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仙
(煙臺市體育運動學校,山東 煙臺 264000)
?
標槍運動員劉詩穎備戰2015亞錦賽技術訓練安排分析
郭慶仙
(煙臺市體育運動學校,山東 煙臺 264000)
近年來,我國女子標槍成績穩步提高。2012年李玲蔚以65.11m打破亞洲記錄,使亞洲成績首次突破65m。2015年北京田徑世錦賽上呂會會以66.13m獲得銀牌并打破亞洲紀錄。而在2016年的4月全國田徑比賽中,小將劉詩穎投出了65.64m的成績,創造了到2016年5月為止的世界第一好成績。優秀成績的取得與其科學訓練是緊密相連的。競技體育的核心是訓練,通過科學的訓練才能有效地發展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不斷地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而科學的訓練計劃是訓練的關鍵,是運動員從現實狀態向目標狀態轉移的科學依據。通過查閱文獻,發現我國對標槍運動員專項訓練的手段、方法及技術的運動學分析的研究較多,對訓練合理安排問題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標槍運動員劉詩穎備戰2015亞錦賽技術訓練安排為研究對象,對其訓練內容、周期及負荷量與強度等方面的訓練安排進行分析,探索女子標槍運動訓練的一般規律,總結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模式,以期為我國高水平標槍運動員的訓練提供參考,促進標槍運動訓練科學化,使運動員的競技水平有所突破,從而整體推動我國標槍運動競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1.1研究對象
以標槍運動員劉詩穎備戰2015亞錦賽技術訓練安排為研究對象,對其訓練內容、周期及負荷量與強度等方面的訓練安排進行分析,探索女子標槍運動訓練的一般規律,總結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模式。本文調查對象為劉詩穎,山東人,1993年出生,身高1.78m,2005年開始參加專業標槍訓練。
1.2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查閱了近20年發表的有關投擲項群訓練安排、青少年投擲運動員訓練研究、標槍投擲技術研究、標槍運動員運動損傷研究等相關論文,并閱讀了《運動訓練學》《青少年體能訓練指導》《兒童青少年與體育運動》等相關書籍,充分掌握了青少年標槍訓練的理論和研究現狀。
1.2.2 專家訪談法 本文針對青少年標槍運動訓練的相關問題訪談了投擲項目國家級教練,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和運動生物力學教授。主要訪談內容為:青少年投擲運動員身體發育特點與訓練安排的關系、女子運動員訓練周期安排、青少年投擲運動員技術發展與體能訓練。

表1 劉詩穎備戰2015亞錦賽前后技術訓練成績對比(600g槍)m
2.12015亞錦賽前后技術訓練成績對比
表1的數據是記錄劉詩穎在備戰開始和即將比賽時技術成績的對比情況。通過7個月的訓練,劉詩穎的技術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從原地和全程可看出,劉詩穎的標槍技術在整體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進,具有較高的合理性。7個月的時間脫胎換骨,從較為粗糙和不成熟的技術層面上升到一個相對合理的技術,訓練計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劉詩穎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2.2賽前準備期和比賽訓練期的階段訓練計劃
“要想在重大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就必須制定一套科學的訓練計劃,這是對運動訓練過程實施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一個完整的訓練周期均分為3個階段:準備期、比賽期和恢復期。根據劉詩穎的身體、技術方面的基本情況,將其3個訓練階段的規劃安排如表2~表5所示。
如表2、表3所示,教練對訓練量的把控,技術的牽引等的考量是準備階段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賽前的準備期是否準備得完善和成功,關鍵在于教練員對運動員訓練的把控。將劉詩穎的賽前準備期的訓練分為兩個部分,第1部分主要為過渡期,以投槍技術和模仿技術為主,時間為2014年7~10月,通過3個月的時間讓運動員劉詩穎在自己的動作技術塑造上有自己的感覺,形成自己的比賽風格,慢慢調整她的技術漏洞和不足,除此之外身體素質、專項素質等訓練都以輔助的形式幫助劉詩穎在訓練中找到自己的技術核心。第2部分的訓練主要以專項素質、絕對力量、核心力量以及模仿為主,技術訓練為輔,時間為2014年11~2015年1月,這個周期是賽前準備期訓練計劃中重中之重的部分。

表2 賽前準備期訓練計劃(第一部分)

