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金融危機后,我國企業負債率逐年上升,李克強總理提出使用市場化債轉股的方式去杠桿,助力供給側改革。本文在結合我國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對如何完善實施債轉股的法律環境和貫徹落實市場化進行探討,以期對市場化債轉股的實踐有所幫助。
關鍵詞 債轉股;市場化;法律問題;融資方式
今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提到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的方式降低企業的杠桿率,逐步解決企業債務率高的問題。全球金融危機后,我國非金融企業加杠桿趨勢非常明顯:2008~2014年間,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由98%提升到149.1%,猛增了51%以上,至2015年末已達156%。杠桿融資即可以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又可以帶來杠桿效應,但杠桿率偏高會導致償債能力及流動性下降,財務風險上升,若大規模爆發,還會影響到金融體系的穩定。
一、轉股帶來的預期效應
整體上降低企業杠桿率。通過債轉股,將企業債務轉化成其所有者權益,使企業的償債能力上升;同時消除了大量利息負擔,為其減負,企業很可能扭虧為盈。
有助于融資方式向直接融資、股權融資轉型。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建設,企業應考慮不再單一的依賴銀行貸款,可通過上市等股權融資手段,調整企業的資本結構。中小企業可以選擇在創業版上市融資或嘗試“投貸聯動”模式等。多種融資方式的適當組合能更好的滿足企業初創、成長期的資金需求,不為以后的發展留下資本結構方面的隱患。債轉股有利于加快轉型,提高金融市場效率。
處理部分銀行不良資產,探索不良資產處理的途徑。數據顯示,6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升至1.81%,撥備覆蓋率下降至161.3%;不良貸款率逼近2%的風險警戒線,撥備覆蓋率接近150%的監管要求。實行債轉股,能夠快速的處理掉一部分銀行賬面上的關注、次級、可疑類別貸款,降低不良資產率。降低“三去”任務下違約壓力上升,不良資產率迅速上升的風險。
二、債轉股實施的法律問題
銀行是否直接持股。我國《商業銀行法》第43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以及《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規定“商業銀行被動持有的對工商企業股權投資在法律規定處分期限內的風險權重為400%,而超過處置期則為1250%。前者意味著商業銀行不能成為債轉股的主體,后者表明即使由商業銀行持股,也只是暫時性的持股,目的是減少賬面不良并擇機處置收回。若將來轉股考慮銀行直接持股,在修訂法律時還需要考慮制定相應風險控制機制應對銀企關系緊密帶來的風險分離效果下降的問題。
轉股后權利受限。《關于實施債轉股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債權轉股權后,派員參加企業董事會、監事會,參與企業重大決策,但不參與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原債權人雖成為公司的股東,卻不具備和原股東同等的權利,這與通過債轉股引入戰略投資者對企業進行大壓力的改組改造的期望不相符。首先,原債權人在轉為股東后不一定能處于控股地位,控制力相對較差,若再加上權利上的限制,更難進行內部治理結構再造,企業狀況很難通過債轉股得到改善,投資人將承擔投資無法收回的風險。
退出機制相關法律需完善。現行的主要退出方式有:回購、轉讓、上市退出。依據公司法的要求,回購后要注銷股份,長遠角度上會限制企業的發展規模和融資能力,且債轉股的公司盈利能力不足,可能本身沒有充足的資金用于回購。相比于未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股權流通性上升,轉讓的價格也更加合理,退出較易,但是我國殼資源有限,加之核準制下,從創業板上市也對盈利有一定要求,轉股企業上市的資格較難取得,我國可考慮著手股票發行向注冊制改革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投資方提供更加可行的退出方式。
三、債轉股的“市場化”實施建議
對象選擇市場化。首先應該依據市場化的原則制定參與債轉股企業的選擇條件,嚴格過濾掉靠貸款勉強支撐的僵尸企業;對于產能過剩的行業,若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只是出現暫時性的資金困難,可以實施債轉股,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但對于生產停滯,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才能有改變的企業,不應該給予支持。從市場的角度選擇轉股對象,一方面,減輕了投資方的壓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淘汰沒有前景的企業,促進行業整合,達到優化行業結構和去產能的效果。
投資主體市場化,鼓勵更多的投資主體進入市場。除銀行成立資產管理子公司對債務企業控股之外,政府應該支持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和能夠有效利用轉股企業資源的企業進行持股。促進投資主體在金融市場上通過基金、債券、股票等渠道籌資,我國儲蓄率較高,籌資空間很大,通過這種方式,取得更多社會上的資金投入,幫助提高產業質量、產品質量,助力供給側改革。
確定投資方的主體地位,落實其自主權。投資方應該從效益的角度,謹慎的考察擬轉股企業,防止出現持股后發現無法恢復有效生產,無法分得紅利,甚至股權縮水等情況。
估值定價市場化。債務標的定價過高,會損失投資者的利益,權衡利益和風險后,甚至放棄投資;定價過低,會使企業遭受損失。《公司債權轉股權登記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用以轉為股權的債權,應當經依法設立的資產評估機構評估。債權轉股權的作價出資金額不得高于該債權的評估值。”因此,以市場化的原則為前提,參考專業的評估機構的建議,才能平衡好雙方的利益關系。
在市場化債轉股推行前,做好法律法規相關的準備工作,落實從債轉股對象選擇、投資主體、估值定價和退出等方面的市場化工作,才能保證市場化債轉股在去產能、去杠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起到積極作用,引導以銀行借款為主的間接融資向股權融資為主的直接融資轉型。
參考文獻:
[1]許志超.《債轉股供求理論與政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06)。
[2]胡援成.《國有企業“債轉股”與資本結構優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01)。
[3]朱立新.《市場化運作是深化債轉股政策效果的關鍵》[J].西安金融. 2003 (7)。
[4]龐秀生.《市場化是債轉股的關鍵》[J].投資北京.2016(5)。
[5]周文淵.《推進“債轉股”的政策建議》[J].金融博覽2016(5)。
作者簡介:
夏虹(1995-),女,江西九江人,本科,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