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成
(廣州大學附屬東江中學 廣東河源 517500)
野外鄉土調查實踐活動紀實
徐麗成
(廣州大學附屬東江中學 廣東河源 517500)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出于對家鄉生態環境的關注,筆者與學生地理興趣小組一行13人來到柳城鎮柳星村老亞山瓷土場考察。對此,本文結合考察的情況,采訪當地群眾和相關部門及查詢相關資料,以望能喚起廣大民眾的生態意識,倡議人人參與環保。
野外鄉土調查 實踐 紀實
東源縣是廣東省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水土流失給本縣的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阻礙,治理已刻不容緩。筆者與學生地理興趣小組一行13人來到柳城鎮柳星村老亞山瓷土場考察,一路上看到許多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帶,印象深刻的是雨后的河水極為渾濁及有些光禿的沙丘上千溝萬壑的景觀??h有關部門已采取相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如種果樹,攔大壩,用漿砌片石排水溝,用漿砌片石護坡,一些治理好的地方已成為示范工程。當然,還有許多地方由于各種原因尚未治理,水土流失相當嚴重。據調查分析,東源縣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
1.自然原因
東源縣地處丘陵地帶,土壤多為酸性,土地貧脊,不利于植物生長,沙丘植被覆蓋率低。我縣又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且雨量充沛,雨熱同期。紅壤沙丘上的較大石塊,內部結構不穩,是熱的不良導體。日照長使白天受熱多,易膨脹,又由于沙丘植被少,涵養的水分也少,沙丘上很干燥,晝夜溫差顯著,膨脹收縮使石塊分化破碎,加快了沙化。加上夏季多暴雨,細沙就隨雨水沖入附近的河流和農田。流入河流使河水渾濁,含沙量大且河水顯酸性,造成水體污染,破壞河中生態平衡;流入農田,使田泥酸化,肥力下降,影響農作物產量。
2.人為原因
村莊附近有老亞山瓷土礦分布,受利益的驅使,有人毀滅式的開挖礦石,完全無視環境保護的法制法規。近來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不斷向城鎮轉移,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減少,許多土地荒蕪。部分農民在外了打工之前會在土地上種樹,但由于缺乏管理知識和經驗,樹木成活率極低。
3.完善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根據當地水土流失原因、特點、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標,依據治理與防護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統籌布局各種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是關鍵,我和學生考察后治理建議如下:

(1)減少水土流失
通過一些建筑水保防護工程來控制水土流失,以及收復地表植被。主要工程為:修建水平梯田、塘壩、攔潷壩、谷坊、擋土墻、水平竹節溝、撇水溝修復公路,加高加固河堤,清淤山塘、水庫、實行農田復墾、清理渠道,還可以在塘壩、山塘內養魚養鴨,塘泥和鴨糞可用來給山上的果樹施肥,形成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但僅僅靠建筑水保防護工程是遠遠不夠的,保持水土的關鍵是收復地表植被,減輕尾砂流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因此我們應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主要為通過建立果園達到生態與經濟互利的局面,根據該地的土壤為酸性土壤,宜種植耐酸型果樹,相應建立柑橘果園、枇杷果園、布朗李果園等。
(2)強化宣傳
深入群眾中宣傳水土保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強化社會水土保持法制意識。到各鄉鎮宣傳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亂砍亂伐現象。
加強科研與技術推廣,增強水土保持工作后勁。
(3)防范無明顯水土流失區的惡化,提高環境質量
實施水土保持措施,使一些草地,植被覆蓋較好的地區,繼續保持其優勢,發揮它利用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利于提高水質和空氣質量的作用,并且,我們在不破壞的同時,還加以鞏固和改善它的植被系統,不僅給人以美景的享受,還利于身體健康,提高國民身體素質。
(4)加強表土層的抗蝕能力
加強土層抗蝕能力,使土壤侵蝕模數降低,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半山種滿各種果樹,如柑橘、枇杷等,低丘上又有套種的花生、西瓜、綠肥。
(5)改善生態環境,增強生態功能
在剝蝕丘陵地貌上,粘性土砂巖造成植被無法生長,覆蓋率嚴重下降,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系統,面對這個生態整體,水土保持起了很大的作用,主要有以下表現:(見圖表)

總之,通過水土流失的調查與措施改良,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促進了人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環保意識。大量山塘、水庫的建成,大大增加了畜水量,恢復了水庫的效益,減輕了水旱災害,況且還有礦區果園開發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很好的就業機會,還帶動了周邊群眾一起參與水土保持,搞好果園建設,提高環境質量,最終提高當地農民的環保意識。
[1]鄉土地理資源融入地理必修三教學的研究[D]. 張文杰.福建師范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