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萍,孫永朋,衛 新,王美青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 專題論述
基于農業資源稟賦的浙江省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徐 萍,孫永朋,衛 新,王美青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采用資源協調、產業協調、社會協調3個指標組、12個具體指標對浙東北平原農業區、浙東南沿海農業區、浙中盆地丘陵農業區、浙西南丘陵山地農業區、浙西北丘陵山地農業區、沿海島嶼漁農區6大農業區域以及浙江全省的農業區域協調度進行定量評價。結果顯示,區域內農業資源配置和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區域農業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有待進一步增強,區際間亟須建立新的資源與產業協調發展機制。
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浙江
文獻著錄格式:徐萍,孫永朋,衛新,等.基于農業資源稟賦的浙江省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1-4,25.
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地形地貌復雜,土地類型豐富多樣,平原、丘陵、山地、島嶼兼有,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多年來,浙江堅持以自身農業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為基礎,充分發揮綜合比較優勢,以園區、產業功能區為載體的現代農業的區域化、規模化、集群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區域經濟探索和發展也走在全國前列。但受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浙江省農業區域經濟發展尚不平衡。特別是農業區域之間產業類型和功能定位雷同,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競爭無序等問題依然突出,產業共生、區域共進、城鄉共贏的發展格局尚未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地特色農業和主導優勢產業培育、產業集群化發展以及農業區域經濟互促共進的基礎,進而制約了高效生態農業強省、特色精品農業大省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運用梯度推移理論、增長極理論、點軸開發理論和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等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探索建立區域間農業資源優化配置與產業互促發展機制,實現浙江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今后浙江省農業農村社會經濟轉型發展面臨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浙江省農業資源分布、地形地貌、氣候特征和農業發展特定的格局,按照“區位優勢”和“區域資源優勢”為導向的區域發展原則,將全省劃分為浙東北平原農業區、浙東南沿海農業區、浙中盆地丘陵農業區、浙西南丘陵山地農業區、浙西北丘陵山地農業區、沿海島嶼漁農區等6大農業區域,各農業區域的總體格局、農業資源與經濟發展狀況詳見表1和表2。

表1 浙江省農業區域分區的總體格局

表2 浙江省6大區域的農業資源與經濟發展狀況
2.1 農業區域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
基于農業區域協調發展內涵特征及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系統性與全面性相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以及相對獨立性等原則,構建由3個指標組、12個具體指標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用于綜合評價農業經濟發展的區域協調性狀況,詳見表3。

表3 農業區域協調度(A)的評價指標及指標釋義
2.2 農業區域協調度評價模型
評價模型:

其中,A為農業區域協調度,n為某準則層選取的具體指標數,ai(i=1,2,…,n)為第i個指標的權重,Ci為第i個指標的無量綱值。
2.3 浙江省農業區域協調度評價
2.3.1 指標值計算
由于受數據和資料的限制,本文僅對2013年浙江省6大農業區域協調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12項指標值見表4。

