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子
摘 要:新課程教學改革指出,要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始終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尤其是農村小學語文的基礎教學卻存在諸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幫助小學語文教學實現高效發展成為當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以此為出發點,就新課改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引發的思考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師資力量;教學資源;教學思考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1.師資力量落后
我國教育事業中師資力量的分配是相對不均的,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水平相對比較薄弱,很多教師的專業素質不達標,基本能力有限,加之部分地區條件艱苦,很多教師在長期教學中失去了原本的教學態度,敷衍了事。小學教育作為教育事業中的基礎教育,意義重大,而這樣的教學基礎顯然會造成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新課改后,不論是教學理念、教學方式,還是教材都發生了變化,很多教師難以接受這種教學轉變,新課程教學改革也就無法順利開展。
2.教學資源落后
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出要利用互聯網技術,運用新型教學設備開展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然而就農村地區,教學資源相對短缺,即使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農村地區的情況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無法達到實際教學標準,因此,很多地區就教學方式而言,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利用簡單的黑板、粉筆完成教學,教學效率低下。除了教學設備外,其他教學資源也較為短缺,如課外讀物、教學技術、微課資源等等,這也嚴重影響了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使得新課程教學改革無從開展。
3.教學理念落后
由于農村小學的地理位置、地區觀念等原因,致使農村教育事業教學理念的整體落后,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多為基礎教學,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相對較差,教師不得不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和素養都相對低下,沒有良好的基礎,從而形成了一條惡性循環鏈,學生越來越離不開教師,而教師的教學負擔越來越重,無法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
二、基于現狀引發思考
1.實現城鄉互換,共同進步
為提高教學質量,農村小學可開展城鄉教學資源互換及共享,城鎮帶動農村共同進步,讓城鎮教師為學生開展教學,讓農村教師進入城鎮學習,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便于教學后期的交接,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端正自身的教學態度,擁有更好的教學經驗和技術,配合政府的鼓勵政策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過渡,不再單一地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升華,培養學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文學表述能力,逐步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實現自主學習。
2.創新教學方式
培養學生興趣是教學活動開展的第一步。教師在自素質身提升的基礎上,要逐步脫離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開展多種方式教學,在教學方式上結合實際進行創新,除了教材的基本教學外,還要利用課程資源,開展課外教學,幫助學生提高知識面,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而教學方式的具體創新方法則需要根據新課程教學改革來實現,應結合教學實際,盡量避免形式主義,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體現教學價值,實現教學意義。同時,教師及學校要積極尋找政府或相關單位的資助,盡快彌補教學資源的短缺,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完善的教學課堂。
3.針對較高年級開展能力教學
對于小學較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樣重要,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適當開展如小組合作學習、問題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新的教學方式。以教材為例,在進行《假如沒有灰塵》的教學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探究,讓學生自發地進行實驗設想,如果沒有灰塵會有什么現象發生來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延伸,提問學生:“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我們所討厭,但是又不能失去的東西?”讓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實現教學內容的拓展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鍛煉個人的能力。
教學質量是教學改革的目的,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基礎上,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開展創新教學活動,在理解教學理念的同時不拘泥于改革的條條框框,而是結合實際,選擇性地進行最合適的教學活動,將新課程教學改革下的農村教學真正地落在實處。本文通過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及現狀引發的思考進行闡述,為農村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建議。望廣大學者繼續深入探究,提出更多具有實效性的教學建議與指導,更好地促進農村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亞成.談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以學生為主體[J].教育現代化,2015(17).
[2]李士達.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探討[J].課外語文,2015(24).
[3]留文影.對多媒體優化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6(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