中,并沒有將實物期權方法用在對企業價值的整體評估之上。
王小榮、張俊瑞(2003)在前人研究結果的基礎之上,在綜合了企業價值評估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之后,提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應當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評估企業價值的理論體系,應當將研究的重點放在高新技術企業的價值驅動因素及其類型、形成機理、定量識別方法等方面。文中還提出了要區分持續經營條件下高新技術企業價值評估和非持續經營下高新技術企業價值評估,持續經營條件下的高新技術企業價值評估又有三個不同的階段,都應當細分來進行研究。
方芳、周道傳、李由(2003)研究中,在對折現現金流量法、相對比較乘數法和期權估價法等,一系列國際上常用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進行評述和分析之后,提出相對比較乘數法是最適合我國“新興加轉軌”的國情的,相對比較乘數法也是我國應用最為廣泛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同時還提出折現現金流量法代表著我國未來企業價值評估的發展方向,但是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折現現金流量法還很難在我國得到應用。
施月華(2003)將Ohlson模型和經濟增加值法作了比較研究,通過選取153家公司的面板數據做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示剩余收益估價模型推算的企業價值與企業的賬面價值較經濟增加值法更加接近,剩余收益估價模型推算公司市場價值的解釋力更強,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剩余收益估價法對企業價值的評估優與經濟增加值法[33]。
黨建忠等(2004)利用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根據Feltham-Ohlson股權估值理論與經驗性模型,在結合我國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場特征的基礎上,構建了股票價值評估的修正模型,實證研究的結果顯示,修正后的模型更具有解釋力。
張悅玫、李延喜、奕慶偉(2005)利用453家價值增長型企業2000年的橫截面數據作為研究樣本,進行企業市場價值與企業內在價值的關系研究,建立了企業市場價值與企業內在價值的回歸模型,表達為多元線性方程形式,將凈資產、資金使用效率、長期投資合計、貨幣資金及主營業務銷售毛利率作為變量。研究表明,企業市場價值和企業內部價值顯著相關。
張行宇,李姚礦(2007年)在結合高新技術企業特征的基礎上,分析評價了高新技術企業投資價值評估的基本方法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的價值來源,通過相對價值評估模型對高新技術企業投資價值進行研究。探討并評述了相對價值評估模型在高新技術企業投資價值評估中是有一定價值的。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對企業價值評估的研究主要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對傳統的企業價值評估而言的,對于傳統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應當逐漸完善,比如說在傳統評估模型的參數這個方面,如現金流量的預測和資本成本的估計等,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第二是對新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和模型而言的,例如用經濟增加值法以及期權定價法等等,這些方法主要是用來評估起步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網絡公司等。因為這些企業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說現金流量也許是負的,也許還沒有盈利的記錄,公司創辦時間比較短,財務數據也比較少等。這樣的企業不適合用傳統的方法來進行價值評估,而只能選擇用新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來進行評估,比如說用期權定價法。因為期權定價法比起傳統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來說,有些許優勢之處,期權定價法可以用存在的發展機會來解釋企業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期權定價法可以明顯地反應靈活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