表4 浙江省農業區域協調度的評價指標值
2.3.2 指標權重計算
通過層次分析法與主成分分析法有機結合,計算出浙江農業區域協調度的評價指標權重分別為0.113,0.096,0.091,0.228,0.056,0.113,0.002,0.001,0.007,0.226,0.058和0.009。
2.3.3 浙江省農業區域協調度測算
根據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出浙江省6大農業發展區域的協調度,具體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浙江省農業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測算結果
2.3.4 評價結果分析
區域內農業資源配置和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間。各區的資源協調度指標表現較差,在全省及各區的協調發展中全面地落后于社會、產業協調水平,這反映出區域內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仍顯粗放,綠色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發展相對滯后,農業生產經營中的規模化、集約化和設施化水平較低;同時,對自然生態景觀、農村民俗文化資源及農業多功能等深入挖掘和保護開發工作仍停留在較低層次,農業資源配置和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間。
區域農業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有待進一步增強。全省及各區內的資源、產業、社會指標組的協調度均好于相應總協調度,反映出資源利用、產業培育、社會發展等領域之間缺乏有機關聯,尚未完全融合一體,形成協調互促、綜合發展的倍增效應。由于農業自然資源差異較大,各地農業發展模式和建設道路必然不同,但在市場和政策短期利益的誘導下,各區域往往不顧產業發展自身規律,出現盲目跟風、一哄而上的現象,造成區域之間產業簡單復制、發展模式照搬,區域農業產業的特色化、集群化、優勢化發展有待進一步增強。
區域間亟須建立新的資源與產業協調發展機制。全省總協調度排序為浙東北平原農業區>浙西南丘陵山地農業區>浙中盆地丘陵農業區>浙西北丘陵山地農業區>浙東南沿海農業區>沿海島嶼漁農區>全省,這反映出浙江省農業區域發展具有“內緊外松”的特征,區域之間產業與市場發展不協調,區域性的市場與物流體系不完善,產業關聯度較弱,各地產業之間難以產生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形成差異化和諧發展的態勢,加上各級地方政府具有強烈的本地利益導向,企業也具有很強的地域歸屬感,要形成區域之間政策協調、資源共享、產業互促、市場互動、功能互補的協調發展機制還面臨較大的困難。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環境
3.1.1 營造區域協調發展環境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建立高效、統一的協作體系,特別是構建“跨地區”協作、“跨部門”協調的合作、互助和扶持機制,促進各農業區域優勢資源的相互流動、相互滲透和合理配置,形成利益共享、多邊聯動的格局,為浙江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創造有利的制度環境。并根據不同農業區域的地域差異特征,制定和完善農業區域差別化引導政策,以充分發揮各農業區域的潛在比較優勢,在不同農業區域之間建立起均衡、穩定、優勢互補、互相促進的農業產業體系,促進全省農業區域經濟的協調、穩定發展。
3.1.2 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激勵機制
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支持力度,各級政府要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主導產業集群培育、生態補償、山海協作、欠發達地區跨越發展、科技創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積極完善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運用產業、土地、投資、財稅、金融、保險、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政策,調節和控制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利益關系,并通過對欠發達區域的農業發展提供多種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欠發達區域的開發,促進民間資本向欠發達區域流動。積極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改革,加快建立起真正體現供求狀況、資源稀缺程度和有利于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價格形成機制,重點加強水土資源要素流動,逐步建立合理的農業用地和用水價格制度,促使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產業經濟優勢。
3.1.3 強化區域農業資源綜合管理
切實加強區域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逐步建立區域農業之間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和綜合評價制度,確保全省農業資源合理、高效和持續利用。貫徹落實《浙江省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條例》,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規范農業資源開發利用行為;深化重大農業工程項目對農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工作,尤其是跨區域、跨流域的影響評價,使農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工作步入常態化;建立健全農業資源環境動態監測體系,進一步打破部門和地區界限,聯合行動、相互協調、分工合作,構建起跨區域、跨行業的農業資源環境監測預警網絡體系,對農業資源動態變化情況進行定時、定位、定性、定量監測和綜合評價,為進一步探索高效合理地配置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3.2 推進農業資源優化配置,保障農業區域經濟持續發展
3.2.1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
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充分利用各類農業區劃成果和相關數據資料,按照高效、集約、循環、可持續的要求,積極開展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功能區建設、農業資源綜合開發、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低丘緩坡開發、灘涂資源開發、山地資源開發、海島資源開發、農業種質資源開發以及農業小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規劃的編制工作,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促進生產要素在空間和產業上的優化配置,推動各區域各展所長、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調共進,形成區際產業結構的協調化和區內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3.2.2 科學選擇區域發展路徑
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生產條件和比較優勢,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走綠色生態、特色集群、創意提升、區域協作等路徑,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特點的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路徑;并在優化和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在區域內擇地建立農業區域經濟建設示范試點,通過建立樣板開展示范、輻射和帶動,促進區域農業特色塊狀經濟的發展,形成全省多途徑、多類型共同發展的格局,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促進區域農業經濟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3.2.3 推進區域農業資源高效持續利用
注重各區域農業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深化農業資源要素配置,依靠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資源節約利用、集約利用與循環利用,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持續發展,構建不同農業區域的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模式,積極創新農作制度,轉變傳統農業增長方式,走經濟高效、產業循環、資源集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的新型開發利用道路,提高區域農業資源的集聚、整合與轉化力,在建立高效低耗、生態友好的農業生產體系基礎上協調區域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推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改善。
3.3 加強區域分工與協作,促進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3.3.1 加強區域分工與協作
政府部門要采取措施,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和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強各農業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區域間開展多種形式的資源與產業合作,浙東北、浙東南等經濟發達農業區域原有的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應加快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并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對浙中、浙西南、浙西北、沿海島嶼農業區提供支持,浙中、浙西南、浙西北、沿海島嶼農業區應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型產業,并為浙東北、浙東南農業區提供更多的生產原料與生態環境支持,逐步在全省形成專業化的農業分工與協作,促進全省農業區域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3.3.2 繼續實施“山海協作”工程
扎實開展新一輪山海協作工程,加強沿海發達地區與山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的經貿協作和橫向聯系,在繼續扶持山區、海島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樹立陸域經濟與海洋經濟聯動發展的意識,既提升欠發達區域農業產業層次,又促進發達區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全省陸海聯動、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繼續開展“政府牽頭、市場運作”的地區間對口協作等幫扶工作,加強和改善對參與協作的農業企業的服務與引導,鼓勵發達區域的農業企業參與對口協作開發,推進發達區域的農業產業向欠發達區域梯度轉移,切實提高欠發達區域農業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優化全省農業產業布局。
3.3.3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效益補償資金,調整和完善現行資源稅,征收生態補償稅和新的環境稅,進一步完善水、土地、礦產、森林、環境等各種資源費的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加大各項資源費使用中用于生態補償的比重,并著重向欠發達地區、重要生態功能區、水系源頭地區和自然保護區傾斜,特別要優先支持生態環境保護作用明顯的區域性、流域性重點環保項目,以促進農業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形成區域間利益分配和補償的長效機制。積極探索區域間生態補償方式,因地制宜選擇生態補償模式,不斷完善政府對生態補償的調控手段和政策措施,積極推廣已有的成功經驗,逐步加大補償力度,由點到線到面,努力實現生態補償的制度化、規范化。加快建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積極探索定量化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評價方法,為建立和完善區域性生態補償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1]羅其友.農業區域協調發展評價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5-107.
[2]衛新.浙江省農業功能分區與區域農業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9(6):1-5.
[3]周鵬.區域農產品比較優勢再造論[J].農業經濟問題,2008(3):41-45.
[4]周國華.湖南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與區域協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8(2):120-126.
[5]盧良怒.中國區域農業資源合理配置、環境綜合治理和農業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農業功能分區與食物安全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吳永華)
F 320
A
0528-9017(2016)01-0001-0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101
2015-10-29
浙江省發改委重點研究項目(NQ2013-08)
徐 萍(1980-),女,浙江衢州人,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區劃,E-mai1:130853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