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類圖書的出版必須緊密結合高校教學實際,科學選取內容,才能更好地彰顯自身的社會價值。本文通過研究《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方院校德育研究》(第6輯)一書,對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方法以及高校思政類圖書如何凸顯自身的社會價值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校思政類圖書;社會價值;研究
【作者單位】許倪倪,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如何正確認識這些機遇與挑戰,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定位,進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更加良好的發展,是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2014年5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方院校德育研究》(第6輯)(以下簡稱《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書,匯集了國內多名資深專家、學者關于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理論成果和學術探討。
本書的編者譚仁杰曾長期在武漢大學從事學生管理工作,歷任系黨總支副書記、教務處處長,后轉入教育部門,歷任武漢市教育局局長、市政府秘書長等職,是一位既有豐富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經驗,又深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學者。
本書中的很多觀點,不僅及時回應了社會各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切,還站在更高的視野、更廣闊的維度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深度的理論解讀和前景展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可以充分感受高校思政類圖書在出版業的激烈競爭。在出版利益驅動的大環境下,如何科學定位出版主題并堅守出版方向,如何在滄海橫流中不忘初心,回歸本真,最大限度地凸顯高校思政類圖書的實踐創新以及社會價值,值得業內人士思考。
本書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兩點。
一、關注相關領域的實踐創新
網絡時代,社會生產高速發展,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也在不斷變化,如交際、閱讀、獲取信息等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這些變化背后,人們的社會價值取向也在悄悄改變,這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感知最深、體會最深、研究最深的,當屬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線的廣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他們長期從事高校思政教育類工作,在施教過程中,能夠敏銳地感知學生思想領域發生的種種變化,對高校思政教育革新的愿望最為迫切。因此,在高校思政類圖書的內容選取上,出版機構應該多關注一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心聲和想法,以及他們采取的措施和實踐方法,以提高高校思政類圖書的實用性。
《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書在內容選取上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本書匯集了當前各大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線教育工作者的80余篇文章,其可貴之處在于,一方面,這些文章體現了理論高度、思想深度和研究廣度,另一方面,這些作者都來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對學生的思想特點、個性特征和心理成長軌跡等有切身體會。本書文章中的諸多理論成果展示了極強的專業性和研究價值。比如書中的《用國防教育的培育民族精神的魂――關于新時期高校國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的幾點思考》一文,立足高校思政教學現狀,從國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的角度切入,嘗試賦予高校思政教育新的內涵和視角,讀者可以通過這篇文章對眾多一線思政教師豐富的實踐經驗、措施方法等有更加清晰的印象。《論網絡時代的虛擬人格》一文,則從網絡時代對高校學生身心、人格、生理等方面的影響入手,嘗試探索網絡時代高校學生思想領域的新變化和新動向,體現了時代性特征。
本書以“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并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縱深性的實踐總結,體現了本書編者對當前高校思政現狀和面臨困難的清醒認識。編者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高校思政工作出現的種種問題,其根源就是網絡時代,正是由于網絡時代的來臨,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網絡對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才使得高校思政工作經歷變革與陣痛,這是本書理論研究的創新體現。
二、凸顯高校思政類圖書的社會價值
教育部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現有各類普通高校2553所,加上其他民辦高校、高職專科院校,共計2845所,在校大學生已經超過3500萬人。網絡時代,如何做好這些高校在校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廣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共同課題,也是關系到社會穩定、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一項關鍵性工作。《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書展現了與眾不同的專業敏感性,凸顯了高校思政類圖書應有的社會價值。
從高等教育的實際需求來看,高校思政類圖書的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滿足高校教學實際及社會讀者需求兩個方面。
首先,本書滿足了高校教學的實際需要。如前文所言,高校思政類圖書必須緊貼高校思政教學實際,注重選取來自教學一線教師的實踐經驗,在兼顧理論深度的同時,最大限度凸顯對實際教學的指導性和應用性。(1)本書緊密結合高校思政教學的現狀,從高校思政教育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出發,探究根源,辯證施策,展示了作者在實踐工作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和理論思考,體現了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比如《網絡虛擬實踐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價值的辯證分析》《負面新聞網絡傳播的消極效應及德育矯正》等文章。(2)本書從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些實際課程出發,圍繞如何科學構建高效的思政教學體系展開,深入挖掘現有思政課程體系的德育價值,比如《試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德育功能》等文章。(3)本書立足高校學生的個性特點,分析如何把握高校學生心理特點,正確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從“90后”個體特質看高職高專學生養成教育》 等文章。
其次,本書滿足了相關領域社會讀者的需求。目前,高校思政類圖書的讀者群除了高校思政教師,相關領域的社會讀者也不可忽視。這部分人群雖然沒有思政教學的實際需求,但也愿意從理論層面去關注、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因此,高校思政類圖書不僅要體現教學的實用價值,也要凸顯應有的理論價值和研究價值,以滿足相關領域讀者的需要。本書一是從其他國家和地區高校的思政教學經驗中得到啟發,將研究視野提升到了更高的層面,給予社會讀者很好的理論啟迪和研究借鑒。比如《哈佛大學網絡公開課〈正義〉對我國思政課教學的啟示》一文,文章內容側重的是如何從國外高等學府的教學經驗中得到啟發,創新思政教育。二是立足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院校特點,通過比較不同院校思政教育的特點,探尋思政教育的規律和時代性。比如《論網絡時代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整合與創新――以金陵科技學院為例》《淺析校園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江漢大學為例 》等文章,就是立足不同類型高校思政教育特點,對高校思政教學的規律性進行研究。三是對思政教育載體的創新和拓展。當前,很多思政教育的內容和載體比較滯后和陳舊。網絡時代,思政教育應注重對教學內容和載體的創新,賦予思政教育新的內涵,比如《論“紅色文化”的內涵特征與價值利用》等文章,體現了編者對思政教育內容和載體創新的深入思考。
綜上所述,相關機構在出版高校思政類圖書時,要立足高校思政教學實際,立足學生個性特點,從大局出發,從研究需求和教學實踐需要出發,科學地選取圖書內容,明確圖書定位,全面展現高校思政類圖書的社會價值。
[1]熊瑜,李航星. 出版業的新趨勢與高校出版社專業發展的思考[J]. 現代出版,2014(6).
[2]張煜. 論小型高校出版社的特色專業學科出版之路[J]. 編輯之友,2015(4).
[3]章毅,張巖,付繼娟. 面向出版服務的高校出版社電子商務平臺構建探討[J]. 科技與出版,2014(7).
[4]張文鴦. 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出版社的發展路徑[J]. 出版發行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