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范疇體系”看懷特海有機哲學的生態美學底蘊

2016-08-04 11:06:16曾永成
鄱陽湖學刊 2016年4期

曾永成

[摘 要]懷特海在《過程與實在》中提出了包括4類共47個范疇的“范疇體系”,為其有機哲學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論構架。通過對這個范疇體系的學理闡釋,可以看出其中全面而深刻的生態思維內涵和美學意蘊。它不僅鮮明地表現出以現實世界的創造性進程為特征的生成性和以本體論、相對性兩個原理為基礎的生態性,而且在兩者的統一中還表現出以多樣統一的和諧和包容為核心的審美性。因而可以說,這種有機哲學實際上是一種具有完整體系并以高揚創造精神為特征的生態美學。

[關鍵詞]有機哲學;范疇體系;生態思維;創造性生成;生態美學

一、有機哲學的“范疇體系”

懷特海強調其哲學的形而上學思辨性質。在《過程與實在》這部集中而全面地闡釋其有機哲學學理的巨著中,他首先標舉和說明了“構成有機哲學的根本概念”,即其“范疇體系”。這個“范疇體系”包括4種類型的范疇共計47個,其中有“終極性范疇”3個、“存在范疇”8個、“解釋性范疇”27個和“范疇性要求”9個。嚴格地說,其中真正的范疇只有前11個,其余36個只是對這11個范疇的闡釋和演繹。前11個范疇是懷特海的有機哲學理論整體構架上的基本節點,而其他“范疇”則是對這些節點和節點之間關系的具體說明和展開,從而使其哲學的整體框架的具體內涵得以豐富和充實。

懷特海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就是,具體事實是怎樣體現從它自身抽象出來而又分有其自身本性的那些實有?”“換言之,哲學就是說明抽象,而不是說明具體。”①懷特海在《思維方式》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思想,他說:“哲學是對關于范圍廣泛(large)和適當的一般概念的思考。”他認為:“這種精神習慣就是文明的本質。它就是文明。”他還說:“文明生物是那些運用某些范圍廣泛的關于理解的一般性來考察世界的生物。”②可見他是多么重視對抽象的說明。羅斯指出:“正是為了回答由我們的高度抽象(如數學)和具體的特殊事物之間的相關性提出的問題,懷特還提出了他的‘范疇圖式。‘范疇圖式構成了他整個體系的一個綱要或概要,一個自明的骨干或框架。”③羅斯說的“范疇圖式”就是我們所要討論的“范疇體系”。

基于懷特海對哲學思維的融通性和邏輯性的重視,這些范疇都是相互關聯、互相依存的。它們每一個既是構成這個理論整體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又無不映射和蘊含其哲學整體的基本精神。懷特海的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關于世界存在和生成的思辨性的生態哲學,而這種生態思維的精神就一定也蘊含在這個“范疇體系”所包含的各個范疇及其相互關聯之中,在其所構成的體系的整體生命之中。因此,通過這個“范疇體系”來審視懷特海哲學中所呈現的生態思維意蘊,應該能夠更加真切鮮明地展示出其獨特的理論氣象。

二、3個“終極性范疇”精義

首先來看3個“終極性范疇”,即“創造性”(Creativity)、“多”(Meny)和“一”(One)。懷特海說:“‘創造性、‘多、‘一是包含在‘事物、‘存在、‘實有這三個同義詞的意義中的終極性概念。這三個概念構成終極性范疇,是其他更具體的范疇所依據的范疇。”①這3個范疇以“創造性”為根本動力,“一”與“多”互動推進,構成了對世界生成有機過程的最簡約也最明確的圖景。

(一)事物之“一”是“多”的復合統一體

對于“一”與“多”的含義,懷特海解釋道:“‘一這個詞并不是表示作為復合的具體概念‘整數一。它代表的是同樣為不定冠詞‘a,an、定冠詞‘the、指示代詞‘this或that以及關系代詞‘which、‘what、‘how這些詞的所依托的普遍概念。它代表一個實有的唯一性。”這就是說,這個“一”指的是實有的個別的“唯一性”的存在,就是所謂實際存在的“一個”的意思。而“‘多這個詞預設‘一為前提;‘多這個詞傳達了‘析取的多樣性概念,這一概念是‘存在概念的基本因素。在析取的多樣性中有許許多多的‘存在”②。這就是說,這個“多”不是很多的“一”聚合起來的“多”,而是對“一”加以“析取”即分析性抽取所得到的“多”。這就意味著,每一個“一”都不是單純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一個包含著“多”的存在,是一個包容了多樣性的綜合,是由“多”構成的存在。

這里對“一”與“多”的含義和關系的說明,乃是懷特海有機哲學的重要精義之一,即任何一個現實的實有都是一個復合的、具體的、構成性的存在。每一個“一”都包含著“多”,而多個的“一”又構成新的“一”。這樣一來,每一個“一”都與其他的“一”彼此密切關聯。在這樣的實有觀念中,向來被看作實體的存在就無不處在關系之中而成為一個關系性的存在。在早期,懷特海曾用“事件”概念代替傳統的“實體”概念;這里進一步突出事件的關系內涵,用“關系”概念取代了“實體”概念的中心地位。具有上述含義和關系的“一”與“多”,被看作是世界的普遍的終極性質。既然每一個“一”都是“多”的關系性構成,因此也就必然與別的“一”發生多樣的關系,使“一”成為一個具體的即多樣統一的存在,也就是一個生態性的存在。

(二)“創造性”是“多”合為“一”的根本動力和世界的本質

在“一”與“多”的相互轉變和生成中,“創造性”乃是最重要的本質性的動力和中介。懷特海說:“‘創造性是表征終極事實普遍性中的普遍性。”這就明確指出,“創造性”這個范疇的普遍性是一種具有終極意義的普遍性,亦即現實世界普遍具有的根本特性。創造性作為世界的本質所在,當然就是作為實際存在的這個世界的終極原則。用懷特海自己的話說,“在有機哲學中,這種終極的東西叫做‘創造性”③。

懷特海接著說:“正是通過這種終極原則使得‘析取的世界之‘多變成‘合取的世界的‘一個現實機緣。創造性存在于事物本性之中,使‘多進入復合統一體。”④這段話說明了這樣幾層意思:第一,“多”是“析取的世界之‘多”,“一”是“‘合取的世界的‘一”,“多”融合在“一”中,為“一”所包含(這層意思前面已有說明)。第二,這里進一步指出,是創造性“使‘多進入復合統一體”而成為“一”,這就強調了“一”不是“多”的簡單堆積或雜亂的聚合,而是一個“復合的統一體”,是存在著相互依存和適應的關系的有機整體。第三,所謂創造性作為合“多”為“一”的機制和過程“存在于事物本性之中”,事物因創造性而存在,事物的存在就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也就是說,事物的本性就是合“多”為“一”,即在“合生”中生出新穎性的過程。

