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榮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是獲得知識的開端,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數學具有抽象性和枯燥性的特點,所以對學生而言較難接受。那么,如何讓學生比較容易輕松、愉快、有效地學習,關鍵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點,以及小學生思維的直觀性和情感性特點,現結合我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導入時要聯系實際,激起思維的浪花
巧妙地創設情境,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學生注意力,有效投入到學習中,從而為下一步教學做好鋪墊。
如在教學“年月日的認識”一課時,老師問:大家今年幾歲了?學生:10歲(11歲)。老師:大家都過了幾個生日?學生:10個(11個)。老師:大家10歲(11歲)過了10個(11個)生日,可是我家鄰居小紅今年12歲了,卻只過了3個生日,大家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想!老師:那好,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年月日,學完后你們就會知道答案啦!這樣的導入,巧妙設疑,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他們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不自覺便投入到了學習中。
二、改進教學的模式,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關鍵是開竅之術,在于教師能“寓教于樂”,根據學生特點使之容易樂于接受,把教學內容巧妙進行加工處理,并動用生動形象,具體鮮明,妙趣橫生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使學生在領會知識的同時,得到藝術美、科學美的感受,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雖然數學知識本身也是枯燥的,但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以及數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卻是相當豐富多彩。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舉例,用別開生面的課堂情趣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持久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經常采用多種教學形式,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如把單調乏味的數學計算練習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游戲練習,如開火車、奪紅旗、找朋友、過獨木橋、樹上開花、巧配對、摘果子和搶答賽等,變換花樣,翻新形式,不一雷同。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寓教學于游戲中,學生樂學,老師易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其產生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的參與者。所以,課堂教學應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讓他們切實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如在教學“年月日的認識”這一課時,讓學生課前搜集各個年份的年歷卡,小組合作找出各個月份的天數。這樣,學生在搜集和整理過程中,很順利地就找出有31天的月份,有30天的月份,并發現二月份有的28天,有的29天。學生會對此產生疑問: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在此基礎上抓住機會,適時引導,讓小組繼續討論研究,得出四年一閏的結論。這樣在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實際操作中,不僅有效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和語言組織能力,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四、練習中注重競爭性,培養濃厚的興趣
練習不僅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精心設計練習內容,能夠培養學生的練習興趣。所以,在設計練習題時,我總是設計各種情節有趣、形式新穎的練習形式。
比如,在“年月日”的練習中,其中一個環節,讓男生代表大月,女生代表小月,教師說月份,說大月男生站起來,說小月女生站起來,以比賽形式記憶大小月。這樣的練習形式,既符合學生的形象思維特點和樂于競爭的年齡特點,同時又以不同形式讓學生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學生不僅在自己最喜歡的活動中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對數學課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再如,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環節:三年級四班的李×同學,課間由于不小心把教室的一塊玻璃打碎了,請大家幫他想一想,他應該割一塊多大的玻璃來補上呢?結果出乎意料,同學們是爭相發言,各抒己見,大家的重心牢牢地被吸引到了怎樣解決問題上來。這樣的練習設計,取材于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就在大家身邊,身邊處處有數學。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多從學生角度去想想,著力改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的情感氣氛,使教學環境處于最優化。學生處在輕松、愉快的條件下,學習將是主動的、積極的,才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這是學習的真諦。教學實踐也證明: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各種感官、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能夠最佳地接收教學信息,能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李玉霞.淺談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激發[J].成才之路,2009(11).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民族地區小學生數學學習焦慮的成因及對策》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4]GHB0247)成果。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