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萍
目前,小學生感到寫作文是一件頭痛之事,對寫作文產生畏難情緒。一些學生見到作文無從下手,下筆時感到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只能帶著滿腦子的困惑愁眉不展。
為了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小學生初學作文時教師應向學生講明寫作文的作用及意義,并向學生說明寫作其實也不是一件難的事,寫文章和平時說話一樣簡單容易。說話前只要想清楚應告訴別人一件什么事,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或者說這段話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按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哪些多說幾句、哪些少說幾句,把要說的話說給別人聽,而寫作文就是把所要說的話寫成文字。學生即使寫得不好也不要緊,這正如小孩學走路一樣,開始時總有點搖搖晃晃,但越走步子越穩。雖然有時也會摔跤,但摔倒了爬起來再走,只要堅持走,堅持學,沒有一個肢體健康的小孩學不會走路。同樣,學生寫作文只要堅持不斷地寫,也一定能把作文寫好。
教師不但要鼓勵學生大膽作文,還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掃除學生對作文的心理障礙。但是,掃除學生對作文的心理障礙還不夠,還得找出困擾小學生作文的其他根源。
一、困擾小學生作文的根源
1.學生接觸的環境、事物以及社會較少,缺乏寫作素材。針對這一點,教師應教育學生平時多留心觀察周圍的新鮮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組織學生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多積累寫作素材,使學生有東西可寫。
2.部分學生有了寫作素材也不會寫作。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可在講析課文時多提示學生學習課文中的作者是怎樣選擇和組織材料的,讓學生進行一些材料作文的練習,教師也可以把一些散亂的句子拿來叫學生整理成短文。這幾種做法都可以提高學生選材和組織材料的能力。在作文講評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寫作中的材料選擇不好或者組織不好的文章讀給同學們聽,讓學生找出存在的問題,談談自己的修改意見。也可以把一些寫的較好的文章讀給學生聽,讓他們說出本篇文章哪些地方寫得好,選擇了哪些材料,是怎樣安排的。
3.學生遣詞造句能力差,用詞不當、語言枯燥無味,或詞不達意。針對這一毛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求學生認真積累詞匯,理解詞的意義,多看課外書籍,熟背課文,讓學生掌握豐富的詞匯。
學生掌握了豐富的詞匯猶如建筑房屋中準備了大量的磚塊,而準確地使用詞匯又如建筑師把一塊塊磚砌在最合適的位置上,建筑師必須要有熟練的技術才能建筑起高樓大廈。要寫好作文必須掌握嫻熟的寫作技巧。
二、讓學生掌握熟練的寫作技巧
教師必須教給學生作文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弄清作文中的主要環節。
1.學會審題。教師要求學生先讀清題目,理解題意,弄清題目的寫作范圍。例如,三年級習作題中《我難過的一件事》題目第一個是“我”字,所以這篇作文應用第一人稱寫,寫出自己經歷過內心感到特別難過的事,并且只寫一件事即可。再如,《難忘的一天》《難忘的日子》這兩個題目有點相似,不同之處在于《難忘的一天》時間范圍是一天,而《難忘的日子》時間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幾天。題目審清以后,按照題目意思編好寫作提綱,提綱各個部分要切合題目要求。
2.突出中心。什么是文章的中心呢?一篇文章寫好后總要說明一個道理或歌頌什么、喜歡什么、反對什么。文章中心,也就是表明作者的態度。如果一篇文章寫好以后連自己讀了之后都不知道寫什么,那就說明沒有突出中心。
3.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選擇材料一定要圍繞中心,選擇有代表性、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并注意選擇自己熟悉的材料。在確定選擇哪些材料后還應注意安排材料。安排材料著重要注意兩點,一是哪些材料應安排在前面,哪些材料安排在文章的后面。二是哪些材料應詳寫,哪些材料應略寫。
選題困擾著各種年齡的寫作者,并成為寫作開始階段主要的障礙。教師應鼓勵學生盡量與教學計劃進行協商。在我看來,學生自己負責選題寫作與他們自己負責選書閱讀同樣重要。在寫作過程中,我也從學生那里學到了很多。因為我將一個有豐富的故事開場白的題目轉變成一個寫作的“技巧話題”,所以我的學生寫作質量有了明顯的變化。現在,他們的寫作有了語態和豐富的描寫,因為作品反映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我的學生中最好的作品不是關于北極或是其他奇異地方的描寫,而是有意義的家庭情景和個人經歷。許多學生覺得沒東西可寫,因為他們認為寫作的話題應該是非同尋常的。在寫作教學中,我把生活中的平常事都作為寫作的對象,例如,傍晚散步時看到的三只小鴨子和兩只小鵝,或者我試圖引來喂養的嘰嘰喳喳的小鳥。我也知道,盡管我的學生有很多話題可以寫,但還有很多學生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弄清楚那些話題是什么。
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寫作技巧后,還應堅持多看、多讀、多寫、多練。寫好后反復地修改,只有經過反復訓練,才能熟能生巧。寫作之路就在腳下,只要學生邁開步伐,勇往直前地堅持走下去,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通俗生動的語言就會像涌泉一樣流暢地躍然紙上。一篇篇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的文章就會在學生的作文中出現,學生的寫作困境也會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將是無限的寫作樂趣。
參考文獻:
王定軍.淺談小學作文教學方法[J].教師,2012(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