懷特海對“創造性”的繼續闡釋,更深入明確地揭示了“創造性”這一終極性范疇的理論內涵和地位。他說:“‘創造性是新穎性原則。一個現實機緣就是一個新穎的實有,不同于由它統一起來的‘多中的任何實有。因此,‘創造性在‘析取的世界之‘多的內容中引入了新穎性。‘創造性進展是把創造性這個終極原則運用于它所產生的每一個新的情境。”①這段話在對“創造性”進一步具體說明的同時,還表達了這樣幾點值得特別注意的內涵:第一,“創造性”就是新穎性原則,它使事物得以出新,使世界在出新中不斷自我生成。第二,“一個新穎的實有,不同于由它統一起來的‘多中的任何實有”,這就是說,新的“一”具有一種超越其構成因素的整體質,這種整體質源于多樣性的構成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決定于它們的關系結構即“形式”。對此,懷特海說:“事實的規定性取決于形式,但是單個事實是一種創造物,創造性是一切形式背后的終極者,它不可能由形式來說明,但受它的創造物的影響。”②這就是說,是創造性重建和改造了形式,才使事物有了超越于各構成因素的新穎性,新穎性就是對整體形式進行創造性構建的結果。第三,創造性這個終極原則造成了世界的“創造性進展”,世界的自我生成就是“創造性進展”的過程。懷特海進一步解釋說,創造性“是在動詞‘創造(create)的詞典意義的一種‘前進,即‘引起、‘產生的意思”。他又說:“任何實有都不能脫離創造性的概念。一個實有至少是一個能夠把自身的特殊性融入創造之中的特殊形式。一個現實實有,或一個階段的現實實有,是在超出那個實有;但至少是那種創造性的特殊形式。”③正是對原來的現實實有的“超出”,才有了“新穎性”,才有了事物和世界的前進。

顯然,對“創造性”這個范疇的終極性和特殊重要性的強調,體現了懷特海有機哲學最為重要的特色。創造性的成長作為有機世界的本質和價值所在,正是存在作為過程的根本特征和生命姿態。可以說,懷特海所認定的這個實有世界的有機性及其根本價值,正是通過創造性才得以彰顯,并且它的有機哲學也因了對創造性的肯定而具有能動生成的特質。在“創造性”這個范疇中,不僅蘊含著對世界生態的生成性的明確肯定,而且以“合生”的觀念揭示出綜合進化乃是生態生成的主調,而綜合進化正是極其重要的生態規律。正如羅斯所說:“‘創造性構成了懷特海整個形而上學體系的先驗根據或起點。”④這就是說,如果沒有創造性,這個世界的一切都無從說起。把世界看作一個合“多”為“一”的創造性過程,正是懷特海有機哲學凝聚了生態思維精要的靈魂所在。

三、8個“存在范疇”的闡釋

上述3個終極性范疇,是對世界本質的最高層級的抽象。既然哲學是對抽象的說明,那么在現實世界中,這3個范疇又是怎么具體表現出來的呢?懷特海提出的8個“存在范疇”,就是在現實存在的層面上對3個終極性范疇加以具體展開的。顧名思義,“存在范疇”指的是關于世界的存在領域的基本范疇,指明世界存在的基本類型和結構。

這8個“存在范疇”包括:現實實有(Actual entity)、包容(Prehensions)、結合體、主體形式(Subjective form)、永恒客體(Eternal object)、多樣性(Multiplicity)、命題和對比。筆者以為,其中最重要的是現實實有、永恒客體、包容、主體形式和多樣性。這里試分別加以考察,以認識其中的生態思維內涵。

(一)作為存在類型兩極的“永恒客體”和“現實實有”

懷特海曾說:“實在的方式是相輔相成的。哲學的任務就是說明各種不同的存在類型彼此之間的關聯。我們不能窮盡這些類型,因為它們為數無限。但是我們能夠從我們看來是作為兩極的兩種類型開始,然后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類型為了表達他們彼此的相互關聯而需要其他類型。”①他把這兩種類型稱為“現實性類型和純粹潛在性類型”。前者最簡單而典型的表現就是“現實實有”,后者則是“永恒客體”。對于這兩種類型,懷特海說:“我的確認為,對于人類的經驗來說,它們是理解其他存在類型的自然出發點。”②

因此,在《過程與實在》中,懷特海首先指出:“在這8個范疇中,現實實有和永恒客體以某種極端性凸顯出來。其他的存在類型具有某種居間的性質。”③又說:“實有的基本類型就是現實實有和永恒客體;而其他類型的實有只是表示這兩種基本類型的實有在現實世界中是如何彼此相通的。”④這是對8個存在范疇的內在關系的簡要說明。這就是說,對于世界的存在來說,“現實實有”和“永恒客體”這兩個范疇分別處在兩極:現實實有即“現實機緣”,是最終實在或實存事物,是構成現實世界的最小、最基本的形態,是一種像“細胞”一樣的存在單位;永恒客體則還不是現實的存在,而只是可以構成現實實有的一種潛在的因素,它只有在現實實有中才能成為實存的事實。現實實有和永恒客體就這樣處在現實與非現實(即潛在)的兩極。在這兩個處于兩極的實有之間,永恒客體通過包容而成為“關聯性的實體”,即現實實有。所謂“包容”,既指這個“關聯性的實體”,又指生成這個“實體”的行為。

“現實實有”又譯為“實際事態”。日本學者田中裕為了突出它的主體性質和活動態特征而把它譯為“活動性存在”,他指出:“‘活動性存在指的是富有生氣的瞬間性的‘經驗之流。”⑤這兩種譯法有助于正確理解“現實實有”的性質,即它不是靜態的死物,而是能動的、表現了宇宙的有機性的活動著的東西,是“瞬間性的‘經驗之流”,即“經驗之滴”。這樣的理解就意味著,現實實有不僅在過程之中,是過程的產物,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性的存在,是過程與實在的統一。“由于每一個現實實有對世界中每一因素都有確定的態勢,因而在另一種意義上說每一個現實實有都包含著世界”⑥,因此,現實實有又是一個與世界整體相關聯的存在。

很多的現實實有相互關聯,形成了作為“公共性實際事實”的“結合體”,這是包含了很多現實實有的一種內在關聯的存在類型。按照懷特海的解釋,“結合體就是由一組現實實有的互相包容構成的關聯性統一體,或者反過來說也是一樣——是由這些現實實有互相客體化所構成的”⑦。“現實世界”則是由很多結合體相互關聯構成的總體性存在。懷特海要求“把每一個現實世界看作是通向有關現實實有合生的‘中介”,他認為“‘現實世界這個用語總是指‘某一合生過程而言的”⑧。

后來,懷特海在《思維方式》中說:“蘊含于創造過程的終極類型有兩種。一種是永恒的形式及其在潛在的欲望和實現的事實中的雙重存在,一種是實現了的事實及其作為不久以前的過去和直接當下的雙重存在方式。在直接當下中也隱藏著一種趨向未實現的未來的欲望。思想家怎樣對待這四種存在方式,這一點決定了哲學的類型,也決定了思維對于生活實踐的影響。”①這段話把作為實有之兩極的永恒客體和現實實有的存在形態說得更具體了。這就是說,永恒客體既有作為潛在欲望的抽象存在形態,也有進入現實實有而成為其構成因素的現實存在形態;而現實實有既有已經發生的存在形態,又有作為被新的實有所析取的未來欲望的形態。一句話,無論是永恒客體還是現實實有,它們都處在世界創造性進程的過程之中。在生態生成的過程中,它們既聯系著潛在與現實,又連接著過去與未來,而不可能是孤立靜止的存在。

