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慧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
良性學校體育生態環境構建的理論支點與實現路徑
劉智慧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學校體育在長達十幾年的教育格局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小學、中學、高中直到大學,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人的整個生命過程所接受的最為系統性的體育教育過程。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理應掌握豐富的體育專業性知識,具有強健的體魄,并做到兩者完美融合。但在最近幾次《全國學生體質檢測報告》當中,學生的體質波動明顯出現一種緩慢下降的趨勢。在多因素的衡量與分析當中,體育生態環境問題逐漸得到重視。當前對于體育生態系統給出的統一概念為:“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人類開展的所有體育運動與其環境組成的一個整體,各要素間借助能量流動、物質流動、信息傳遞和價值流動,而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并形成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人工復合體?!闭驹谏鷳B學的視角下,體育生態要求生態化的平衡性,能夠促使良性學校體育生態環境的構建。
“生態學?!苯ㄔO理念已經逐漸深入到各個教育階段,促使學校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現狀不容樂觀,基于思想認知層面作為考量標準發現,受到傳統教育觀念以及經費投入層面的制約,學校體育生態化構建依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1.1受重視程度明顯不足
我國在教育改革方面已經做出多次探索,其中1999年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對學校教育的發展走向做出探索,即以“健康第一”為開展教育的第一目標,注重并全面強化體育工作;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決定》中進一步完善“健康第一”的思想價值,切入點為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2002年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當中對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目標作出規定,按照目標優化開設展體育課程。
雖然外部的限制性條件以及指導性條件較多,但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體育價值并未得到全面重視。衡量學校基礎性條件的因素依舊是升學率,導致體育課程作為偏門無法與主學科比較,受傳統教育體系的影響比較深遠。因為這些原因,導致學校主動放松對于體育與課程的重視程度。究其原因,體育課程在學校的分類標準中屬于“公益性”課程,受益主體并非學校本身,從而無法得到應有的重視。
1.2區域學校體育發展不均衡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無論是在體育、文化,還是在教育等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種發展狀況并非是一種均衡的狀態,從總體上來講,農村地區的資源環境開發程度較低,農村學校體育課程理念以及教學方式十分落后,全新的體育教育手段及理念無法進入,整體上影響體育事業的發展。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占國土面積16.5%和人口的37%左右的城鎮所擁有體育場館資源比重達到78.8%,而占國土面積83.5%和人口63%的農村地區則僅僅占據體育場館資源的20.2%。數據能夠更直觀地呈現出農村與城鎮體育資源利用上面的差距。這不單單是資源層面的問題,同時也涵蓋思想觀念、環境因素等方面。想要更好地實現學校體育生態環境的構建,則需要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整個體育生態大環境。
1.3生活水平與學生身體素質間的矛盾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的提升,各級學校的學生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已經有很大改觀。教育基礎發展走向不單單將成績作為衡量標準,學生體質問題依舊不容忽視。教育部近年來針對學生的健康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檢測7~22歲城鄉男女學生的體制以及肺活量水平正呈現出持續下降的狀態,肥胖學生逐漸增多,近視率的情況也未能得到全面控制。上述涉及到的學生體質問題的產生,根本原因是受到體育鍛煉狀況的限制,缺乏良好的學校體育生態環境,生活水平與學生身體素質間的矛盾尤為突出。
學校承載著高質量、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目標,體育生態環境的構建是推動體育發展的基礎性條件。站在理論視角看,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運用到治理環境中,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努力構建生態型治理成為新時期發展的必然要求。學校體育生態環境的構建,屬于構建整個生態治理場域的必然要求。關于良性學校體育環境構建的理論支點,具體表現在3個基礎層面。
2.1推動學校體育生態治理內容的更新
體育生態環境得到全面優化,能夠推動學校體育生態治理內容得到更新。傳統的體育教育體系以及教育環境中,對體育學科的認知程度明顯不足,嚴重阻礙當前體育生態環境的構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體育教學體系的全面革新,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先進教育理念的進入,為重新構建適合學生體育學習環境奠定堅實基礎,使得體育生態環境治理內容與時代價值完美融合。
2.2為學校體育和諧化治理營造良好環境
