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左瓊
中國學生“機場看書”怎么就是“作秀”?
吳左瓊

7月4日深夜,30多名來自西安某小學四五年級赴英游學團的學生在廣州白云機場候機。當得知航班晚點后,這些孩子并沒有產生焦躁情緒,紛紛從書包里翻出準備好的書本,捧著書席地而坐,沒有一個玩手機的。(廣州日報)
一名攝影師曾在泰國曼谷某機場拍下了一組照片,照片顯示:大多數中國公民幾乎離不開手機,而外國人卻很喜歡看紙質書籍或者做些與電子設備不沾邊的事情。同樣是在機場,一張日本孩子在候機時人手一本書的照片引發點贊無數。而今,一組西安小學生在候機時席地而坐看書的照片卻引發了兩極化評論,除了贊賞之聲,還有不少“作秀”的質疑聲。
我們時常拿別人的優點提醒自己,但如果把自己的優點也“矮化”為作秀,難免落入標準不一的窠臼。在中國,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是積極鼓勵孩子閱讀的,事實也證明,我們對閱讀重要性的認識在逐漸提高。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國民閱讀率和閱讀量都有所上升,當然這一數據還包括電子閱讀量。
當前,公眾普遍認為傳統閱讀不能丟,更加鼓勵閱讀紙質書本。小學生候機時席地而坐,用讀書代替刷屏引發爭議,正說明成人世界的思維定式禁錮了我們的眼界,孩子們就該拿著手機?假設孩子們拿著手機肯定也會引發吐槽一片:中國孩子不如日本孩子,沒有希望云云。
的確,日本學生身上有很多中國學生需要學習的優點,但中國學生身上也有他國學生可以學習的亮點,老祖宗教育我們要謙遜但不應妄自菲薄。其實,孩子們天生好奇又充滿求知欲,更何況在無聊的候機室,如果有同學拿起書本閱讀,這種氛圍也是具有“傳染性”的。所以,集體閱讀的畫面被誤讀為“作秀”,是網友看世界的眼睛帶了“眼鏡”,孩子們沒你們想象的那么復雜。
當然,“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閱讀習慣的養成必然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引導或者說以身作則。老師在臨行前要求不準攜帶電子設備,鼓勵孩子進行紙質閱讀;老師、家長在無聊時拿出書本閱讀無不是潛移默化的引導。我們即使不效仿猶太人往書上“抹點蜜”,告訴孩子書是甜的,起碼不能讓孩子認為喜歡看書就會引起非議吧?孩子們在機場看書,我們應該欣慰而不是質疑。多些這樣的畫面才是我們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