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照姝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每一位教師都應更新提問意識,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優化問題策略。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改善教與學的方式,努力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習興趣,點燃求知思維,促進主體探究,從而真正回歸課堂教學的原貌與活力,實現數學教學的有效。
關鍵詞:問題;數學;興趣策略
教學實踐表明: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學習,是數學教學成功之關鍵。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改善教與學的方式,努力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真正回歸課堂教學的原貌與活力,實現數學教學的有效。那么,如何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聯系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做法。
一、基于好奇,創設趣味性問題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向學生呈現一些新穎的、富有趣味性的問題,以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問題的思考之中。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給學生呈現下面的趣味性素材問題:動物運動會開始了,想去看一看嗎?(課件顯示畫面)瞧,小雞、小鴨和小鵝為一組,正要進行比賽呢。小雞沿著長8米、寬2米的長方形草坪跑一圈;小鴨要沿著長7米、寬3米的長方形草坪跑一圈;小鵝要沿著長6米、寬4米的長方形草坪跑一圈。請大家想一想,這樣的路線安排合理嗎?為什么?真是一問激千波!學生立刻對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積極參與問題的思考、討論和交流,從而輕松地解決問題。
二、關注生活,創設現實性問題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選取學生身邊一些有價值的、感興趣的問題素材,以調動他們學習相應內容的策略和機智。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以班級中男、女生的人數為素材,讓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個分數問題嗎?由于素材與學生的零距離交融,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質疑: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少幾分之幾?男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數占全班的幾分之幾?……學生饒有興趣地提出問題,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在內驅力的作用下,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方法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三、立足思考,創設挑戰性問題
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欲望,他們常常把自己當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和發現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靈活地處理教材,給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發現數學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如,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我問學生:7個小矮人去山上摘果子,他們摘了同樣多的果子,請問他們一共摘了多少個果子?問題一出,學生的思維立刻被吸引,從而沉浸在積極的思考之中。片刻的寂靜之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7個、14個、21個、28個、35個、42個、49個,雖然出現了不同的答案,但課堂上更多的卻是學生的驚喜。可見,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往往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與思考
意識。
四、聚焦重點,創設針對性問題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并形成數學思考的能力。因而,問題的設計必須要有針對性。例如,一位年輕教師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直接問學生:“課桌面的周長是哪個部分?課桌面是哪個部分?”結果學生茫然不知所云。而一位老教師則問學生:“課桌面的周長是哪幾條邊的和?課桌面是哪個部分?”學生很快將注意力集中在“幾條邊”這個要點上,較好地分清了“周長”與“課桌面”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五、著力生成,創設靈活性問題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靈活多變,使教學“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我要求學生做5-(2+0.25)等于多少時,有一個學生得出3.25;另一個學生得出3.75。在分析這兩個學生做錯的原因并訂正后,我沒有到此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25或3.75,那么這個題目應如何改動?這一問,立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大家紛紛尋求辦法。這種問題來自學生,又由學生自己來解決的方式,不僅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有效的問題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深刻,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從而凸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地位。
參考文獻:
張雙羽.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探討[J].少兒科學周刊:教學版,2014(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