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梅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也。”能否成為合格且優秀的教師,是門學問。“前人之薦,后人之師”,從先者的經驗和論著中汲取營養是現階段教育工作者開拓創新的基石,對前人的檢驗和借鑒并結合現實的實踐,梳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遠比閉門造車來得事半功倍。研究世界知名教育家的著作一直是我樂此不疲之興事,尤其研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文,更使我受益匪淺。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專攻于解決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就如何提高教育方式的改進,教學質量增進的方法,有實際的例子又有理論的指導,它沒有拘泥于某個具體技巧的推行和炫耀,而在找準問題的切入點,開放式地啟迪和滲透,讓讀者在結合自己的實際過程中自己總結具體的方式方法。在研究他的每個論斷時,我都會對照自己,看自己做得怎么樣,同時反思和總結我從教22年所走過的路。可謂眼開心明,觸類旁通。
蘇霍姆林斯基回憶在“快樂學校”進行識字教學的往事,認為兒童應該生活在美、游戲、童話、音樂、幻想、創造的世界里。當兒童邁步踏上認識的階梯的第一級時,他的自我感覺如何,他的心情如何,都影響著他今后怎樣走過通往知識的整個道路。我覺得這就是認知的興趣,我們老師為了讓學生對我們所教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在努力著,從每一節課的導言,從課堂的環節設計,我們都是那么的精心,孩子們最初的學習興趣有了,但我們有沒有注意到隨著年級的增高,隨著知識的加深,這種興趣會減弱,甚至沒有了。這是為什么呢?
有人會說,孩子壓力過大,各種課外補習班掠奪了他們全部的業余時間,也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現象我們扭轉不了,中國的國情和現實決定著在選拔人才時只能使用考試擇優,這也使得我們上面提到的小學生所處的狀況在近一時期不會改變。但對于我們的小學教員,怎樣在這種現實的教育形式和要求下,教育好我們的學生,這值得我們共同思考和研究。我個人認為小學階段孩子對于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而讓孩子初步形成正確的意識品質和良好的人格品質,讓學生正確樹立為什么而讀書的觀念更是重中之重。如果你調查現在的孩子為了什么而讀書,他們會說,為了以后能過上好生活,或是為了能出人頭地。沒有孩子能說出如周恩來所言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然這和每個人所處的時代、環境和社會需求的不同有關。但做為社會主義國家培養要求是固定的,學生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德、智、體全面發展,而把德放在首位,也鮮明地告訴我們,德育在學生的成長和培養中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在對學生系統地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良好品質、學習習慣的培養。去年我剛剛送走一個畢業班,在畢業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記得臨畢業考試前期學生都在爭分奪秒地復習時,我班被推薦參加全國班隊會地評選,我毅然接受了這項任務,因為我深知一次成功的班隊會,一個準備充分的班級活動會給學生很好的鍛煉機會,不但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同時也能使思想品德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為今后正確人生觀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教育學生,在你人生的道路上會遇到許多這樣的事,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選擇,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如果一個人總是把個人利益看得很重,只能和整個社會道德要求背離,最終被身邊的人所拋棄,被社會所不容。實踐證明我是正確的,不但班會開得很成功,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也絲毫沒受到影響,相反班會所倡導的精神激勵著學生學習更加努力、刻苦。
我一直教育學生懂得生活在群體中,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遇到沖突把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送走了六年畢業班,又接了一個新一年,要說六年學生懂事了、成熟了,可以用道理教育他們,而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又應該如何去做呢?大家都知道,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老師在他們心中的位置是可想而知的,每個孩子也都想讓老師喜歡他,而對老師說的話言聽既從。所以利用這樣的心理我會在他們面前說:“老師喜歡愛學習的孩子,也更喜歡團結同學,關心班級,有愛心的孩子。”就是這樣簡單的話,在孩子身上就會有很大的反應,哪個孩子有了關心集體和他人的事例,我就會在班級提出表揚,樹立典型,慢慢的學生學會了相互謙讓,遇事會為對方考慮,多在自身找不足。用這樣的激勵方式既讓他們在意自己的學習,又留心身邊其他的事情,總之,重視教育過程中的心理體驗是培養具有主體精神、積極個性、良好德性和健全人格的人的最好方式。
老師不但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完善自身的精華,更要想辦法幫助他們去其糟粕,學會分辯是非,學會與人共享。教師的工作只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降低德育工作起點和重心。同時不忘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使自己工作的辦法富有時代特色,就會是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同時也能培養出我們社會主義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趙瑩.轉變教育理念,營造愉快課堂氛圍[J].新課程:教研版,200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