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華
領讀就是教師領著學生朗讀,即教師讀一句,學生跟著讀一句。這是指導低年級學生讀正確、讀流利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領讀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老師直接培養和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領讀可以減少低年級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壓力,降低讀書的難度,從而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讀書能力。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因為他們識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讀書時,語氣、語速、詞與詞的連接、重讀、輕誦都是訓練的內容。可見,老師領讀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讀書水平。作為一名低年級的語文老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發現領讀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藝術。
一、由詞連成句,表達完整的意思就是一種藝術
一篇文章,由字成詞,由詞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篇,環環相扣,向人們表達著各種情感,傳遞著各種信息。低年級的語文課本中安排的課文內容,往往都很簡單,語句雖然不多,但是如果讓學生自己去讀,你一定會捧腹大笑,除了加字、漏字、錯字、別字外,一句話讀完后,恐怕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么。雖然每個班中也有優秀的學生,他們讀起書來流利、通順,給人美的享受,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達不到這個水平。此時,老師的領讀十分必要。從語感上讓孩子們能有所領悟,從語速上讓孩子們掌握,從語意上有所體會。老師讀一句,孩子跟著讀一句,老師停頓一下,學生也跟著停頓一下,老師停頓時間多長,學生也停頓多長,漸漸地,大部分孩子就能像模像樣地讀書了,對每句表達的意思也能初步了解。疑問句、感嘆句稍加指導,孩子們多多練習,不成問題。長的句子需要自然停頓,老師領讀后,學生反復模仿,也能掌握好。如,在讀“五星紅旗是我國的國旗”一句時,我讓舉手想為大家展示讀的幾個學生讀,學生讀到“五/星紅/旗是我/國/的國旗”,聽完后,我立即開始領讀,并把剛才學生讀的情況重復一遍,學生聽后,也笑了起來。領讀幾遍后,學生再讀時就朗朗上口了。當你聽著孩子們有節奏的話語,聽著一句句表達完整的話語,聽著一句句生動形象的話語,難道不覺得這簡直就是一種藝術嗎?
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一種藝術
每次捧著書本,漫步在學生當中的時候,我一句,他們一句,我一揚,他們一揚,我一頓,他們一頓,我深情抒發,他們也感慨萬分,我悲傷難過,他們也含情脈脈。看看那一雙求知的眼睛,聽著他們稚嫩的聲音,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漸漸地,你發現,你的領讀已經不再能表達他們心中的理解和情感了。有時他們的朗讀甚至讓你為之一振,那時,也許你心中會有酸楚和難受,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難道他們不斷提高的讀書水平,能不讓你贊嘆嗎?難道這不正是老師默默奉獻的體現嗎?這也許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的工作藝術的價值吧。如,在領讀《雪孩子》中“他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一句時,我并沒有注意語速和語調的變化,但當學生讀時,他們把語速變得越來越慢,聲音也越來越低,讓我一下子感受到了小兔的傷心、云朵的美麗。此時,我便合上書本,閉上眼睛,任由孩子們暢讀那一行行優美的語句,表達他們真摯的情感。有時我也忍不住和上一句,那情景,就是一種藝術。
三、豐富的表情也是一種藝術
“相由心生”的“相”可以與“表情”相對應,指的是內心情緒在面部上的一種映射。所以,在朗讀中通過觀察學生豐富的表情,就能斷定他們內心的感受。教師的領讀,是很好的示范,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模仿能力強,也愿意去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讀到歡快的語句時,教師就露出笑容,讀到悲傷的語句時,教師就皺起眉頭,讀到喜悅的語句時,教師語速稍快,聲音高昂,讀到沉痛的語句時,語速稍慢,聲音低沉……學生臉上的表情更是讓人喜愛,他們時而揚眉微笑,時而眉頭緊皺,時而挺胸抬頭,時而低頭嘆氣,有時讀到傷心處,有的學生眼里還含著淚花。如,在領讀《雪孩子》中“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了。”一句時,我把“自己卻化了”讀得慢而低沉,臉上顯出很難過的表情,許多學生的聲音哽咽了,眼淚就要流出來了。不用說,他們內心一定也替小白兔難過啊。每次讀書時,看著學生表情的變化,我深深地感受到,這絕對是一種藝術。
四、甜美的童音更是一種藝術
如果說語言是一種藝術,老師上課的導入、過渡、啟發、總結則是這堂課語言藝術的主題,而學生洪亮的、透徹的朗讀,就是這堂課語言藝術的點睛之處。那甜甜的聲音,來自心靈。《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和幻想的兒童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通過詩歌的形式描寫了晴天夜空美麗的景象。這首詩韻律協調,音樂性很強,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描寫了色彩鮮明的自然景物。課文前兩行寫月兒的美,從而引起兒童豐富的想象,把彎彎的月兒看作小船;后兩行寫“我”坐在小船里盡情地欣賞美麗的碧空和滿天的繁星,表現孩子喜悅的心情。詩中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起來心情愉快,朗朗上口。目睹著一張張可愛的臉龐,傾聽著一聲聲發自孩子們內心的話語,傾聽著稚嫩的甜美的童音,這更讓我覺得只有老師才是藝術的締造者。
參考文獻:
李賢君.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課堂藝術[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