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清
【關鍵詞】主體意識 初中地理
高效 新課標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A-
0114-01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涉及構建學生主體意識時明確指出:“提倡探究式學習,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時,要注意啟發學生開展質疑活動;優化課堂互動形式,強化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在評價中,注意從不同維度激勵學生,形成更多學習生長點,打造地理高效課堂。
一、啟發質疑,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
古人云:學貴在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開質疑活動,讓學生提出疑難問題,然后由教師篩選問題,投放到不同小組開展解疑活動。學生的學習思維隨問題而動,在質疑釋疑活動中,又會產生更多新的疑惑,通過“質疑——釋疑——再質疑——再釋疑”的過程,學生的思維不斷獲得歷練和成長,逐漸走向成熟。
例如,在教學《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了解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差異,并讓其利用提問卡片提出自己不能解答的疑難問題。學生積極展開自主學習,提出了一些問題,如: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地形有哪些不同特點?為什么會形成這些差異?氣候與地形有直接關聯嗎?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嗎?北方和南方人文差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什么意思?教師將這些問題分成兩個層次,一部分放到小組,讓學生展開討論,另一部分放到班級,師生展開互動研討。學生討論熱烈,學習氣氛濃厚,有效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提出問題和教師設計提問有本質區別,學生調動思維形成的疑問,更具有真實性和個體性,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學習實況,而教師是針對大多數學生的思維關注點進行的問題預設,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思維需要。
二、優化互動,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已廣泛應用于課堂,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供了重要契機。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是課堂互動的基本形式,教師作為設計者和組織者,要注意選擇互動內容和互動方式,準確定位自身角色,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學生對首都北京有著特殊的情結,在學習《祖國的心臟》一課時,很多學生都顯得非常興奮。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短片,讓學生對北京的位置、范圍、自然環境等進行初步了解;然后設計一組問題讓學生討論:“北京的位置界定要從哪些角度進行?北京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突出特點?北京屬于什么類型的氣候?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北京長期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優越性?”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時,教師巡視,并主動參與討論,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展示成果時,每一個小組都順利完成了相關學習任務,檢測效果非常好。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視頻,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讓學生開展互動討論,自己則站在身后,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三、個性化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新課程標準對地理課堂評價有規范界定:“評價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教師評語應以鼓勵為主,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于教師給予的評價有較強的敏感度,因而,教師評價要體現多元化和個性化,評價語言要體現專業性和鼓勵性。
例如,教學《珠江三角洲》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從區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個方面,總結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有利性。有學生總結如下:區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氣候溫暖,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人文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域文化深厚,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還有眾多著名的僑鄉;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有特別的政策設定。教師對學生的表現給出個性評價:“三個方面的介紹有理有據,思路清晰,闡述到位,有指點江山的氣度。期待你下次更精彩!”這不僅從專業角度肯定了學生總結的完善性,還從語言組織、表現氣質等方面給了學生鼓勵,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可想而知。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時,要避免簡單化。“很好!”“你真棒!”等籠統的贊美語言,已經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因而,精心設計評價語言顯得非常有必要。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涵,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創設條件,以此打造高效課堂。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