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英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
從二語習得理論看中級日語學習者留學過程中的發音變化
宋玉英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外語學習者都希望自己的發音能夠流暢自然,但很多中級以上的學習者發音方面仍存在問題。本篇文章對中級日語學習者在留學期間發音情況的變化進行了調查,應用二語習得的若干理論對學習者的這些變化進行分析和整理,總結變化原因和可以借鑒的方法,探討中級日語學習者練習和糾正發音的有效途徑。最后會對二語習得者的學習策略和外語教學提出相應建議。
留學過程;發音變化;二語習得理論
幾乎所有的外語學習者都希望自己的發音能夠流暢自然,因此中日兩國很多學者針對中國人日語學習者怎樣形成地道自然的日語發音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如小池(2003)河野(2007)張莉(2013)等。但上述研究多以初級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初級階段的日語特殊發音現象和節拍上。學習者經過最初的階段后,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發音技巧,但并沒有真正的流暢自然。尤其進入中高級學習階段后,學習者和教師對于發音練習的重視程度在降低,導致發音方面的問題一直存在得不到解決。然而學習者在真正需要使用日語的時候,這問題被突顯了出來,比如求職、升學或留學的時候。小池(2003)的研究中指出,在日留學生在對于自己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最重視的是“說”的技能。并且在“說”的技能中,希望今后能改善的選項中排名第二位的是“能夠掌握自然的發音和語調”。
為了能夠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本篇文章以在日留學的中級日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對他們在留學期間發音情況進行觀察和整理,應用二語習得理論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環境、學習策略等理論對這些變化進行分析,總結出現變化的原因及可以借鑒的方法,探討中級日語學習者練習和糾正發音的有效途徑。最后對外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外語教學提出相應建議。
調查對象為本校日語系22名赴日留學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學生,留學前已進行了兩年的日語專業學習,屬于中級程度的日語學習者。針對這22名學生進行發音變化情況的調查,調查方法為學習者個人敘述法,通過他們對在日期間使用的日語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分析學習者學習動機、自主學習意識以及學習策略的形成與變化。學生分別記錄留學前、留學初始階段和留學期間至今的情況,如他們對自己發音情況的評價,進行過的發音方面的練習、使用了哪些方法,進行練習的原因等。
從調查可以看出,學習者在留學過程中為了應對學習和生活環境的變化,重新定位了對發音練習需要的認知,在達成目標的設定、練習資源的選取以及練習活動的計劃和監督上體現了自律型學習者的特點,因此發音的情況均有所好轉,學習效果理想。下圖1為總結出的22個留學生敘述的各項要因。

圖1
從留學生對自己發音情況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們在留學過程中發生了如下的變化。1、學習環境發生了變化。留學生來到目標語言國家,也就是日本進行學習,使用的語言必須適應這個環境,因此產生了語言的社會化現象。學習者在語言社會化過程中會較為積極地參與自身語言社會化的構建過程,因此對于發音問題的重視程度增加,希望能通過自然的語音語貌盡快的融入到當地的社會環境中去。由于學習環境的變化也導致了評價體系的變化。在留學初始階段,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改變了在校時對于自己發音的評價,認為自己的發音不好。這是因為學生們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發音在新環境中的水平。學生對于自己發音狀況在留學前是根據教師給出的口語成績來進行判斷的,但是留學后主要是根據一起學習和打工的同伴的比較來判斷的。也就是由原本的縱向評價體系變成橫向評價體系。來自于留學生間的評價以及日常交流的普通日本民眾的評價對于學習者來說更為深刻。同樣作為留學生,學習者本身會產生很強的競爭意識,日常生活中和打工中如果對方聽不懂,直接引起交流障礙。這種競爭和不安情緒刺激著學習者改變自身發音的意愿。2、學習動機發生了變化。學習動機具有指導功能,它能夠使學習者明確學習目的,確立具體的學習目標,采取適當的學習策略,使學習者為了達到預期目標而努力學習。也具有調節動能,能使學習者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習動機的強弱關系到是否能成功的二語習得。從敘述中可以看出學習者原本在學校時更多的是外部動機和附屬動機,即為了獲得好成績或者學分等原因。而在留學過程中學習動機變成了內部動機和主導動機,即是為了自身的需要而學習。怎樣能盡快的適應日本社會,更好地和日本人交流,成功通過打工或就職的面試等等都成為了學習者的迫切需要。3、學習策略發生了變化。在國內學習期間,學習者的主要環境都是校園,因此采取的學習策略大多為直接策略中的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在留學過程中學習者變成了自律性學習者,不僅使用了原有的直接策略,更多的使用了間接策略,即元認知策略、感情策略和社會策略。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制定目標和學習計劃、獲取學習資源、評級學習效果。并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和內省。在留學過程中,以往教師的作用在減弱,學習者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活動中得到的感受和反饋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調整,自律的學習方式是留學生更能產生學習的內驅力,進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通過對學習者留學過程中發音情況的變化進行分析和總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啟示:
(一)適當增加語言社會化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在國內學習和在語言環境國家學習終究不能完全一樣,但是除了傳統的
語音語法文字詞匯閱讀理解之外,增加更多模擬社會化行為的教學內容會更能促進學習者的學習意愿。課堂中盡可能普及跨文化背景知識,使習得者更加了解本國和外域文化;在教學上重視學生們的文化觀念的形成。在課堂外盡量制造和提供接近社會化行為的活動內容,如實踐教學階段適當給出學習者更接近真實外語環境的課題等。此外,當今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改變著授課方式和手段。在這樣的新環境下,學生可以獲取的信息資源豐富,數量巨大,獲取方式快捷方便,也有可能與目標語言國家的人成為交流者和朋友,讓學習者可以接觸較為動態的和自然的語言環境,自主學習的意愿可以增強。
(二)增加學習者間的評價體系。佐佐木(2008)等眾多研究合作學習法的學者們都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在教師給予學習者評價和反饋之前,學習者之間進行評價更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意愿。進入二語學習的中級階段后,學習者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互相評價能力。結合教師給出的縱向評價,學習者之間的橫向評價可以促進學習者互助合作,形成互補,互相學習,培養積極地學習態度,為學習者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三)強化學習者的內省。首先是在國內的學習者階段性的對自我的語音水平進行評價、分析和總結。其實加強留學生和在校生的交流,通過留學生的經歷使在校生獲得間接經驗。另外留學生在與在校生的交流中也在進行自我的審視和總結。其次通過簽訂學習契約或者發音練習記錄等各種方式既可以節約課堂中對于發音指導的時間,同時也加強學習者的自我監督和管理意識,盡快成為自律型學習者。
本篇文章從留學期間日語學習者的語音變化入手,分析了起產生變化的若干原因和學習方式,整理了可能對今后外語教學有幫助的建議。但由于時間和調查范圍有限,仍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將作為今后的課題繼續研究。
[1]J.V.ネウストプニー(1995)『新しい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に』大修館書店.
[2]小池圭美.(2003)<音聲に関する評価研究の外観と今後の展望>.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2003年11月増刊特集號.日本言語文化學研究會.
[3]河野俊之.(2007)「音聲教育と日本語教育と第二言語習得」.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2007年11月増刊特集號.日本言語文化研究會.
[4]古川敦子.(2010)「日常場面における日本語の自己評価に関する一考察――交換留學生に対するインタビュー調査から」日本語日本語教育研究ココ出版.
[5]張莉.(2013)<日語發音學習中的自我對話——對學習日記作為認知工具的功能研究>.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3(04).
H36
A
1006-0049-(2016)15-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