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人類審美評價活動的一種存在形式,音樂評論與音樂發展相輔相成一。《李凌音樂評論研究》在“輕音樂”“新潮音樂”“聲樂”以及“流行音樂”上的獨到建樹,推動了我國整個音樂評論體系走向成熟,充分詮釋了音樂的內在美。
【關鍵詞】音樂評論;創造性;李凌;研究
【作者單位】張珂,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作為人類審美評價活動的一種存在形式,音樂評論與音樂發展相輔相成。在現代音樂評論領域,出現了大量音樂評論家,李凌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在20世紀的音樂評論界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李凌的音樂評論折射出20世紀中國音樂的發展特點與發展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由項筱剛編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李凌音樂評論研究》不僅是在向李凌致敬,更是在挖掘李凌音樂評論價值的基礎之上,指導現代音樂評論的發展走向。
一
《李凌音樂評論研究》收錄了李凌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評論,其中涉及多項內容,包括“新音樂”“音樂的民族風格”“音樂家”“輕音樂”以及“新潮音樂”等,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李凌音樂評論價值的肯定。作者認為,李凌音樂評論的精髓值得現代音樂評論界重視與學習,他將傳統音樂內涵應用到現代音樂領域,開啟了對音樂評論的創造性之旅。
李凌是20世紀杰出的音樂評論家,其音樂評論著作多達數十部,推動了當時整個音樂評論領域的發展,也為當時的音樂評論指明了方向。書中,作者甄選出李凌音樂評論幾次重要的爭鳴過程,以當時提出的觀點為研究核心,評論其主要觀點及思想。作者將幾次重要的音樂爭鳴從李凌眾多的音樂評論中凸顯出來,這對深刻理解中國現當代音樂評論的性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該書不僅是對李凌音樂評論的一種全新整理,更為現代音樂評論指明了發展方向。
李凌在音樂評論領域筆耕不輟,出版了音樂評論及音樂理論的相關著作近30余種。在《李凌音樂評論研究》第2章中,作者認為“新音樂”運動的出現實質上屬于一種評介活動,其中的內涵與評價需要與當時的歷史環境相結合。該章下分為三個小節,包括“新音樂”評論、“所謂新音樂”以及“音樂的民族風格”三個內容。讀者從“新音樂”時期李凌對音樂的評論可以發現,他對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的主張深表贊同,并指出“最初的‘批評二字所指的就是‘研究和‘分析的意思。本來批評之用于精神的珍品有如煉爐之用于貴金屬。但后來,人的判斷和原意甚不相符了,人們給批評加上了從日常實踐中取來的另外意義。”在這段對音樂價值的評介中,李凌充分肯定了‘研究和‘分析兩個方面的基礎性價值。
作為音樂評論者,首要關注的問題是批評標準的界定,要能夠充分反映出藝術價值的自身特點,吃透、理解之后再展示其內在規律。音樂評論者是開展音樂評論的主體,是評論創造性價值的基礎。在《李凌音樂評論研究》第4章中,文章對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著名音樂家、歌唱家展開論述,讓讀者了解李凌音樂評論的價值及對后世的影響[4]。作者對李凌音樂評論的研究,不僅是對此前評論內容的總結,更是對后世音樂評論的創造性提升。
作者將評論者的創造性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音樂具有較強的理解力與判斷力;第二,具備良好的學識并接受過專業性的音樂教育;第三,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改變自身觀點,影響評論的公正性;第四,擔當更多的社會使命,用于堅持自己的信念;第五,具備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文筆、思路清晰且富有說服力。
音樂創造性評論要注重把握音樂評論的社會性價值,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實踐問題。如果將音樂評論看作一種與科學判斷相統一的審美創造性活動,那么,音樂評論所運用的方式以及音樂評論的作用就不是單一形態,而是一種多維度內容。李凌對為中國音樂事業做出貢獻的音樂家都進行了評論,并對這些音樂家做出的貢獻以及價值進行深度剖析,認為這些音樂家對推動我國音樂體系走向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李凌音樂評論研究》的結尾章節中,作者提到李凌音樂評論的歷史地位,這也在的側面表明,李凌在當時歷史時期對音樂評論以及音樂創造所做的貢獻。作者對李凌音樂評論及其歷史地位的分析,不僅是對當今音樂評論的全新理解,更是站在李凌的角度看待現代音樂評論的發展。
二
在作者看來,李凌的音樂評論本就是一個創造性活動,現代音樂體系以及音樂評論的發展需要充分繼承李凌音樂評論的價值及觀點。作者在總結研究李凌音樂評論成果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對音樂評論的理解,提出了音樂評論創造性探索的策略及觀點。
第一,要尊重主客觀統一。通讀《李凌音樂評論研究》我們發現,在開展音樂研究與評論過程中要結合自身經驗,尊重主客觀的統一。首先,要把握音樂評論過程主客觀的統一,并將其貫穿于評論的整個過程,應該清晰地分辨優與劣、主流與非主流,保證評論更具客觀性;其次,音樂作品的瑕疵與優缺點評論需要通過辯證的眼光去看待,一個作品不可能都是優點或者缺點,要在辯證視角下對二者做辯證處理;再次,不同歷史背景對音樂評論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差異,在歷史背景當中,應將主觀與客觀充分聯系起來。
第二,要注重情感與發現精神。音樂評論所涉及的內容較多,情感因素是其中之一。《李凌音樂評論研究》將情感挖掘的內涵具體總結為兩個層面:一是音樂表演當中的情感感受。音樂內涵是音樂創作者對音樂的理解與詮釋,音樂作品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情感。音樂評論的重點應該放在這上面,在音樂作品中感受原作者的情感表達,通過評論者敏銳的情感感知以及對內在價值的探索,增強對作品的鑒賞能力。雖然音樂評論通常需要在音樂作品中挖掘情感因素,但表演過程中的動作、姿態、表情以及聲音擬合度等也同樣值得重視,是挖掘作品情感價值的重要一環。二是音樂節奏當中的情感挖掘。音樂節奏是構成音樂完整性的骨架,節奏與樂音結合過程也是情感傳達的過程。現代科學表明,節奏之所以能夠激發聽眾心理上美的感受,實質上是通過節奏、節拍的變化促使感情得以升華,從而提高神經細胞的活躍度。因此,音樂評論的創造性價值展現,是要注重對音樂情感的挖掘。關于音樂的價值見仁見智,如何在更深層次上去理解、挖掘、評價音樂作品,需要評價者在發現精神的引導下建立評價體系,發展音樂規律的同時掌握音樂創作的基本規律,既能夠挖掘音樂的內在美,也能夠實現音樂評論的價值。
《李凌音樂評論研究》不僅論述了李凌對20世紀音樂評論的貢獻,更是作者對現代音樂評論的憧憬與展望。此書蘊含的音樂評論思想,尤其是對音樂評論創造性地探索,對我國音樂評論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今天的音樂評論領域應在充分繼承傳統音樂評論思想的基礎之上,走出美學形而上的迷宮,去主動尋求音樂美的感知和音樂評論的多元方法,感受音樂藝術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