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波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 102442)
?
我國學校體育與大眾體育健身協調發展研究
馬 波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 102442)
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因此得到了改善,人們在物質需要得到了滿足的前提之下,也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提升,而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是人們享受精神生活的基礎條件,因此,人們加強了對健康問題的關注,這促進了大眾體育健身事業的發展。當前,大眾體育健身的發展水平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的體育發展水平,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表現。所以,在大力發展社會、科學、經濟的前提之下,不可忽略了對人民群眾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學校體育作為社會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努力適應大眾體育的發展需求,要充分發揮出學校體育的職能,以此來推動我國大眾體育健身事業的發展。
毋庸置疑,學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是大眾體育的重要環節。但是學校,它作為一個教學研究機構,所包含的學校體育,自然也具有一定的教學研究的特殊性,因而在其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方式方面與大眾體育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總體來講,二者之間既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同時也有著各自的特點。從事物辯證發展的角度來看,學校體育的發展可以看作是大眾體育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大眾體育則是學校體育發展的必然結果,大眾體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校體育的發展;與此同時,學校體育的實施同時也影響著大眾體育的發展。學校體育與大眾體育之間存在的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學校體育的成功開展,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而且也有助于我國體育事業后備人才的培養,以促進我國體育強國的實現。大眾體育的健康有序發展,不但能夠有效增強國民身心健康水平,而且也可促進學校體育的改革,使學校體育的發展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順應大眾體育發展的需求。總而言之,學校體育與大眾體育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主要體現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及共同參與3大方面。
2.1學校體育在目標定位上作出的重要轉變
在全民健身大力推廣的背景之下,大眾體育健身運動得到了較好的開展,在此背景之下要求學校體育在教學目標定位上作出一定的調整,如今學校體育教學目標已經由培養應試型人才向素質型人才轉變,學校體育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身體狀況、發展學生運動技術,更主要的是為了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同時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意識和精神,旨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為其離開學校步入社會進行大眾健身運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2.2既要注重近期目標的實現,又要重視遠期教育目標的達成
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通常是教師制訂出一套標準達標的標準,學生在期末的時候進行測試,如果運動成績達到標準便成績合格,如果運動成績沒有達到標準便成績不合格。這種評價方式,沒有對學生進行區別對待,也沒有考慮到學生身體素質水平以及接受水平本身便存在的差異性,不但難以準確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容易使學生對體育課程產生厭煩心理,學生在學期開始的時候便奔著測試達標標準進行練習,成為了一種機械式的學習方式。在大眾體育與學校體育協調發展的背景下,應將近期的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目標同遠期的培養學生運動興趣的目標相結合,讓學生能夠通過體育教學提高身體狀況、提高學習效率,培養運動興趣,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2.3樹立“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
包括:(1)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范圍來制訂,讓學生能夠在適當的范圍內,根據自身的興趣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應具有學習、鉆研、創新的精神,要做到與時俱進,要能夠學習當前的多種新型教學方式,然后進行鉆研創新,并靈活運用于自己的教學活動當中去。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合適的教學方法的選擇,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可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教學效果。(3)在教學評價的制訂上,必須要堅持“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摒棄傳統“一刀切”的評價方式,要制訂多種評價標準,要綜合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水平,根據學生基礎的不同對于運動能力制訂出不同的達標標準,從而提高運動水平較差學生的積極性。
2.4學校體育應立足大眾健身的目標,實施“終身體育”教育
當前,在學校體育教學當中,其教學目標的實現上,越來越注重于對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已經成為了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學校體育教學應該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并且優化教學過程,來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意識。
