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珊珊
評價環節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現代的教育教學不僅打破了傳統意義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評價,甚至延伸到了課下對學習反思的評價。記得有位教學專家曾提出:在教學中要開展多角度、多層次的評價,評價的內容不但要包括知識技能,還應包括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認知水平以及交流表達能力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張揚,不僅要評價學生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而且要注意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評價。這里也談談自己在美術教學中以“評”激“情”的教學體會與做法。
一、背景分析
我校處于老工業區,隨著經濟的發展,學生家庭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學生的各種物質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應試教育使學校老師、學生家長普遍存在的“重智輕德”的傾向,造成學生只關注主科的學習,對身邊的事物漠不關心,凡事只考慮自己,放松修身和人格塑造,對美術的學習也只停留在對美術內容的泛泛了解,更談不上情感與審美教育了。他們往往關心的是最流行趨勢,對于人類文明與文化的發展并不關心,甚至有些漠視。一些體現人類創造精神和智慧的作品他們知之甚少,所以,通過在美術課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產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用文字的形式有感而發地評述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是我多年在美術教學中進行探索與嘗試的教學模式。
二、評價模式
1.關于課前文字檔案的評價模式
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學習的資料,提前“預習功課”,課堂上他們做“小老師”,通過網上瀏覽、翻閱雜志等渠道搜集的資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資料的整合能力,同時還可以留下學習過程的電子檔案,對其學習態度進行評價。
2.關于課堂學習表現對學生的評價
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肢體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導引都是非常及時而有效的,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表格、量規等方式對每個學習環節學生的表現加以評價,課后的評價整理更是對課堂上評價的及時補充。
3.關于同學互評、班際評價模式
結合美術課堂內容讓學生相互評價,學會與他人交流,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改進,給學生個體帶來愉悅,讓他們之間相互帶著愉悅的情感學習新知識,讓學習知識更高效。
三、教學效果
用文字記錄的評價方法對學生在學習態度上大大改善,課堂上,充分的交流與展示增強了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的情感發展得到滿足。打破以往教師在課堂上存在的“滿堂灌”“一言堂”的模式,學生的文字間流露出了真情,課堂上的眼神變得真誠與細膩了,學生的言語也不再像以往那樣粗俗了,而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獲得健康向上的情感體驗,又激發了學生活動的熱情,他們把從課本上的作品延伸到了上網搜集藝術家的資料,了解藝術家的成長過程,甚至做成了PPT進行課堂上的展示。
四、附錄學生作業
附:《中國彩陶》一課學生課前文字檔案的評價模式作業
附:《色彩的感染力》一課學生拓展性作業對學習效果進行自評
用色彩吶喊
八年級五班 萬雨欣
《烏鴉群飛的麥田》這幅畫描繪著鄉間蜿蜒的小路,被強風吹起的麥浪,飛過麥田上的群群烏鴉,還有藍色陰霾的天空,金黃色的小麥被狂風吹得向一邊倒去,畫面上方的黑色烏云陰沉沉的,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畫面明亮的黃色,深淺不一的藍色,抑郁的黑色和綠色,褐色的點綴組成了整個畫面明亮的色調,這是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也許,那片片金黃色的麥浪就像梵·高心底的相忘于追求,藍色更像梵·高對生活深沉的思索,而黑色像殘酷的現實對他的壓迫,這也許就是他臨死前內心世界的體現。
這幅畫引人深思,梵·高棄世前通過自己的畫筆發出了內心的吶喊,描繪了對生活對人生的真摯情感,他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深深地打動著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對他更加崇敬。
五、教學反思
對學習感悟的評價適用于美術課程中的欣賞評述、設計應用、造型表現等學習領域。先通過教師的引導,再用飽含感情的文字表述,然后融合引入課堂中,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過程等環節精心設計,這種教學評價方法會讓美術教學的情感升華達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宋芙欒.用畫筆詮釋“美”:談在初中美術中的幾點體會[J].新課程:上,2013(4).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