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旨明(上海大學體育學院 上海 200444)
《體教結合》培養體育人才模式的研究與分析
——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乒乓球隊為例
□ 王旨明(上海大學體育學院上海200444)
乒乓球作為我國的國球在我國競技體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舉國體制下傳統的三級培養模式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為國家培養出大量的乒乓球競技高手,但是多年來大量海外兵團的出現說明乒乓高手的供大于求,而且近些年這一情況愈演愈烈。這樣以來,一方面造成了國家培養經費的巨大浪費,另一方面形成了中國培養出來的乒乓球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代表不同國家出戰的尷尬局面,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乒乓球競技后備人才的缺乏。因此,乒乓球項目必須率先進行實質性的體教結合培養出優秀的高智商的乒乓球競技人才。本課題把宏觀層面的研究深入到一個具體的體育項目,旨在對我國部分高校體教結合培養乒乓球競技人才的現狀進行研究,以利于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并提出我國高校體教結合培養乒乓球競技人才的對策。
體教結合高校乒乓球隊
“體教結合”培養競技體育人才是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教育部長周濟在2004年全國體育工作座談會上明確了學校要以北京奧運會為契機加強體教結合,為國家競技體育做貢獻。因此,高校將在未來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中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在全國乒乓球工作會議上指出以前中國乒乓球的后備人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目前乒乓球后備人才的培養不容樂觀。在2007年的亞洲少年錦標賽上,中國男隊慘敗在韓國小孩拍下,在中日韓乒乓球賽上,中國的后備隊費盡周折才把冠軍拿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再固守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肯定是行不通的,完全依靠計劃經濟下三級訓練網的培養途徑是遠遠不夠的,傳統體校生源不足、出路不暢等問題日益突出。所以,我們必須要疏通人才培養渠道,要更多地體現人才培養的以人為本精神,吸引更多的高智商天才加入到乒乓球行列中來。
2.1、研究對象:上海市部分高校體教結合培養乒乓球競技人才的現狀與對策。
調研對象:上海市部分體教結合培養乒乓球競技人才高校的運動員。(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體育學院。)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上海大學圖書館的相關資料,并利用上海大學圖書館文獻檢索系統中的中國期刊網和google搜索系統,以“體教結合” 、“乒乓球競技人才培養”、“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為關鍵詞進行搜索與本文研究有關的中英文文獻。
2.2.2、專家訪談法:依據研究內容設計相關訪談提綱,對上海市部分高校體育系部負責人教練員進行訪談。
2.2.3、問卷調查法
2.2.3.1、問卷設計及效度檢驗:

表1 問卷的專家效度檢驗情況表
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并向有關專家和校教練員廣泛征求了意見,之后根據課題的研究內容和不同的研究對象設計出運動員調查問卷。
效度檢驗請上海大學體育學院和被調研高校的6位專家對問卷的結構效度和內容效度進行檢驗,答案分為有效、較有效、一般、不太有效、無效五個等級,根據專家的建議對問卷進行修改。
2.2.3.2、問卷信度檢驗
運用再測法進行試調查,用同樣的問卷對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運動員分兩次進行問卷調查,時間間隔20天,發放運動員問卷30份。問卷回收后計算兩次調查結果的相關系數。r運=0.812,說明問卷信度較高。
2.2.3.3、問卷發放及回收情況
2.2.4、數理統計法
對問卷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2.5、邏輯分析法
對數據統計結果和訪談信息進行深入全面的邏輯分析,得出結論,提出觀點。
3.1、我國部分高校乒乓球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情況
3.1.1、高校乒乓球運動員的基本情況
3.1.1.1、乒乓球高水平運動員從事運動訓練年限情況

