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進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也帶來了生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它不但違背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而且還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污染。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我國實行綠化林業的建設,因為它可以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間的和諧相處,所以建設可以持續發展的綠化林業對社會乃至國家來說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此篇文章針對如何實現綠化林業的持續發展進行分析與研究,并提出一些相關的措施或建議。
【關鍵詞】綠化林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中綠化的主體,它不僅與全球的生態情況有著直接的聯系,而且還影響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指出:為了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可以正常平穩的向前推進,就必須要引起對林業工作的重視,在生態環境的建設中,要把林業的建設放在最主要、最基礎的位置,使林業得到推進與發展。所以,在當前階段必須加快綠化林業的持續發展建設,從而使生態得以改善并得到保護,進而推動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綠化林業持續發展的實際意義
在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得到保護的基礎上,通過獲取自然資源來滿足現代人發展的需求,同時不會影響到后輩人發展需要的過程被稱之為持續發展。想要實現持續發展,就必須協調好環境、社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包括森林、大氣、海洋、土地等。相對于整體的生態環境持續發展來說可以將其分為每項資源的持續發展。比如綠化林業,它的持續發展含義具體有包括:社會效益、再生能力以及經濟效益三個方面。社會效益,有助于社會穩定度的提高、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口素質的增強等;再生能力,指的是環境的承載能力和生態的恢復能力等;經濟效益也可以說是對資源的利用率等。
二、綠化林業持續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也變得越來越惡劣,惡化程度也是極其嚴重,使得因環境問題而引發的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因此,人們開始越發的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綠化林業的建設便是當中的一項重要措施。近些年來,雖然我國在林業的建設上取得了相當重大的成就,但是對于要實現綠化林業的持續發展來說仍然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
(一)綠化林業發展的有關機制不夠完善
首先,綠化林業的產業結構相對來說較為單一,缺乏在森林的培育保護以及綜合開發利用多種資源方面的重視,而且林業的相關管理機制較為混亂,容易產生權責分離、產銷脫節的現象;其次,在資源補償的方面,缺乏相關有效的資源補償制度,對資源肆意開采,不遵守資源的可再生規律和價值規律,使森林整體的生態價值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由于木材在初次加工時成本不高,使得資源過于浪費且消耗的部分無法得到相應的補償。此外,因為對林業建設的成本投入不足,且技術更新速度較慢,加之科技引入不到位,從而也阻礙了綠化林業的建設進程。
(二)綠化林業的建設理念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不相符
一方面,當前情況林業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整體的經濟發展需求不是特別相符,調減木材產量相關政策的頒布和實施改變了木材市場上的供需情況,因此,就需要對林業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但由于一部分環節的調整工作落實的并不是完全的到位,因此制約了林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林業的基礎設施、設備不充足,這就使得林業的發展能力大大的降低;國家建設林業基礎設施的力度不強,導致林業基礎太過于薄弱。例如,在火情瞭望臺這一方面,基礎設施的建設只有不到60%的覆蓋率。另外,我國在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方面的能力也相對較差,這些都使林業的發展受到了影響。再者,在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之前,大部分的造林工作只是一味想使林業得到快速的發展,而忽視了林業自身的經濟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以至于栽種時林木間距過小,林木種類較少,形成大面積單一化的林木,最終導致森林病蟲害加劇,使林木的成活率大大降低,進而也使得森林的經濟效益大幅度下降。此外,林業的發展意識與林業的作用和地位不相符。林業發展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是社會的公益事業,它的建設直接影響到國土生態環境的安全,而且對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對其宣傳力度的不足,使得人們還沒有完全的樹立綠化林業持續發展建設的理念。
三、實現綠化林業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
鑒于綠化林業的作用和意義重大,所以就要采取相關有效的策略來對綠化林業發展中的問題加以解決,以便于真正意義上實現綠化林業的持續發展。
(一)健全優化綠化林業持續發展的機制
對綠化林業發展機制的健全與優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保障機制;林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無論是在生態方面、還是在社會方面以及經濟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效益,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森林面積的人均占有量較低,加之環境污染越發嚴重,所以健全森林發展的保障機制非常的重要。二是法律政策機制。只有國家對相關林業建設的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和有力支持,國家法律對林業發展中不合理的行為進行規范和制約,才可以實現綠化林業的持續發展。首先,政府可以通過對稅收政策進行改進,要求對生態方面征收,改善目前林業資源利用率低的現狀;其次,政府要將林業的發展與政策相結合,鼓勵全社會都參與到林業建設中來,從而推動綠化林業的建設。
(二)優化綠化林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林業的建設關乎到生態環境的改善,也關乎到人類的生存環境,所以,我們更要注重對林業生態價值的開發。就要求我們在利用林業的經濟價值的同時,也不可忽略它的生態價值,應該將綠化林業的持續發展與其生態價值和經濟效益共同結合,實行兩者并重的發展模式。一方面,要加強造林計劃的開展,做到開采與補償相結合,而且要實現林木栽種多樣化,以林養林。另一方面,要善于把農業、林業結合在一起發展,引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推行以林業為中心、林草兼作的種植方式,從而減少耕地與林業記者難舍之間的矛盾,進而推動農業與林業共同發展。
四、結束語
我們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來作為經濟發展的途徑。現階段,只有發展綠化林業的建設才可以有效的使我國的生態環境得到緩解,得到保護,所以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正確的對待林業的發展。只有不斷的對綠化林業的發展機制進行完善與優化,對發展模式進行改進,才可以實現綠化林業的持續發展,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麗娟. 淺談如何實現綠化林業的持續發展原則[J]. 現代園藝,2013,04:135-136.
[2]李怡毅. 如何實現廣西綠化林業的持續發展原則[J]. 現代園藝,2013,18:146-147.
[3]李晨光. 如何實現綠化林業的持續發展原則[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