良性的學校體育生態環境的構建,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教育環境為其提供支撐條件。環境治理因素作為整個治理體系中的構成元素,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重視。我國教育部所提出的體育課程改革標準中也做出明確規定,要求逐漸將教學重點轉移到體育生態環境的構建當中,促使學校體育逐漸與和諧化治理走向融合。
2.3時刻感受學校體育生態宣傳力度
學校體育環境構建的針對群體為廣大接受體育教育的學生。一方面,強化校園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注重對學校體育教學環境的營造,基于物質以及精神兩個基礎層面去感染與影響群眾,展現出體育和諧治理的必要性及價值。學生作為體育教育環境中的主體,能夠承載并感受體育宣傳目標。
良性學校體育生態環境的構建對學校體育的整體發展作用及價值顯著,但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其構建與發展任重而道遠。經過實踐與總結,筆者得出的實現途徑如下。
3.1落實構建學校體育生態環境思想
先進的學校體育生態理念,需要始終秉持著“三大理念”,在思想意識層面注重學校體育全面發展。(1)“以人為本”的理念。良性學校體育生態環境的構建目的是將工作重點放在學生身上,將學生作為體育教育根本。注重引導人、鍛煉人、培養人以及發展人這一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注重全面性體育內涵的充分掌握。該理念屬于落實構建體育生態環境的基礎性理念。(2)強調“健康第一”的理念。該理念自體育教育改革之初就已經被提出并得到重視,學校應該依據改革的引導,樹立一種新型的“健康第一”的理念,將這一指導思想作為目標培養的基本出發點與落腳點,應選取一個切入點,以便于形成良好的體育競爭意識與協作精神。(3)強調“終身體育”的理念。體育教學不單單是在學習階段對學生具有一定價值,在日后工作與生活環境中,價值同樣十分重要。綜上所述,樹立并構建生態環境思想理念,有助于將學校體育與生態體育、終生體育形成對接。
3.2優化并探索生態體育課程改革
如果說學校體育生態思想是基礎,生態體育課程改革與優勢則是手段。現代教育階段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按照“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體育教師通過多角度對于體育素材進行整合與優化,完成對經濟運動的全面加工改制。生態體育課程的全面優化,可以以兩個基本角度作為出發點:(1)體育教材是體育理論教學的基礎性因素,教師通常依據教材內容向學生傳遞理論知識。學校生態體育課程的改革,采取的方法是簡化教材的技術結構,逐步改變純競技式、成人化的運動項目,將其剔除或者簡化。這樣能夠避免教材與實際體育情況不符造成與產生的問題,降低教材技術含金量以及水準。在教材當中添加一些既符合教材內容核心,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可應用類型游戲體育項目。例如,跳遠的空中動作、簡易排球比賽等。(2)由于學生是整個體育生態教育構建的主體,生態體育課程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征、興趣、能力等多元素,抓住運動當中的簡易規律,并充分運用這一規律與手段掌握健身的方法與這一項運動技能。將傳統體育課程全面優化,有助于探索一個新的發展環境,更深刻地理解與展現出體育教育價值。
3.3建設與打造學校體育優質生態環境
客觀的生態環境優化是良性學校體育生態環境的核心因素,包括體育場館、場地、器材以及設施等多項體育基礎性內容。這些基礎性要素需要良好的建筑環境、合理的體育布局以及內外部體育運動空間的協調整合,在光線、布局、空氣流通等多要素明確的前提下進行生態體育學校的打造。(1)在學校內部充分依據學校資源建設塑膠運動場,擴大綠化面積。而對于農村缺乏條件的地區,學校體育生態環境的建設則需要在積極吸引投資的同時,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開辟體育生態場所,滿足生態體育建設目標。(2)傳統的體育在教育體系中并未得到全面重視,嚴重影響其價值。體育器材作為校園構成的一部分,應該進行更新與美化,將生態價值作為衡量體育生態環境的第一要素。(3)以管理制度為約束標準。良好管理制度約束是學校體育生態環境構建的基礎性目標,更能夠規范學生行為,將生態環境的作用發揮出來。
3.4構建“體育—文化—生態”校園體系
包括:(1)建設體育文化環境,以學校的傳統作為目標培養的基本出發點,展現出本學校的文化環境。例如,在學校體育館、健身房等場所懸掛體育明星的畫像或者名人的體育格言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2)強化學校體育文化管理。管理是文化建設的根基,良好的管理才能夠真正發揮出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有的學校很注重體育生態文化的建設,但由于不善于管理,導致實效性無法最終發揮作用,各項體育基礎設施及資源嚴重浪費。科學地對校園體育文化進行管理,才能夠杜絕上述現象的產生。(3)組織好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學校體育環境中,體育課是最基本的形式,有必要將傳統體育課程進行優化。校園體育可以以俱樂部以及相應的體育協會的形式形成互動,拓展學生對于體育認知的視野,多元化的體育文化活動有助于營造一種井然有序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楊利勇.我國體育生態失衡原因與平衡路徑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4):35-37.
[2]陳永輝.“美麗中國”視域下民族傳統體育生態文明與建設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9):41-45.
[3]王曉均,張世威,王衛紅.學校體育“人本”教育生態的偏失及補償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91-94.
[4]朱欣華.論學校體育生態的構建[J].福建體育科技,2010(3):52-54.
[5]田曉玉.從生態學視角看陽光體育運動發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51-53.
[6]江文奇,袁國良.學校體育思想集置狀態的內生態機理構建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9):105-110.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7-125-03
收稿日期:2016-05-21
作者簡介:劉智慧(1984~),碩士。研究方向:體育心理學和大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