對于“永恒客體”這種構成“現實實有”的潛在的原材料的存在,人們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甚至認為它集中體現了懷特海有機哲學的唯心主義性質。但是,在懷特海關于永恒客體與現實實有的關系的論述中,表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多”與“一”的關系——是永恒客體的“多”“合生”成為現實實有的“一”。這就意味著,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即使是原子、電子這樣最簡單、最原始的存在,也都是一個“復合的統一體”,是一個具體性的存在;沒有這種賦予具體性的機緣,它就不能成為現實的存在,而只能存在于潛在的領域之中。這里對現實實有的具體性的肯定,亦即對“多”的前提性肯定,不僅符合世界存在的事實,也從存在的根基和本源上揭示了多樣性這一生態原則的重要意義。沒有多樣性就沒有具體,就沒有現實存在,多樣性乃是世界存在極為重要的生態前提,也是審美存在的重要特征。同時,永恒客體作為現實實有的構成元素,懷特海覺得它是色、聲、形、味等之類,這一切恰恰就是美的形式因素。這些元素合生而成的現實實有,也就必然具有審美的感性形式。這也就是說,現實實有的生成實際上就是美的生成。在此,一種以宇宙自然為根源的審美生成論和美的存在論就得以確立。在宇宙的生成過程中,生態生成與審美生成就這樣交融在一起了。

(二)作為現實實有得以生成的關鍵環節的“包容”

那么,永恒客體怎樣“合生”而成現實實有,多個現實實有又怎樣成為“結合體”和“現實世界”呢?這個使創造性得以實現的關鍵環節就是“包容”。

關于“包容”,懷特海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中就有過很重要的說明。他把包容與“感認”和“體認”相區別,特別強調包容的非認識論的性質。他說:“‘體認一詞縱使去掉‘認識上三個字仍然是充滿認識論上的意義。我把‘包容這個字用作‘非認識論的‘體認。當我這樣說時,‘體認便可以是認識論方面的用語,也可以不是認識論方面的用語。”②盡管他后來把“感覺”(Feeling)看作肯定性包容,這個感覺也有著與普通心理學中的感覺不同的含義。它不只是一種認識,更是一種把對象攝入自身的行為,是一種實踐性的行動。用“體認”一詞來表達它,多了身體的感性介入,要強調的也是其實踐性的一面。同時,懷特海還指出:“肯定地說,不論任何物體,雖然它可能沒有官覺,但卻一定有知覺……不論這物體是改變他物的還是被改變的,在行動之前總有一種直覺存在,否則物體彼此之間的關系就會毫無區別了。”③這就是說,包容是一切物體都具有的性質和活動方式,而并不只是有感官的動物才有包容和才能包容。這種“泛經驗主義”或者“泛生物化”的觀念,正是懷特海有機哲學的根本特征,即把整個世界的事物及其所構成的整體都看作有機的存在。

在解釋性范疇的(11)和(12)中,懷特海對包容進行了多角度的具體解釋。他指出:“每一種包容都是由三個因素組成的:(a)進行包容的‘主體,也就是以該包容作為其具體要素的現實實有;(b)被包容的‘材料;(c)表明該主體如何包容這種材料的‘主體形式。”①這就是對包容的內在結構的說明。在指出構成包容的3個因素之后,懷特海還指出,包容除了可分為對現實實有的 “物理性包容”和對永恒客體的 “概念性包容”外,還可分為肯定性包容和否定性包容。這些不同類型的包容密切關聯、相互作用,在其綜合互動中推動現實的創造性進程。

解釋性范疇之(25)進一步揭示了包容的結果:“構成一個現實實有的合生過程的最后階段,是一個復合的、充滿確定的感覺過程。這個最后階段稱為‘滿足。它充分地確定了:(a)它的發生;(b)它的超驗創造性的客體性質;(c)它對它的范圍內各種事項的包容——肯定或否定的包容。”②這里說的“感覺”就是前面說的肯定性包容。這個解釋說明,經過各種類型的存在范疇的相互關聯和合生,最后達到感覺的滿足及合生的實現。至此,世界生成過程的大體輪廓就在包容的連綿和廣延中得以敞亮。

經過包容,潛在的實有才成為現實的實有。懷特海后來在《思維方式》中談到“潛在性”(即連續的事實的潛在性和實事的連續的潛在性)時說:“只要過程的概念得到承認,潛在性概念對于理解存在就是根本性的了。如果根據靜止的現實事物的觀點來解釋宇宙,那潛在之物就消失了。任何事物都是它本來的樣子。連續是單純的外表,是從對直覺的限制中產生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作為根本的東西的過程出發,那現在的現實事物就從過程中取得他們的特征,并且把他們的特征加于未來。直接性是過去的潛在之物的實現,也是未來的潛在之物的儲備。”③過去的潛在之物怎樣成為現在的直接存在并且同時成為未來的潛在之物之儲備的呢?就是通過包容。存在作為過程,就是不斷進行包容的過程。可見包容這個范疇對于世界的有機性和過程性都至為重要。

在懷特海的有機哲學中,“包容”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范疇。所謂由“多”而“一”的創造性進程,就是通過包容這樣一種活動方式來實現的。包容又譯為“抱攝”,指的是現實實有把另一現實實有或其中某些因素攝取進自身的結構之中。由于新因素的融入和隨之而來的結構調整,原來的現實實有生出某種新穎性,從而超越了原來的自己。由于包容,現實實有改變了自身,超越了自身,從過去走向未來,世界的創造性進程就這樣現實地展開來。現實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在包容中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無論世界和宇宙是有機性還是過程性,都具體而微地體現在包容這種特殊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之中。通過包容,把作為終極范疇的“多”“一”和“創造性”連接起來,也把永恒客體和現實這兩個處于兩極的基本范疇連接起來,從而成了理解懷特海有機哲學的關鍵。也恰恰是這個范疇,最充分而生動地體現了懷特海哲學的生態思維的特質。之所以這樣說,至少有兩個理由:一是包容說明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系,任何事物都生成于包容,因而總是與別的實有普遍相關、相互需要的;二是包容這種生成和創進的方式,具體體現了綜合進化這一重要的生態規律。

(三)作為包容行為中的能動因素的“主體形式”

現實實有一方面是包容性的存在,同時也是包容行為的主體。在這里,主體的概念被懷特海泛化地使用于一切能夠進行包容的現實實有身上。現實實有就是一種能夠發揮功能的主體性存在。解釋性范疇之(23)指出:“這種自我發揮功能是一個現實實有的實在的內在構造。這就是這種現實實有的直接性。一個現實實有就叫做具有自身直接性的‘主體。”①這是從自我發揮功能的角度對現實實有作為“主體”的解釋。這就是說,一個現實實有之所以是主體,就因為它能夠以其形式發揮功能,不僅使自己以其內在構造而具有直接性,更使自己成為一個能動的有目的和包容能力以實現自我創造的主體。

在解釋性范疇之(13)中,懷特海指出:“有多種主體形式,諸如情緒,評價,目的,內轉,外傳,意識等。”這些形式顯然都具有生命的能動性質和功能。既成的現實實有作為主體,按照自己的“主體形式”所具有的目的和方式對對象進行“析取”和“合生”來進行包容。于是,主體形式就成了現實實有進行包容的目的、選擇和方式的決定因素,是現實世界中具有能動性(其實質就是創造性)的存在類型。通過主體形式所制約的包容,永恒客體生成為現實實有和結合體,于是實有才從潛在的可能變成現實的存在,成為我們所經驗的世界中的事物。多種多樣的主體形式,諸如情緒、評價、目的、內轉、外傳、意識等,都在主體對對象的選擇和攝取中發揮直接的作用。由于包容總是通過主體形式來能動地進行并實現的,主體形式的性質和能動性的發揮直接決定著包容的結果所具有的新穎性的特點和程度。正因為這樣,懷特海才把包容這一范疇作為重要的存在范疇來看待。