表3 運動員的訓練年限情況(n=35)
乒乓球項目較其它項目而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技巧性比較強,絕大部分世界級優秀乒乓球運動員都是從很小就從事乒乓球訓練。因此,較長時間的訓練年限是成為優秀乒乓球運動員的時間保證。分析表3得出,運動員的最少訓練年限是5年,10年以下占36%,十年以上的占到64%,說明大部分運動員從事了較長時間的乒乓球訓練。
3.1.1.2、高校乒乓球運動員的來源和運動等級情況
從表4可以看出,入學前運動員的運動等級國家二級占到50.7%,國家一級占46.6%,國家級健將只有2.7%。表明高校招進來的乒乓球高水平運動員總體競技水平不高,但國家一級以上有可能經過訓練進入更高級別運動隊的運動員也占到相當的比例。然而經過入學后的學習與訓練,絕大部分運動員運動等級停留在原來等級水平,只有個別運動員進入到更高等級,這說明目前高校培養乒乓球競技人才的訓練水平總體不高。

表4 運動員入學前和現在運動等級對照表(n=35)

表5 運動員來源情況(n=35)
表5顯示,運動員有5%來自于專業隊和職業隊,12%來自于業余體校,48%來自于高中。從表4可以看出來入學前運動員的等級86%是二級運動員,只有14%的是一級運動員。
3.1.2、高校的經費投入情況

表6 經費投入情況調查表(n=7)

表7 經費來源調查表(n=7)
訓練設施和經費投入是進行體育競技人才培養的前提。調查中發現,大部分高校乒乓球訓練設施能滿足訓練需求,但是華東理工大學卻存在處在場館緊張狀態,由于該校采用將大中小學運動員的訓練全部放在高校的一條龍模式,三個階段的學生集中在一處場館,因此造成場地設施相對緊張。調查顯示有57%的教練員認為經費投入不能滿足培養運動員的需求,從經費來源上看,按比例高低分別是教育系統撥款、高校自籌經費、體育部門撥款和企業贊助,說明高校乒乓球項目體教結合的經費投入依然主要來自于教育系統本身,體育系統也給予了小部分的經費支持,少數高校通過努力爭取到了企業贊助。
3.1.3、乒乓球高水平運動員的學習情況
3.1.3.1、乒乓球高水平運動員和教練員對文化課學習作用的認知情況
在對乒乓球高水平運動員和教練員對文化課學習作用的認知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只有6.8%的運動員認為文化課學習對訓練水平及運動成績的提高作用一般。其他運動員都較為認可文化課的作用,并且有35.7%的運動員認為文化課學習對競技水平的提高作用很大。快速、多變、靈活的項目特點決定了乒乓球運動是高智能的運動,而運動員比賽時所需要具備的智能水平只靠訓練是無法達到的,因此文化課學習對乒乓球運動員尤為重要。比賽中當體能、技能相當的時候比的就是智能和心理。雅典奧運會中王浩痛失金牌,馬林在連續兩屆世界錦標賽中都被逆轉,這兩次失敗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傳統訓練模式給運動員造成的智能和心理欠缺。

表8 運動員對文化課學習作用的認知情況
3.1.3.2、乒乓球高水平運動員的專業選擇及對所學專業態度分析

表9 運動員的專業選擇情況(n=35)
調查顯示乒乓球高水平運動員能按個人意愿選擇學習專業的只有34%,學習專業由學校指定的占到54%。因此,造成了達到43%的運動員不喜歡所學專業或對所學專業沒什么感覺或不喜歡,這就容易導致學習興趣不高和文化課水平得不到提高。
3.1.4、乒乓球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情況

表10 運動員對目前訓練效果的評價(n=35)
調查顯示運動員入學后的運動水平有57.5%通過訓練得到了提高,但明顯提高的運動員比例只占到16.4%。從表10可以看出,運動員對目前學習和訓練效果的評價非常好的只占17%,達到49%的運動員認為學習和訓練效果一般,認為不太好的運動員占到11%。
3.1.5、乒乓球高水平運動員的學訓矛盾現狀及解決情況

表11 高校學訓矛盾的程度教練員調查表(n=10)