表3 賽前準備期訓練計劃(第二部分)
從表4可以看出,比賽期的訓練不再以量為主,技術訓練也轉變為以鞏固技術為中心,調控一些小的不足,技術在大的方向上不做大的調整,整個訓練就以比賽為模式貫穿始終,每周都進行一個小的測驗,上個強度,讓運動員自身繃緊神經,完全進入備戰狀態,迎接之后的每場比賽。
表5所示,恢復期的時間大概為1個月左右,以放松訓練為主,將有氧耐力、靈活性練習以肌肉人拉抻的練習放進計劃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運動員在比賽中高度疲勞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放緩訓練的節奏,將比賽中繃緊的神經放松下來,更好地迎接接下來的訓練日程和安排。

表4 比賽期訓練計劃
2.3備戰訓練內容安排

表5 恢復期訓練計劃
階段性的訓練大綱完善的情況下,劉詩穎的詳細訓練內容是極其精妙的。世界青年錦標賽預賽在3月份,從2014年7月份至2015年2月底之前劉詩穎的訓練計劃分化極其細致,不再采取少體校、體工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重復計劃訓練模式,而是采取分層、分類型的訓練手段,將訓練內容劃分為:技術訓練、力量訓練、專項素質訓練、速度訓練以及柔韌訓練幾個板塊,靈活安排,不遵循死計劃和固定運動量的無限循環。
技術訓練是標槍訓練中體現標槍技術最重要的一環,也是一種特有的表現方式。劉詩穎的技術訓練主要是將模仿動作帶入到投槍的過程中,體會現階段模仿的效果和感覺,體會模仿動作在投槍過程中實效性。
表6所示,技術訓練1周分為兩次課,一次以強度為主,以測驗為重點;一次以重復磨合為重點,并不是將技術訓練貫穿每周訓練的始終,而是將訓練內容有層次性的定在一個訓練時間點,讓技術訓練成為一個周訓練的亮點,在運動員的身體和心理上做一個標記,使他們重視技術訓練的內容,讓運動員有固定意識,從而積極調動運動員訓練的興奮點。
3.1結論
劉詩穎最終在亞錦賽上以61.33m獲得冠軍。通過對劉詩穎備戰2015年前后技術對比、訓練計劃安排的分析可以看出,劉詩穎備戰2015年亞錦賽的訓練計劃是科學有效的。針對亞錦賽,劉詩穎的訓練計劃安排從2014年7月~2015 年2月,整個訓練計劃都做了詳細的安排,從技術內容到運動的負荷強度和量都做了詳細的規定。整個訓練計劃分為3個階段,包括準備期、比賽期和恢復期。準備期又分為2個部分:第一部分以掌握技術為核心;第二部分以增加力量練習為主。在比賽期,劉詩穎的訓練以技術鞏固為主,運動量較小,以比賽模式貫穿始終,完全進入備戰狀態。劉詩穎恢復期的時間大概為1個月左右,以放松訓練為主,主要以有氧耐力、靈活性練習為主。劉詩穎訓練內容分為技術訓練、力量訓練、專項素質訓練、速度訓練以及柔韌訓練幾個板塊,訓練內容的安排較為靈活,不遵循死計劃和固定運動量的無限循環。而且,劉詩穎的訓練內容有層次性的定在一個訓練時間點。技術訓練1周分為2次課,一次以強度為主,以測驗為重點;一次以重復磨合為重點。
3.2建議
以多年來從事女子標槍訓練的經驗來看,在制訂備戰大賽的訓練計劃前就應對訓練對象的現實狀態進行全面了解。進行必要的身體、技術、能力測定、分析和預測,包括對訓練地點、環境、康復保障等條件進行綜合考慮,才能制定科學、明確、便于掌握的訓練計劃。因此,在對運動員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制訂的計劃要體現出計劃的針對性、實踐性、特殊性和節奏性。訓練計劃的制訂與實施是運動訓練過程的中心環節,提高訓練計劃的執行率是當務之急。但是,訓練計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切勿盲目執行訓練計劃。運動員應與教練員從實戰出發,從溝通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重新審視訓練計劃,將訓練計劃做相應的調整,以更佳的身心健康狀態迎接比賽。

表6 技術訓練內容
參考文獻:
[1]徐向軍.青少年體能訓練指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4.
[2]閆娟,李建臣.對標槍項目訓練手段和方法的探討[J].青少年體育,2015(1):93-95.
中圖分類號:G8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7-108-03
收稿日期:2016-05-25
作者簡介:郭慶仙(1964~),高級教練,本科。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