主體形式在包容中的作用說明,事物和世界的生成過程是一個現實實有發揮主體能動性的過程,這種能動性既是世界和宇宙的有機性的體現,又是創造性之所以成為現實的根源。主體形式具有目的性選擇和攝入的能動性,影響甚至決定創造性生成的方向和結果。這就意味著,對于有意識的自覺的主體形式而言,確定合適的目的以影響攝入,就可以影響生成的進向。在今天,人類對自身目的的選擇如何調控,已經直接影響到生態變化的后果,需要遵循對生態規律的認識而努力調適自己的生產和生活目的。這一事實說明,懷特海把主體形式列入8個存在范疇之中無疑表現了其深刻的見地,其生態意義之重要不難理解。

(四)作為存在的本質特征和現實生成必要條件的“多樣性”

在8個存在范疇中,懷特海是在提出“命題”這一范疇之后才突出了“多樣性”這一存在范疇的。

“命題”也是兩極實有之間的一種中間性的存在類型,處在現實與非現實的潛能之間,表達的是現實實有與永恒客體之間的一種單維的聯系。懷特海說:“命題,或潛在規定中的實際事實,或對事實具體規定的非純粹潛能,或理論。”②這就是說,命題還只是一種抽象的因而是非現實的關聯。作為現實實有與永恒客體之間相互關聯中某種非純粹的潛能,永恒客體只是對現實實有相互關系和性質的某種單一的規定。這種關聯,從一定的角度或者側面表示出永恒客體從一種潛能變成現實存在的可能——它只是指出可能,還沒有成為現實,因為要成為現實,必須是多種關聯的綜合。比如說“這花是紅的”,只是“紅”還不能成花,它還必須與形、香等其他永恒客體相結合,才能成為現實的花。因此,懷特海說:“命題就是潛在地形成結合體的某些現實實有構成的統一體,規定這個統一體,規定這個統一體的潛在關聯性使某些永恒客體具有符合永恒客體的統一性。”③命題還只是一種針對特定永恒客體的關聯性判斷,而“在現實實有中實現一個命題的基本方式并不是通過判斷而是通過接納”④。所謂“接納”,就是攝入和包容。通過接納和包容,在命題中還只是一種“欲望”的“概念性包容”成為“物理性包容”,非純粹的潛能也就變成了現實的存在。如前所述,單一的永恒客體不可能成為現實的存在,任何現實實有,哪怕是最簡單的粒子,也是多樣的永恒客體復合而成的統一體。既然如此,離開了多樣性就不可能有現實的存在——不僅作為潛能的永恒客體必須是多樣的,而且任何現實實有也必須同時具有內在多樣因素和外在多樣聯系。永恒客體的多樣性通過合生成就顯示是有的多樣性,以及結合體和現實世界的多樣性。這樣一來,多樣性作為存在范疇的重要地位就突出出來了。

懷特海說:“多樣性,或不同實有的純粹析取。”①這就是說,“多樣性”作為終極范疇“多”的最直接的存在表現就是,“不同實有的純粹析取”。之所以說是“純粹析取”,是因為它把這些實有的各種個別特征都忽略了,而只是析取出了“多樣性”這個抽象的特征。多樣性乃是各種形態的實有中普遍具有的性質。

在后面的解釋性范疇之(16)中,懷特海特地說明:“多樣性集合是由多個實有組成,組成它的所有實有至少各自滿足一個為任何其他實有所不能滿足的條件。”這里提出了“多樣性集合”的概念,并且使人明確,多樣性不是一個簡單的數量概念,而是指由不同的、各有自身特性的實有所組成的多樣性。同一特性的實有,數量再多也與此多樣性無關。

懷特海把“多樣性”作為存在范疇而從世界存在的多層級復合中析取出來,明確揭示了世界存在的重要生態屬性。它說明,多樣性是這個世界與生俱來,這個世界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生成的根本性質所在。世界的存在就是多樣性的存在,面對世界就必須面對多樣性。沒有多樣性,就沒有這個世界,也不可能認識和解釋這個世界的存在。今天,多樣性已經成為被廣泛認同的生態思維觀念,這說明懷特海將其列入8大存在范疇是多么具有先見之明。懷特海把“多”列為3個終極性范疇之一,在8個存在范疇中專門列出了“多樣性”,足見他對多樣性的重視。在有機哲學里,作為基本的生態觀念的多樣性滲透到了世界生成過程的方方面面。“哲學不能忽略世界的多樣性”②,這是懷特海時時刻刻都念念不忘的觀念。

8個存在范疇的最后一個是“對比”,指的是多個命題綜合而成的有差異甚至對立的組合和結構。比起命題的單維聯系來說,對比具有多維甚至相互交織的聯系。它不僅與復合統一體的內在結構相關,并且直接造成更為復雜的多樣性。如果說命題表達的只是與單個永恒客體的關聯,那么對比就是多個“命題”的集合,甚至是多層次的不同非純粹潛能的交織。懷特海說:“對比,或在一個包容中綜合多種實有的方式,或模式化的實有。”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他又說:“我們通常所說的‘關系都是從對比中產生的抽象。一種關系可以在許多對比中發現,而當它這樣被發現時,就可以說它把互相對比的事物聯系起來。”④這個范疇立足于各種實有彼此之間因不同的關系而在包容中形成不同的結構,或者形成某種模式。這主要是對包容中的實有的內在關聯即結構的強調。由于對比,多樣性呈現出更加復雜的差異和關聯,以至呈現為網狀多維關聯的復合體。從命題的單維關聯的多樣性,到對比的多維關聯的多樣性,存在的多樣性就具有了越來越復雜的結構形態,從而表現為世界的生態復雜性,這就為多樣性注入了無比豐富的內容。

四、27個“解釋性范疇”

懷特海提出的27個解釋性范疇,是對上述 存在范疇的解釋。這實際上是對這些范疇的理論內涵所作的提綱挈領的展開和說明。這些解釋性范疇,沒有用簡單的詞語作概念式的表達,而是對上述范疇各自的含義和相互關系以及有關問題加以描述式的說明。因此,與其說是“解釋性范疇”,不如說就是對上述范疇的解釋。

綜觀所有27個解釋性范疇的內容,除了對8個存在范疇的含義和作用作較為具體說明之外,主要的內容大多是對永恒客體通過包容成為現實實有并進而成為結合體的生成性過程的各個環節的闡釋。這些解釋性范疇,在上面對8個存在范疇的闡述中有的已經提及,這里不再逐一闡述,而只是對其中所包含的具有生態思維意義的理論睿智和亮點加以發掘和闡釋。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永恒客體不可創造的思想

其(1)和(2)對于“現實世界是一個過程,過程就是現實實有的生成”的解釋具有總綱的性質,指出了范疇體系的根本主題,同時對生成加以具體說明,指出:“在生成一個現實實有時,具有析取多樣性的許多實有——現實的和非現實的——潛在的統一達到一個現實實有的實在的統一;所以這個現實實有就是許多潛在性的實在合生。”①在這里,通過對生成的合生性質的解釋,把“多”“一”“創造性”跟“永恒客體”“現實實有”“包容”“多樣性”等范疇綜合起來,使其相互關系更明確和具體化,說明現實實有的生成就是“一”“多”和“創造性”這3個終極范疇內在關系能動實現的過程。接著在其(3)中,懷特海說:“在生成一個現實實有時,也生成新穎的包容、結合體、主體形式、命題、多樣性和對比,但并不生成新穎的永恒客體。”②他在這里表達了永恒客體不可創造的觀點,其中所蘊含的生態思維內容是非常重要的。

