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加白
【摘 要】在現今這樣一個渠道多元的時代,電視紀錄片將如何應對新媒體環境的挑戰,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出擊,首先,從紀錄片的生產模式上就要進行全面的新媒體改革,其次,紀錄片的內容以及表現形式也要適應新媒體的節奏,最終利用好互聯網平臺,達到多媒體、多維度的精準傳播。
【關鍵詞】新媒體 紀錄片 大數據
在2015年廈門國際紀錄片大會暨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上,探討紀錄片與互聯網怎樣融合的話題成為本屆紀錄片大會的熱議焦點。記錄中國APP、優酷網、鳳凰網、愛奇藝等新媒體嘉賓一致認為,“互聯網平臺對于紀錄片產業的推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誠然,我們也逐漸意識到,新媒體在大數據分析、用戶互動、資本運作、運營模式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對于助力中國紀錄片的推動與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運用利用好這個新媒體平臺,讓紀錄片創作線下實體團隊與新媒體線上平臺進行有機無縫的融合,這將是我們長期重點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從紀錄片的生產模式上就要進行全面的新媒體改革,用互聯網的思維重解紀錄片的選題分區。新媒體的特點是,它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互動性,它對于受眾收看習慣可以做到精準地分析,并對收看效果的評估有著較為客觀的大數據評判,而這些又是傳統紀錄片產業中較為缺乏的一個鏈條。
我們從國內紀錄片的選題來看,像《絲綢之路》、《故宮》、《五大道》等題材,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受制于政府的主旋律題材,它是代表了國家級紀錄片創作的方向,它的主題往往宏大,那么,此種類型的選題在新媒體平臺上的粉絲反響自然要弱一些,畢竟它對于社會真實生活的部分較少涉及。那么,紀錄片放在互聯網平臺傳播之后,它的另一端需要面對的,恰恰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們中間除了少數熱愛歷史和民族文化的人,比較偏愛前面提到的主流價值觀題材,其余的大多數人想要看到的是,這個紀錄片能和“我”產生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我”又能在這中間重新解讀到什么,換言之,就是受眾如何在別人的故事中“觀看”到自己的人生,這個吸人眼球的點,就顯得極為重要。
如今,我們已意識到,新媒體的多維度傳播和極強的幾何級席卷能力確實達到了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步,例如柴靜的《穹頂之下》僅就互聯網播出,就帶來了2億次的網絡播放量,如果不是抓人眼球的選題,如果不是與普通民眾息息相關的霧霾話題,它會有那么高的關注度嗎?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穹頂之下》的互聯網傳播運營確實做得有力、高效。
再來看,韓國本土紀錄片《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一度曾逆襲好萊塢大片,登頂韓國同檔期票房之首,它的話題也是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講述了兩位老年夫妻,如何相守,迎接死亡的樸素故事,那是如此真實的人生河流,死亡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因為它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能回避得掉的,敏感的受眾人群就會想通過這個紀錄片的渠道,去探望人之將死的秘境。
那么,什么是熱議的話題,什么“走心”的題材,接下來紀錄片創作就要從這里下手,讓高端大氣的紀錄片創作也沾沾地氣。如此一來,紀錄片創作團隊拍攝出發之前就要做到目的明確,要做什么樣的紀錄片,打的又是什么樣的市場,紀錄片的創作同樣也要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做到紀錄片市場的足夠細分化,這也就要求我們紀錄片創作團隊,不要匆匆上馬,從最初的環節就要做好充分的市場分析,從紀錄片的創作選題、主題、表現形式以及傳播手段等方面,找好與之所相對應的領域,真正做到有效傳播,從而達到為新媒體精準創作的多種層次。
其次,紀錄片的內容以及表現形式也要適應新媒體的節奏。如今,有數據顯示,人們使用手機媒體的頻率是一天150次,平均每5分鐘看一次,微信成癮的現象非常普遍。那么,當今的紀錄片創作如何能打進微信,以及其他新媒體客戶端就顯得格外重要。什么樣的內容題材以及表現形式能夠占領人們早已碎片化的時間,讓紀錄片黏住手機客戶端的人們呢?我們必須承認,今天的人們在收看視頻的時候,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擁有足夠的專注力,互聯網化的中國社會信息量是過剩的,但思想又是稀缺的,如何抓住人的眼球就需要我們付出百倍的辛苦,更何況說紀錄片的受眾全體本來就是小眾的。在現今時代,我們已很難想象,人們會在手機上觀看像《話說長江》這樣的長篇紀錄片,紀錄片內容的長度也要適應客戶端的需要,它似乎不能太長,最長不能超過45分鐘,同時它也應該具備碎片化的特征,畫面節奏要快,像《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紀錄片節奏就非常合適,再有就是它最好能讓用戶隨時隨地進入也能夠看明白個中故事,這就需要紀錄片的故事節奏,大體應該是5分鐘講一個小故事,10分鐘就得進入一個小高潮,像當下有些微紀錄片的格式就比較合適,例如《鏡頭中的國家地理》、《故宮100》等,這些適應市場需要的節奏調整,都可以成為紀錄片創作者嘗試創作的方向。
然后,我們創作紀錄片單單做好高質量的片子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懂得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去經營好紀錄片。例如,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經營得非常好,它的舌尖文化甚至引領了民眾的消費,做到了對百姓生活的真實影響,這個層次可以算是紀錄片的最高境界。我們紀錄片在運營方面依然需要加大力氣,《舌尖上的中國》播出的時候,微信還沒有那么吸人眼球,可現如今人們的注意力是稀缺的,分散人們精力的內容產品有很多,微信群、公眾訂閱號,還有一些民營公司制作的高收視電視娛樂節目等等,這些都在搶奪受眾的眼球,那我們創作紀錄片的團隊如何拿出自己的自信,在多元的市場化媒體環境中獨領一片空間呢?因此,紀錄片創作團隊必須要借力新媒體傳播的東風,將自己的作品融合進新媒體,這種融合不是物理反應,而是化學反應,從節目包裝到多元媒體形式的內容滲透,傳統內容的團隊要與專業的新媒體團隊穩扎穩打,合力經營好自己的紀錄片產品,最終期待一個無論在內容和商業上,都會更為長遠的回報。
最后,我們要堅信我們做紀錄片團隊的核心底牌——優質的人才。無論媒體環境怎樣變幻、復雜,歸根結底,我們最終擅長的部分將會是我們前行的動力,在《舌尖上的中國》出現之前,誰又能想象到紀錄片也可以如此風光無限,它如此接地氣的親和文化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回報,這些都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我們堅持做好本分,再加上積極融合新媒體的戰略,就有理由相信,只要是優秀的紀錄片作品,它依然可以在眾多視頻網站中找到自己的話語權,也同樣可以在新媒體的助力浪潮中,獲得最好的生存。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