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珠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開好了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學過程中也是這樣,好的新課導入就如同演員第一次“亮相”,讓人耳目一新,讓師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通過結合教學實踐進行精心藝術設計的新課導入方式,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與高效性都有很大幫助,不但激發了學習動力,也使他們的求知欲進一步提升,達到最佳的振奮狀態,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是順應了自然發展,那么如何做好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呢?
一、動手操作,導入新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能動性非常關鍵,教學時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級教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持久性必須加以增強,結合教材設計,進而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導入新課,提高他們接受新知識的效率。
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出示這樣一道題:每個小朋友用8根小棒擺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擺幾個正方形?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操作很快得出有兩種擺法:兩個正方形或一個大正方形。然后,我提問誰能把擺的過程和結果用算式表示出來?當學生回答:8÷4=2(個),8÷8=1(個)后,我接著問:如果用這8根小棒擺出一個個分開的三角形,能不能擺?學生齊答能。很快學生也得出兩種擺法:兩個三角形或一個大三角形。但每種擺法,小棒都沒有用完,都剩下了2根。這時我就告訴學生,剩下的這2根小棒可以說“余”2根。那么擺的過程和結果怎樣用算式表示出來呢?進而提出我們下面學習的“有余數的除法”。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動手操作,導入新課方法上調動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二、故事導入新課
在小學階段學生重視故事教學,通過故事進行興趣激發,使小學生更加關注所學知識,從而使他們更加喜歡數學,在新課導入時,也必須適當引入故事,進行巧妙的導課處理。
例如,“循環小數”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常常在學了新課后,不能準確地口述概念定義,對個別詞語的理解也不夠深刻。因此在教學時,我播放了一段簡短詼諧的配樂故事,作為這節課的開場白。“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學生不由自主地笑了,我關掉電腦課件,說:“哪位同學能接著往下講?”一個學生循環地說了兩遍”,這位學生講到這里,停下了。我問這位學生為什么不講了?他說這個故事講不完。我問其他同學,這個故事能講完嗎?學生齊回答不能講完,為什么呢?我又問一個學生,這個學生回答說:“因為這個故事總是不斷地重復說這幾句話。”“說得很好,那么同學們知道數學王國里就有這樣的一個小數,你們也想和他交朋友嗎?那么我們下面學習‘循環小數。”這個詼諧故事的導入,不僅通俗易懂,也便于學生掌握我們要引入的數學概念。
三、學生猜謎,導入新課
在小學的各個教學階段,猜謎語游戲都會深受學生的喜歡。這種新課導入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結合教學經驗分析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導課形式。
如教學“時、分、秒的認識”前,我先讓學生聽錄音、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馬蹄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學生猜出謎底后我拿出一個實物鐘。提問:“鐘表有什么作用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時、分、秒”。
四、巧設懸念,導入新課
在數學心理學中,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好奇心占據主導地位,當我們的教學采用合理的懸念布置時,會起到理想的數學教學效果。所以,結合心理因素提高小學生對于知識的好奇心。教師在進行課堂數學導入設計時必須從這方面入手,創新知識理念,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進而使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開發。
例如,教學“通分”時:我設計了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試題,(1) 和 ;(2) 和 ;(3) 和 。顯然,(1)(2)兩題學生能很快回答,但第(3)題是新授例題,學生沒有接觸過,學生暫時比較困惑,并產生了探求知識的欲望。但這時,我并沒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組織學生討論:怎樣才能比較出 和 的大小?投石激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如畫圖比較大小、化成小數比較大小、化同分母比較大小、化成同分子后比較大小。我在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嘗試比較后,再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最后小結:我們把 和 分別化成 和 的過程,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通分”。可見,這種巧妙的教學設計能夠使小學生進入這種“挑戰”中,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他們理解知識的同時也在進行思維轉變,這種轉變對于新的知識是一種吸收與接受過程,通過這種引入也將學生帶入新的學習天地,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我想,教學也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形式進行藝術展現,在小學教學中,作為教師更重要的是以學生興趣為主,循序漸進地進行課堂教學導入,當我們從學生視角分析導課設計方法的時候,教學中新課程的導入也自然變成了一種藝術。
參考文獻:
田秀莉.淺談小學數學導入新課的幾種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