現實實有的生成過程創造了層出不窮的新穎性,不僅新的現實實有是一個新穎的包容,而且新穎性帶來的變化也必然引起繼來的包容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與此相關,結合體、主體形式、命題、多樣性和對比這些依附于現實實有的存在類型,也必然發生變化而具有新穎性。但是,那些作為現實實有得以生成的潛能和要素材料的永恒客體,卻并不在這個生成過程中被創造出新的形態;換句話說,永恒客體作為潛在之物的存在是預設的,是不可能創造出來的。這就意味著,構成和生成這個世界的潛在的終極元素是既定的、有限的,它為創造性提供的可能是有條件的。可以說,永恒客體是世界最根本的生態生成的資源,生成的創造既離不開這些資源,也最終受這些生態資源的制約,因而不可隨意妄為。懷特海在此實際上提出了生態生成的客觀制約性問題,這使人想起杜威關于自然尺度不可超越的觀點。既然作為世界潛在存在的永恒客體是不可創造的,我們就應該對這有限的生態資源報以敬畏和珍愛之心,并清醒地意識到創造活動對這個基礎的依賴性。

(二)關于存在于普遍關聯中互動的“相對性原則”

進一步闡釋永恒客體與現實實有的關系的解釋性范疇之(4)說:“作為許多實有實在合生為一種現實中的一個成分,潛在性是歸予一切實有(現實的和非現實的)一個普遍的形而上學的特性;而且在它的世界中的每一項都涉及每一合生,換言之,它是每一‘生成的潛能,屬于一個‘存在的本性。這就是‘相對性原則。”③這是對永恒客體的基本性質的進一步說明:第一,由于一種永恒客體可以為許多現實實有所包容,因此它往往是一種普遍性的存在(這就猶如“紅”可以同時被花、朝霞、火焰、圓球等不同事物所包容)。第二,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潛能,它可以涉及每一項合生,參與每一個新穎的現實實有的生成。如果沒有這樣的潛能,沒有這樣的普遍性,現實實有就不可能生成,也就不會有現實世界。反之,正是由于存在這樣的潛能,現實實有和由之構成的世界才會變成現實的存在,因此它“屬于一個‘存在的本性”。第三,由此引出了一個重要的范疇,那就是相對性原則,即由永恒客體普遍涉及合生的潛能而造成的事物普遍相互關聯,以至任何一個現實實有都存在于其他現實實有之中。

理解這個相對性原則(實際上就是“相依性”“互涵性”或者“普遍關聯性”的原則),對于深入認識有機哲學的生態學底蘊極為重要。懷特海說:“根據普遍相對性原則,一個現實實有存在于其他現實實有之中。事實上,如果我們承認不同程度的相關性,承認微小的相關性,那么,我們就必須承認每一現實實有都存在于其他一切現實實有之中。有機哲學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弄清‘存在于其他實有之中這個概念。”①他還說:“有機哲學努力保持的這種融貫性,就在于發現任何一個現實實有的過程或合生在其構成成分中都包含其他現實實有。這樣,世界的明顯的協同性就會得到解釋。”②這就是說,正是由于現實事物的普遍的相對性,才造成了世界的協同性,而協同性正是生態性的基本表現。由此可見,相對性原則這個具有根本性的生態內涵的概念在有機哲學中何等重要。在此,懷特海實際上揭示了現實實有最為重要的生態本性。由于它的這種性質,事物和世界才成了一個普遍相互關聯的存在,每一個事物都與宇宙世界內在地聯系著,互相依存和包含著。

對于與新穎性無涉的永恒客體來說,正是它所具有的普遍相關性,在創造性進展中生成了這個以多樣性為特征的多姿多彩、變幻無窮的現實世界。這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創造實際上就是不斷地重新洗牌。人類改造自身生態狀況的能動作用就在這重新洗牌的操作之中。因此,這應該是世界生態生成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規律。

后面的其(5)說:“從同一個世界中不會產生兩個相同的現實實有”,其(6)繼續解釋現實世界的合生造成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關系,其(7)對永恒客體的“純粹潛在性”的解釋,這些都可以說是對前面說的相對性原則的重要補充。

(三)關于現實實有的生成即存在和過程的思想

其(8)和其(9)是對現實實有在進一步的合生中的作用和關系加以解釋,指出生成的合生是一個過程。其(8)指出:“對一個現實實有需要有兩種描述:(a)一種描述是對它在其他現實實有的生成過程中的‘客體化的分析。(b)另一種描述是對構成該現實實有自身生成過程的分析。”③總而言之,就是要在生成的過程中來分析。

接著,其(9)就明確地重申了現實實有存在的過程原則,指出:“現實實有如何生成便構成該現實實有本身。”因為現實實有的生成既有自身的生成,又有與其他現實實有的相互生成,“所以對一個現實實有的這兩種描述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它的‘生成構成它的‘存在,這就是過程原則”④。這就是說,現實實有的生成是一個過程,現實實有是以過程的方式而存在的。現實實有和現實世界都是在包容的過程中生成的,所謂過程就是一種流動不居的存在,過程性乃是存在的本性。過程性被稱為“過程原則”,因此有機哲學又常被稱為“過程哲學”,足見過程性在懷特海哲學中的重要地位。過程主要就是相對包容的活動而言的,進一步的解釋就主要是針對包容這個極為重要的存在范疇了。

過程原則說明,生態運行乃是一個過程。作為過程,生態就總是動態變化的,而不是靜止停滯的。在這個過程中,過去的生態影響著現在,而現在的生態又必然影響到未來。用過程的眼光看生態,就既要重視今日的生態與過去的連續性,更要重視今日的生態對于未來的必然影響。在這個過程原則中,實際上隱含著生態可持續性的重要觀念。

懷特海進一步加以說明的是針對解釋性范疇(1)所強調的生成這個極端重要的概念。對于理解過程的內涵來說,至關重要的是它的生成性本質。懷特海在對范疇體系的“初步說明”中指出:“從解釋性范疇(1)可以得知,‘生成是向新穎性境界的創造性進展。”這可以說是對生成的最精確而深刻的解釋。他接著說:“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現實世界這個用語的意義是相對于一個既新穎又現實的確定地現實實有的生成,它是相對于這個意義而不是相對于該用語的任何其他意義的。”這里強調了現實世界在現實性之上的新穎性。須知,正是這種新穎性的一再出現,才表征了世界的生成性,才體現了創造性這個終極范疇的意義。他引用亞歷山大的“不息原則”來說明現實的生成,肯定了實有概念意指“增進生成過程的要素”,并又一次強調了相對性原則。這些論述凸顯了生成的生生不息的生態性質。

(四)關于現實生成條件的動力和原因的“本體論原則”

第(18)個解釋性范疇提出了極為重要的“本體論原則”,即“在任何特殊事例中,生成過程所依據的每一個條件都有其原因,這些原因或者在于該合生的現實世界的某個現實實有的特性,或者在于合生過程中的主體的特性。這個解釋性范疇稱為‘本體論原則,也可稱為‘動因或終極原因原則”。懷特海說:“這個本體論原則意味著現實實有乃是唯一的原因;因此,尋求一個原因就是尋求一個或多個現實實有。由此可知,一個現實實有在其生成過程中所要滿足的任何條件都表達了一個事實,這個事實或者是關于其他某些現實實有的實在的內在構造的,或者是關于制約著那個過程的‘主體性目的的。”①