表12 高校緩解學訓矛盾的學習措施運動員調查表(n=35)
調查顯示教練員認為學訓矛盾較大和很大的比例達到60%,只有30%的比例認為學訓矛盾程度較小;表12可以看出,運動員在因為訓練和比賽耽誤了課程學習時,66%的運動員因運動成績好而獎勵學分,不降標準自學完成學分的比例占43%,20%的比例免修一些課程,17%的比例進行補課。在目前學訓沖突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不少高校在沒有好辦法的情況下只有在學分上做文章,不過這種措施以學生文化學習為代價,只能作為目前緩解學訓矛盾的過渡性措施,不應成為長久之計。
3.1.6、我國部分高校體教結合培養乒乓球競技人才的模式

表13 一條龍培養模式高校調查表

表14 非一條龍培養模式高校調查表
對乒乓球體教結合培養優秀競技體育人才模式的探索是解決當前運動員培養問題的關鍵環節。表13反映出,采用一條龍培養模式的高校有3所占43%。都是多元型一條龍的培養模式,他們以一條龍的培養模式為主,結合了吸納體育系統的運動員和教練員資源或者聯合社會力量。由于我國體制中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的分離,單一型的一條龍培養幾乎完全依靠教育系統的力量,而培養出優秀競技人才的資源大部分都在體育部門中,目前僅靠教育系統的資源想培養出優秀的乒乓球競技人才還難以實現。表14顯示,沒有采用一條龍培養模式的高校4所占57%,這些高校采用的全部是傳統的學校運動隊模式。
3.2、乒乓球高水平運動員就業現狀分析

表15 運動員就業方向一覽表(n=18)
由于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對體能要求相對不高又兼具較強的競技性和健身娛樂性,而且對場地設施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乒乓球運動的群眾基礎好,學乒乓球和喜歡打乒乓球的人比較多,社會對乒乓球專業人才的需求量相對較大。特別是通過體教結合培養出來的乒乓球運動員既有高超的球技又具備較高的素質和文化層次,不僅能夠滿足從事多種行業的要求,還能利用靈活的頭腦自己創業。使得在社會就業壓力逐年增大的情況下,高校體教結合培養乒乓球運動員的就業能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另外,從就業方向上看運動員的就業渠道比較寬,按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分別是非對口職業、與大學所學專業對口專業職業、乒乓球教練員、體育教師和自己創業。傳統的三級培養模式培養的運動員是無法勝任體育教師這一職業的,而體教結合培養的運動員憑借文化素養有一定比例成為體育教師。從事非對口職業的運動員大都因乒乓球競技水平高進入一些較好的廳局機關單位和企事業單位,更應該指出的是,部分運動員通過文化專業學習依靠大學所學專業成功的就業。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高校體教結合培養乒乓球優秀競技人才在就業上的兩大優勢:一是保證運動員的高就業率,二是拓寬了運動員的就業渠道。
4.1、運動員大部分從事了較長年限的訓練但總體競技水平不高,高校培養效果一般。大部分運動員只能在國內大學生比賽中獲得名次,高校距培養出奧運會級別運動員的差距還較大。
4.2、文化學習對乒乓球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大部分高校學訓矛盾比較突出,部分高校不是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專業,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4.3、運動員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就業渠道也比較寬。但是向更高級別運動隊輸送人才的數量還較少。
4.4、一條龍的模式培養乒乓球競技人才的高校已占一定比例,其中大部分是以一條龍為主與其它模式并存的多元化模式。這些高校在學訓矛盾的解決、運動員的輸送及就業等方面的成效優于其它高校。
[1]楊燁.教育學視野中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2).
[2]冉強輝,郭修金.上海市“體教結合”運行現狀與對策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2(1).
[3]黃香伯,周建梅.體教結合培養體育后備人才模式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1)
[4]王於競.對上海市少年乒乓球運動員智力問題的探討[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8,17(1).
[5]張紅松,張錫慶.中美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比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6)
[6]戴健.江、浙、滬地區高水平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1).
[7]安平.浙江省“體教結合”現狀與對策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6,28(5)
[8]馮建中.大力推進“體教結合”——在清華大學《體教結合:國家視野中的認識與行動》高層論壇上的發言[J].體育科學,2005,25(2).
[9]馬宣建.我國體教結合政策的形成與發展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