3.1應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代表隊獲得了金牌榜的首位,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運動健身熱情。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盡管中國失去了上一屆奧運會所擁有的主場優勢,但是仍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是在此成績之下,仍然難以改變我國只是體育大國而非體育強國的地位,并且在外媒的眼中,中國的競技體育發展水平與大眾體育發展水平嚴重不平衡,出現了競技水平發展較好而大眾體育發展緩慢的不協調現象。對此現象進行分析發展,主要是因為在“舉國奧運”的體制之下,學校體育尤其是高校體育,過份地注意對奧運冠軍、優秀運動人才的培養,而沒有將全校師生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作為目標。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種運動員培養機制,反映出來的也正是應試教育的影子,只是這種應試是各類大型的國際體育賽事,使得許多運動員往往只是一心撲在其專項運動訓練上,而忽視了綜合文化水平的提升。而對于一些普通學生來講,學校體育的開展也更多的是教學的組成部分,由于各級領導缺乏重視,沒有起到促進大眾體育發展的作用。由此可見,要真正地實現全民健身、發展大眾體育,就應該從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的發展出發,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真正樹立起“素質教育”的理念。
3.2努力拓寬發展渠道,以解決學校體育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動之下,學生體育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主要方式,也得到了各級院校的重視,在重視程度得到提高的前提下,自然會加大對其教學活動開展的資金投入。但是通過調查發現,由于資金投入的增加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再加之盡管學校體育教學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各級院校仍然是以提高學生文化成績以及工作技能為主,并沒有將體育教育的投入放在重要位置。因此,要想增強學校體育教學的資金投入,不可一味地依靠學校財政的支出,而應該要借助社會各界力量的投入來改善這種資金不足的現狀。
具體來講,應該從以下3個方面努力加強學校體育與社會的合作:(1)應該爭取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強同地方政府的合作,使得地方政府在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上做到同學校設施的相互融合,從而實現一種學校體育、大眾體育在體育設施方面的資源共享,這樣對于學校體育與大眾體育健身的發展都具有推動作用。(2)需要加強同學校周邊企業的合作。眾所周知,許多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他們為了提高員工的身體素質,往往都愿意在運動場地器材的建設上加大投入,因此,學校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尋求合適的企業單位進行合作,以吸引外部企業的投資來改善學校體育設施條件。(3)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社區體育也得到了較快、較好的發展,因而學校應該加強同周邊社區的合作,可通過一種雙方共同投資的方式,以實現體育設施資源的共享。(4)為了進一步推進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豐富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學校也應該加強同校外運動場館以及運動訓練隊的合作,通過一種校際合作的方式來實現運動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時也能夠促進學校師生同校外師生的交流。
3.3不斷改進教學評價方式,建設一個科學的體育教育管理體系
要促進學校體育與大眾健身的協調發展,主要還需要學校的努力。在這個過程當中,管理活動起到了關鍵作用。當前,在實現學校體育與大眾健身協調發展的目標上,首先需要對學校體育管理目標進行改革。就其管理來講,盡管制訂了一些目標與管理方式,但是對于體育教學來講,最重要的仍是教學考核方法,不管是對學生的考核還是對教師的考核,都對整個管理有著關鍵的引導意義。因此,要建立一個科學的體育教育管理體系,首先便需對學校體育教學考核方式進行改革。
具體來講,應該要加大考核力度,要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綜合考評。同時也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師單一的評價方式,要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以及學生互評相結合,最后綜合評價結果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綜合評價。與此同時,還必須明確考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獎懲。除此之外,還必須重視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的開展,要積極支持校園體育社團、校園體育俱樂部的建設,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社團活動、俱樂部活動來發展自身素質、拓寬交際面,同時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促進學校體育同大眾健身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一大必然趨勢,這就需要學校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式、改革教學評價方式,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鍛煉習慣,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紅盈.學校體育、城市社區體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陣地[J].貴州體育科技,2007(2):27-29.
[2]顧秋萍.關于我國學校體育與大眾體育協調發展的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06):61-62.
[3]王曉飛.高等學校的大眾體育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67-69.
[4]金國文.學校體育與大眾體育脫節現象的分析[J].科技信息,2008 (15):183-184.
[5]鄭延峰.全民健身背景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一體化發展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9):65-66.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7-121-03
收稿日期:2016-05-22
作者簡介:馬波(1979~),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