這個本體性原則強調了造成和影響合生各種因素和條件的客觀決定性,即造成合生的各種條件都有客觀存在的既有原因。這或者是現實實有自身的特性,或者是合生過程中的主體在主體形式上各種因素的特性。正是這些原先就客觀存在的特性,為合生提供了條件,制約和造成了合生過程的方向和結果。因此,這些本來就客觀地存在的條件就是合生的原因。懷特海特別強調:“這個本體論原則意味著現實實有乃是唯一的原因。”現實實有作為已經成為現實的存在就是本體,它同時也是生成過程中合生得以進行的客觀基礎和動力根源,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原因和動力。生成中的合生是絕不能離開這個本體的。這個本體論原則也說明,每一個現實實有都不是孤立的、與別的事物隔絕的存在,它作為一切合生的條件,是必然要參加到生成過程中去,成為包容的對象或者主體,以自己的特性和作用去鑄就生成的過程和結果。

羅斯說:“‘本體論原理就像一條活動或創造性生成過程作為所有其他存在樣式的條件或‘根據。理解‘本體論原理是進一步理解懷特海思想的一把鑰匙。”②由此可見這個原則對于理解有機哲學的重要性,同樣也可見出其對于認識有機哲學的生態思維的重要性,它說明了世界本體存在的生態性質。這個原理告訴我們:第一,已經存在的生態系統中的一切作為“現實實有”的事物構成了生態世界的本體性存在;第二,這一切本體存在的事物都是生態系統中相互作用的因素,都會毫無例外地發揮功能;第三,正是這些既有的生態存在決定著生態生成的趨勢和結果,其中當然包括主體形式可能發揮的能動作用;第四,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系統中各種因素的本體意義,在其所提供的客觀條件中積極影響生態創造的進程。因此,這個本體論原則就理應成為生態哲學的第一原則,且從這一原則出發,就應該堅持高揚生態現實主義的精神,對生態問題抱嚴格的現實態度,而決不能以想象和虛幻代替現實。

從(20)到(24)都是圍繞“發揮功能”進行解釋的,可以說是對上述本體論原則的具體說明和發揮。

顯然,通過對8個存在范疇的含義和相互關系以及發揮功能的解釋,世界存在和生成的過程就以一個較為鮮明的輪廓呈現在我們面前了。在這個大背景下,不僅包容的合生性質,而且本體論原則和相對性原則也與之一起,把這個過程內在的生態關聯昭示出來。正如羅斯所說:“事實上,懷特海宣稱,《過程與實在》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本體論原理和相關的‘普遍相對性原理之上。”①這個過程不僅是本體的、普遍關聯的,而且是在合生之中創造性地生成的。這一切說明,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實際上充盈著廣泛而深刻的生態思維。

五、9個“范疇性要求”釋要

這個“范疇體系”的第四類是9個“范疇性要求”。它們不直接是范疇,但是對認識現實世界生成過程的性質與規則具有范疇性的原則意義和決定作用。這些范疇性要求主要是針對主體和客體的性質和關系提出來的。在這些“范疇性要求”中,懷特海的生態思維可以說無處不在,并且與其美學觀念相融合,包蘊著獨特的生態美學內涵,顯示了懷特海有機哲學對于世界和宇宙存在原生的審美本性的明確肯定。這里,把這些具有生態美學意義的學理內涵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主客體多樣自洽和統一的觀點

首先是“主體的統一性”“客體的同一性”與“客體的相異性”3個解釋性范疇,它們從3個方面及其結合指明了事物生成中的生態關聯在主客兩方面的制約性。這就是說,無論是作為主體還是作為客體的各方,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而不能夠任意行事,胡亂結合。這種客觀的制約和規定,表達了對生態過程及其結果的必然性的明確肯定。

其(1)“主體的統一性范疇”說:“在一個現實實有處于過程的未完成階段的許多感覺,雖然由于處在未完成階段而未被整合,但由于它們具有主體的統一性,因而與整合是相容的。”②這是說,一個現實實有作為包容主體在“感覺”即進行肯定性包容時,有其自身的統一性,即對自身的確定的具體規定性。正是這種統一性使主體能夠按照自己的目的去進行對對象的整合。這種統一性乃是其主體性的基本表現之一。

其(2)“客體的同一性范疇”是針對肯定性包容中的客體一方說的。它說:“‘滿足一個現實實有的客體性材料的要素,就該要素在‘滿足中的功能來說,不可能有任何重復。”“這一范疇表達了,不管多么復雜,每一要素都有一個自洽的功能。”③這就是說,同一個客體性要素在被包容進一個現實實有時,不會重復出現,相同的要素會因為其“自洽的功能”而自動歸并。這個范疇與上一個范疇一起,使肯定性包容的結果即“滿足”具有自洽的確定性、明確性和協調性,從而避免了重復和雜亂。

與“客體的同一性范疇”相聯系,其(3)是“客體性相異范疇”。這是說:“一個現實實有的客體性材料中的各種不同的要素,就這些要素在該滿足中的功能來說,不可能是‘合并的。”④不同的要素由于彼此的相異,不會合并,這樣才能造成對比,從而賦予主體以更豐富和明確的規定和特點,成為自具統一性的個體性存在。

懷特海指出:“貫穿于合生中的整合過程是由主體的統一性范疇、客體的同一性范疇和客體的差異性范疇這3個范疇賦予世界的合生統一性的動力。整個世界的同一性,這個世界的每一要素的同一性,在從一種創造物到另一種創造物的創造性進展過程中不斷重復自身直到永遠,每一個創造物在自身中都包含著全部歷史并且體現出事物的自身同一和它們之間的相互差異。”①可見,這3個范疇是在合生過程中結合在一起發揮功能的,它們是進入合生的主體和客體如何發揮功能的原則要求。具體地說,這個要求就是自洽,即自動進入恰當位置而不僭越,保持差異而又不重復、不混亂。按照這些要求,包容中合生的結果才會既有明確的個體性,多種因素又相互協調,使自身內在的多樣性達到統一。這樣的自洽在體現了生態復雜性對秩序的要求的同時,也隱含著審美規律的潛在作用,并使生成的過程和結果具有審美的性質,實現“審美學成就的諧和”。這里說“每一個創造物在自身中都包含著全部歷史”,更說明了創造物生成中生態關聯的深廣程度及其整體性質。

