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英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而區域化農村幼兒園戶外活動的開展,能使活動更高效。它使幼兒的戶外活動空間和內容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又使每一項活動的開展和幼兒動作的發展更具系統性、完整性和科學性。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戶外活動;區域化
一、現狀
1.戶外場地無規劃。幼兒園的戶外設施設置沒有規劃,比較凌亂。對幼兒活動的時間和內容也沒有具體安排落實,導致孩子的戶外活動沒有系統性。
2.活動材料缺少更新。這是直接導致孩子缺少興趣、降低參與性的原因。陳舊的材料乏人問津,導致幼兒活動枯燥無味,讓原本應充滿生機的戶外活動如同一潭死水。
3.活動時間隨性。教師對幼兒活動認識不足。雖然《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中明確規定幼兒的戶外游戲時間不得少于兩小時,但教師往往只是靖蜓點水地掠過而未真正落實到位。
4.過度保護狀態。安全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些家長和老師總是想自然而然地將安全風險降至最低,但付出的代價就是生生剝奪了孩子冒險和創新的機會。
怎樣才能讓農村戶外活動更有效?如何對戶外活動進行區域化?我們從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篩選材料、科學安排內容和有效指導等四方面展開,讓幼兒進行自主、愉快、充實的戶外活動。
二、途徑
1.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幼兒園創設的物質環境應滲透教育意圖,并盡可能為幼兒所利用,以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所以,怎樣實現孩子投入大自然懷抱的夢想并能安全健康快樂地運動,是我們著重考慮的問題。因此,我們從環境入手,對園舍場地進行總體布局,將戶外活動環境創設的設想納入發展規劃。我們分區分塊物化戶外活動環境,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場地,挖掘環境的教育功能,使每一寸空間都能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我們崇尚綠色、生態、自然,讓自然的氣息充滿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一走進幼兒園,映入眼簾的便是滿眼的綠,操場四周的空地都是草坪,小山坡上可以讓孩子盡情翻滾玩耍,綠草可以供孩子享受柔軟刺激的樂趣,同時又是孩子的天然保護墊。
(1)變靜為動。我們在草叢中增添了小酒壇,并用丙烯顏料美化,做成彎曲高低有致的酒壇步道,鋪砌鵝卵石健康步道和梅花樁。用PPT管做成獨木橋,既能鍛煉平衡力,又能在孩子玩累的時候小憩一會兒。還新建了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戶外運動長廊……統感訓練區、跑跳區、攀爬區、玩沙區、鉆爬區、投擲區、運動區。我們將靜態的環境賦予無限靈動的遐想,創設了一個豐富、自由、探索創造和挑戰的環境。孩子們沐浴在大自然的環抱中,體驗著那一份令人向往的悠然自得的快樂……(2)立體開發。我們將每塊活動場地根據其特點進行充分利用,向空中、四面發展。如將柱子加上ppr接口進行創意美化后搖身一變成為形象生動的投籃架,利用廢舊報夾和舊自行車輪胎自制成孩子喜歡的投籃框。還將廢棄的足球門進行改造,做成簡單又實用的攀爬器械。我們充分發揮運動長廊的空中拓展功能,開辟跳躍區和投擲區。幼兒可以赤腳走在上面,也可縱跳觸物,用手夠一下懸掛的小球、毛絨玩具等,更可以在紫藤樹纏繞下的長廊里捉迷藏,尋寶,玩攀繩,充分體現趣味、娛樂和參與性。經過分區分塊的區域,其活動空間和內容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從而讓孩子活動減少不必要的干擾。
2.豐富器材,合理取材。充足合適的器械,是順利開展各項戶外體育活動的物質保證。
(1)豐富器材。我們花費一些資金增購了一定數量的運動器械以滿足孩子活動的需要。另外,在創設和利用動態環境的過程中,鼓勵教師積極開動腦筋,制作多種體育器械,以滿足孩子多方面的需求。(2)篩選材料。從趣味性和生活化入手,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游戲材料,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如在長廊頂上掛上“果子”,孩子們通過攀爬或通過跳躍玩摘果子的游戲。又如用大紙板箱當碉堡,孩子們通過投擲手榴彈晚玩炸碉堡的游戲。在材料篩選時我們還注重就地取材,挖掘本土資源實現“廢物重生”,如梯子、鐵環、輪胎、牛奶罐、易拉罐、奶粉罐等,無一不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運動。
3.合理化內容,層次化開展。戶外活動的內容,做到循序漸進,科學合理。我們結合身心發展特點,在同樣的材料或內容上,根據孩子年齡特點,目標要求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像投擲區的投擲距離,又如“爬”,有適合小班的“簸箕”“山洞”等,有滿足大年齡幼兒向高處攀爬的爬梯等。又如玩球,分成小班拍皮球、中班拍網球、大班拍乒乓球的系列玩球游戲,根據孩子年齡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在材料投放上注重層次性,以滿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如投擲區設置的籃筐的大小、高度的不同等。同時注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和自主能力的培養,使個別能力強的孩子在活動中獲得挑戰自我的機會,多一些“跳一跳,夠得著”的樂趣,真正使每個孩子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提高。
4.制度保證,形式多樣。除了空間和材料,還需制度的保證。我們采取分時間段和室內外運動相補充的原則。上午7:30—8:50晨間戶外活動,9:00-9:30晨操活動,中午11:30—12:00餐后散步活動,傍晚3:30之后戶外游戲,這是四個全園統一的鍛煉時段。然后幼兒園通過課程表把戶外體游、戶外自主游戲、大型活動區活動、玩沙玩石等自然課程一一落實。另外,制訂專門的戶外活動安排表,每班每周輪流到各個不同的戶外活動區域活動,各區域安排專人負責材料的維護和更新。
在活動組織中,因活動內容的不同,玩法形式也迥異。如集體練習與分散活動相結合、游戲化循環練習與競賽性活動結合,也有采用情境化給游戲大變樣,讓孩子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但不管怎樣,教師都應盡力站在孩子立場,通過孩子行動去把握其內心想法,理解其獨特的感受方式。同時扮演好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對于膽小、不愛動或動作笨拙的孩子,教師應鼓勵或帶動一起活動,對于需要幫助的孩子,則需進行適當的指導。
幼兒的戶外活動應是豐富多彩且充滿藝術的。教育者要做個有心人,找到適合孩子的最好方式,使孩子從狹小的空間走出來,投入到優化的區域化戶外活動中。使其在積極主動、自主愉悅的戶外活動中,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看到了什么[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嚴萍.關于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J].學前教育,2003(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