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感悟·
將最完美的稿件呈現給編輯
帶我的編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某公司的總經理交給一位新員工一個工程的計劃書寫作任務。一天過后,新員工興高采烈地拿著計劃書來了,總經理隨手翻后,讓其回去重寫。員工回到辦公室,廢寢忘食地重寫。次日一上班,員工拿著計劃書又來到了總經理辦公室,總經理翻過后問道:“確定不能做得更完美了嗎?”員工沒有回答,總經理要求回去繼續修改。員工回到辦公室,用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將計劃書修改完善,并默默念叨:“如果總經理再故意為難我,我就辭職。”來到總經理辦公室,總經理笑著接過了計劃書,看都沒看,告訴員工:“計劃書通過了。之前的幾次我并沒有看,因為我知道你沒有將你最完美的作品交給我。”
通過這個故事聯想到我們所投的稿件。你所投的稿件是你最完美的作品嗎?希望投稿者將自己的稿件精雕細琢,將自己已無能力修改的完美稿件投給編輯。我理解,“自己已無能力修改”是指絞盡腦汁、窮盡思維,找遍周圍的高手指點后,經數次修改投來的稿件。這樣既減輕了編輯的工作量,也能夠讓稿件更接近發表水平,從而獲得欄目編輯的青睞,順利通過三審以最終刊發。而不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頻頻催問編輯:“我的稿件什么時候能發表?”“能排在第幾期?”或是托人找關系“說情”,或是郵寄土特產“施壓”。做這些都沒啥用。發稿的標準是什么?——質量。
在實習期間還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有一些作者在投稿數日后來電講,對已投稿件進行了修改,準備重新投稿。盡管說,編輯應該尊重作者的修改意見和權利,但這在無形中卻給編輯帶來了額外工作量。投稿后的一周之內,稿件將被分發給對應的欄目編輯,由欄目編輯對稿件進行編審修改。如果稿件重投,不僅增加了編輯的審稿量,占用大量時間和精力,也影響了稿件編審的進程。不過,對時效性比較強的稿件,我們還是歡迎作者能夠根據動態變化對稿件進行修改,寫出最新最深的東西。
91180部隊李文杰

·編讀往來·
欄目編輯:韋國良
“編讀往來”欄目期待您的參與。您可就刊物、欄目、文章以及版式、插圖等發表意見,可抒發對于政治工作、政治工作研究的見解,亦可與編輯探討或與讀友交流對于工作生活中遇到問題的見解或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