(二)關于概念性感覺的能動作用的觀點

世界生成中的包容——其中肯定性的包容就是感覺——不是一個純粹物理的被動的過程,其中灌注著具有目的性的能動的意向。在懷特海看來,這種意向表現為概念性感覺的作用。

范疇性要求的(4)和(5)都是關于“概念性”的范疇。“概念性”是相對于“物理性”而言的,指的是尚未成為現實而只是意識性或者精神性的存在。因此,其(4)“概念性的評價范疇”就說:“從每一種物理性感覺中都會產生一種純粹概念性感覺,它的材料就是這樣一種永恒客體,它能夠規定現實實有確定性或物理的感到的結合體的確定性。”這個范疇“涉及物理性感覺的概念性復制”②,即是對已經發生物理性感覺的反映和記憶。但是,概念性感覺并不只是“復制”已經發生的物理性感覺,它作為一種能動的因素還有自己的特殊作用。概念性感覺不只是與物理性感覺同一,它還與物理性感覺有差異。其(5)“概念性反轉范疇”就說:“在第二階段產生的概念性感覺所具有的材料與形成第一階段的精神極材料的永恒客體部分地相同又部分地不同。這種差異性是由主體性目的所決定的相關的差異性。”③這就是說,在作為前面的包容結果的滿足所作出的評價的基礎之上,主體目的會有新的要求,因而與原來的要求有所不同,顯出差異。正是這種差異,使感覺中的合生具有創造出新穎性的可能。概念性評價實際上推動著主體目的對新穎性的追求。后來的概念性感覺所具有的差異性實際上是主體作為“超體”的表現。這種主體自我超越和創造的能動性,推動著世界的生態進化,也是生態生成性的內在機制,并且強調了“概念”,即意識和精神的因素在生態進化中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由此可以想見,作為自然界的自我意識的人類意識在自然生態進化中的重要作用。

面對概念性感覺的能動作用,接下來的范疇(6)提出了重要的警告,那就是不能把概念性感覺混同于物理性感覺;也就是說,主體不能把概念性感覺在主觀意識中“轉變”為物理性感覺,也就是不能把想象的、可能的東西“轉變”為現實的東西。這就是“轉變范疇”,這個范疇說:“按照范疇(4)或按照范疇(4)和范疇(5),當一個包容性主體從他的現實世界各種現實實有的類似的簡單物理性感覺毫無偏差地產生同一概念性感覺時,那么,就會把這些簡單物理性感覺與派生的概念性感覺整合在一起,包容性主體可能把這種概念性感覺的材料轉變成某個結合體或該結合體的某一部分的特征,這個結合體把所包容的現實實有包含在其成員之中。以這種方式表征的這個結合體(或它的一部分)就是這個包容主體所容納的感覺的客體性材料。”①這樣一來,概念性感覺就混入包容的結果去形成“對比”,而“這種類型的對比就是‘屬性規定物質實體這種觀念的意義之一”②。這就是說,如果把這種概念性感覺所表達的屬性混入實體,把意識中的概念當作現實的存在,就必然造成對事物性質認識上的偏差和錯誤。懷特海以此來說明“模糊的知覺”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這個“轉變范疇”提醒人們不要把概念性感覺當作物理性感覺,即不要把還只在意識中包容的東西當作已經現實地包容的東西。這無疑是對主體可能對自己的包容結果陷于唯心主義幻覺的提醒,這個提醒對于生態思維和審美思維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對于生態思維來說,不能把意識中向往的東西就當作生態的現實。對于審美思維來說,也應該把想象世界與物理世界加以區別,不能用審美的精神家園取代現實的“生命家園”。

(三)關于主體性和諧及其強度的觀點

接下來的兩個范疇性要求還是針對主體的。其(7)是“主體性和諧范疇”,即主體的包容以實現和諧為原則。由于“對概念性感覺的評價是由這些感覺如何改變成與主體性目的相一致的對比因素相互決定的”,因此這個范疇與范疇(1)直接相關:“范疇(1)和范疇(7)共同表達了一個主體在合生過程中的一種先定和諧。范疇(1)必須涉及感覺到的材料,范疇(7)則涉及概念性感覺的主體形式。這種先定和諧是由于任何一種包容都不能脫離它的主體來考察,盡管這種包容是在創造其主體的過程中所產生的。”③這就是說,由于主體對和諧的本能追求,主體性的包容就會實現這種“先定的和諧”。這就是說,和諧乃是主體進行包容時自動的本質性的要求,是現實生成的固有原則。這里所說的“先定的和諧”實際上乃是生態關聯的本質所在。

除了主體對和諧的追求外,還有對感覺的強度的追求,這就是范疇(8)說的“主體性強度范疇”。這個范疇指出:“使概念性感覺得以產生的主體性目的就是:(a)直接主體中的感覺強度;(b)相關未來的感覺強度。”④這說明主體目的中就有指向未來的因素,這種因素及其強度影響著主體性包容的創造性結果。這是因為,“相關的未來是由現在主體以有效強度感到預期的未來的那些因素組成的,因為造成這些因素的實在潛能是由現在主體本身所產生的”⑤。這里所說的“強度”是針對那些不同因素的對比中矛盾和反差較大的包容而言的,在這種情況下實現的和諧比起那些矛盾較小因而顯得較為柔和輕松的和諧來說,就具有較大的強度,它所達到的新穎性的程度也會更高。在這里,生成過程的創造性的主旋律通過主體的強度感覺而更加強烈地表現出來。由于這個強度,主體更充分地同時成為具有自我超越性質的“超體”,把創造進化推向更高的水平。

這兩個范疇性要求指出,實現“先定和諧”乃是現實實有作為包容主體的既定追求,正是這種追求從根本上決定著現實世界的生態和諧。對強度的重視說明,這種和諧不是靜止的,而是具有包容互動所造成的強烈力度和氣勢的動態過程,正是這種強度有力推動著現實向未來的積極生成。現實世界中各個事物的差異性越是多樣越是突出,和諧的強度就越高,創造的力度就越大。這樣一來,包容中的和諧就內在地具有創造進取的動勢和趨向。顯然,這兩個關于和諧的范疇性要求,明確地揭示了生態和諧中應有的生成性本質,也揭示了現實生成的審美本性,包括美的規律作為目的在現實生成中的作用。

(四)關于創造過程中的自由和決定的觀點

從以上的范疇可以看出,對于包容中的創造性,懷特海既強調其客觀的制約性,同時又時時不忘其主體的能動性。范疇性要求(9)“自由和決定范疇”作為最后一個范疇,就是從這個角度對所有范疇從總體精神上提出的要求,指出了主體在生成過程的創造中的自由與決定的關系。這個范疇的含義是:“每一個個別現實實有的合生是內在被決定而外在自由的。”①“這一范疇可以簡化這樣一個公式,在每一個合生中凡是可決定的都已經決定了,但是總有一些剩下來的東西要由該合生的主體—超體決定。這個主體—超體就是那樣一個綜合的世界,在它之外無物存在。”懷特海在這里指出:“這種最終的決定是整個統一體對其自身的內在決定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是對情感、評價和目的的最終的修改。但是整體的決定產生于各部分的決定,因而與各部分的決定密切相關。”②

這個范疇表達了懷特海對自由的認識。在他看來,自由是有的,但是它歸根到底是被決定的。這種決定中的自由使主體同時又是超體,即能夠自我超越的主體,這就是生成過程的創造性的根源。“在它之外,無物存在”。就是說,主體在決定中的自由就是創造性生成的根據,此外沒有任何第三者存在。顯然,懷特海的有機論過程哲學既是徹底的決定論,同時又給自由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創造是被決定的,同時創造又是自由的,而且這自由本身也是為現實世界的生成過程所決定的。這就是說,決定和自由不只是兩個互補的方面,它們彼此之間還要相互制約和影響。這個決定與自由的辯證法是很深刻的,它深深地蘊含在生態關聯和進化的規律中。在生態意識中樹立決定與自由的這種辯證關系,對于今天的生態實踐至關重要。

上述9個范疇性要求實際上都是圍繞著包容性主體提出來的,即使范疇(2)和(3)直接說的是客體,也與主體有關,它說明包容性主體不能任意對待和處理客體材料,在它對客體的包容中,不能違背和攪亂客體自身的統一性。主體要接受客體同一性制約的要求,這應該是人類生態實踐的自由中必須嚴守的底線。杜威說“自然尺度”不可超越,應該也是這個意思。

六、“范疇體系”的哲學精神

從以上對有機哲學“范疇體系”的解讀,可以看出懷特海的有機哲學的以下基本精神特征。

第一,以現實世界的創造性進程為特征的生成性。

懷特海的有機哲學又被稱為過程哲學,它因此被認為是當今的過程哲學潮流的鼻祖。任何有機存在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存在、過程和機體在懷特海的思辨形而上學中是融合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懷特海的過程哲學深入地揭示和闡述了世界過程的具體性質,即現實世界是“多”合為“一”的創造性生成進程,世界生成的創造性動力和內涵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高揚。在這個意義上說,懷特海的哲學是有機哲學、是過程哲學、是生成哲學、是創造哲學,這些無非是一體的多面和多性罷了,而且無論是哪一面哪一性又都融合著其他面其他性的內容。在這四面四性之中,尤以生成性最能體現其主要特征。以生成性為主要特征,不僅內在地具有了有機和過程的含義,而且把創造性與過程結合在一起,標明了創造的過程性。在這個意義上,與其像流行的觀念把它稱為過程哲學,莫如把它稱為生成哲學,即以創造性生成為內容特色的一種過程哲學或有機哲學。這個哲學把世界和宇宙的有機性、過程性、生成性和創造性以高度統一的形態融合在一起,因而不僅對世界存在具有全面的深刻的闡釋力,而且對各種各樣的存在論具有巨大的包容力。這正如曾經聽過懷特海講課并與之交談的中國哲學家賀麟所說:“他對于哲學可算是半路出家了,然而他在哲學上的成就卻博大兼備,綜貫諸家,又超出諸家。”①應該說,正是這種具有生態精神的“綜貫諸家”的學理綜合,才使他的哲學達到了“超出諸家”的水平。

第二,以本體論原則和相對性原理為基礎的生態性。

在《過程與實在》的“前言”里,懷特海曾反復申言自己的“機體哲學”是從古希臘到17世紀的各種哲學,特別是從笛卡兒到休謨的哲學中機體思想因素的綜合和發揮。對于自己在這個系列演講中所表達的思想,他說:“我的這些講演中的正面的論述是有關生成、存在和‘現實實有的相關性的理論……我的這些講演中,‘關系是支配著‘性質的。一切關系的基礎都在于各種現實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完全是關于活的東西代替死的東西的——也就是關于“客體的不朽性”的,由于這種客體的不朽性,失去自身直接生命的實在成分便得以成為生成其他直接生命的實在成分。這就是關于世界的創造性進展是共同構成頑強事實的那些事物生成、消逝和客體性不朽的理論。”②可以說,這段話中的關鍵詞“關系”“相關性”“活的東西”和“創造性進展”,把上述“范疇體系”所蘊含的生態思維的根本內容提示得很鮮明了。懷特海有機哲學的“范疇體系”充分顯示出它的生態思維底蘊,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懷特海的有機哲學實際上就是一種生態哲學。從上面對有機哲學“范疇體系”的解讀和分析可以看出,這個學理框架中,以本體論原則和相對性原理為基礎,以主體性原則為主導,以創造性包容為核心,實際上已經建立了一個十分完整、全面和深刻,把生態生成的客觀性和主體能動性統一起來的生態哲學的體系。盡管其中沒有“生態”一詞,但是,就其已經達到的思維視野之廣闊和學理闡述之深刻而言,從生態哲學目前的發展狀況看,應該說是空前的。人們的生態思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他都看到了,并且有深入的闡述,而人們還沒有注意和重視的不少東西,他也有極為深刻精辟的論述。要而言之,比如認為作為現實實有構成要素和潛在基礎的永恒客體不可創造的觀點,把生成性特別是創造性進程作為現實生成過程的本質反復強調的觀點,把包容看作生態創造生成的基本方式并將其視為理論核心的觀點,把包容過程及其結果的客觀制約性和主觀自洽能動的功能發揮相結合的觀點,又比如關于主體性包容的先定和諧與和諧強度的觀點,以及對創造過程中決定和自由共存并互動的辯證關系的論述,等等,這些充分顯示了懷特海深入探尋世界存在的復雜性和規律性的思維成果,對今天的生態思維具有直接而重要的理論意義,其對生態建設實踐的指導意義也不容忽視。格里芬曾說,懷特海提供的為環境運動所需要的那類世界觀“是深生態學的”,“它是很實際的,意思是他為行動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指導;它是值得信任的”③。日本學者田中裕也說:“懷特海的哲學,尤其是其中的有機論自然觀,是一種意義深遠的生態學。”④應該說,他們的看法是符合實際的。

第三,以多樣統一的和諧和包容為核心的美學性。

懷特海在《過程與實在》一書的“前言”中說:“作為完整宇宙論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建構起一種觀念體系,把審美的、道德的、宗教的旨趣同來自自然科學的那些世界概念結合起來。”⑤他明確地把審美的旨趣放在第一位,并在其宇宙論中把審美的內容融入其甚廣的生態思維之中,使其生態思維的內涵無不與生態之美和生態美學密切相關。懷特海的以包容和生成性為特征的有機哲學本來就把審美看作世界的原生性質,認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遵循原初的“先定和諧”這個審美原則生成的。他的“范疇體系”中關于“多”“一”和“創造性”3個終極范疇的觀點,關于現實存在的集合性、具體性、多樣性和合生的觀點,關于創造性是世界的終極動力的觀點,關于世界是一個通過主體形式的能動作用而自我生成的過程的觀點,還有關于主體性和諧的原則等,既是現實世界審美性的具體表現,也是世界審美地生成的原因。我們看到,在這個范疇體系中,不僅3個終極范疇“多”“一”和“創造性”都同時具有美學范疇的意義,其以包容為核心闡釋現實生成過程的8個存在范疇,以及對這些范疇的解釋和說明中提出的那些重要原則,也大多與美學或者審美規律有關,而9個“范疇性要求”更是直接挑明了現實生成中的審美關系和原則。因此,這些范疇不僅構成和體現了有機哲學的美學內容,更賦予有機哲學的整體以美學的性質。正如菲利普·羅斯所指出的:“懷特海的后期哲學是一種全新的努力,旨在發展出一種植根于審美價值經驗的形而上學和宇宙論體系。”①唐力權也說:“懷特海形上學在其根本精神上乃是‘審美的。”②懷特海自己就曾明確申言其哲學核心是關于審美經驗的理論。在《意義的分析》中,懷特海這樣論及自己的哲學:“在現在,因為大家的忽視,最富成果的起點是那個我們稱之為美學的價值理論那一部分。”③既然如此,人們認為它的有機過程哲學就是一種“大美學”,也是完全符合事實的了。

歸納以上三點可見,以創造性為核心的生成性貫穿在現實的生態生成和審美生成的過程之中,而生態生成與審美生成又高度融合、相互推進、相互成就。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懷特海的有機哲學實際上乃是一種以包容的創造性生成為特征的生態美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护士|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第二页|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日日拍夜夜操|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91原创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18在线播放|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91丝袜乱伦|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18|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99资源在线|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国产a网站|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成人精品区|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色网站| 热99精品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91九色最新地址|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人妖无码第一页|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成一级|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亚洲bt欧美bt精品| 99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少妇精品网站|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网久久综合|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最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