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昌英 于德法(華東政法大學體育部 上海 201620)
刺激穴位對短跑運動員大強度速度耐力訓練后血尿素的分析
□ 高昌英于德法(華東政法大學體育部上海201620)
采用實驗法,觀察在相近的疲勞模型條件下,接受自然恢復方法的運動員(對照組) 與接受穴位刺激恢復方法的運動員(實驗組) 機體中血尿素(BU) 的變化。結果表明,對照組BU 值運動后40 h 仍維持較高水平。運動后16 h、40 h 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后,有顯著性差異。提示,穴位刺激恢復方法能加快運動后BU 的恢復,加速運動后疲勞的消除。
短跑運動員穴位刺激大強度血尿素速度耐力恢復方法
針灸是通過針刺體表穴位,激發經絡功能,從而使運動員機能得到調整,達到加快恢復、提高運動能力的目的。本文依據我國傳統的中醫理論對速度耐力訓練后產生疲勞的解釋,選取人體部分穴位表面進行刺激,以觀察短跑運動員在大強度的速度耐力訓練課后,穴位刺激對血尿素的調節效果,從而為現代競技體育緊張激烈的比賽和大強度速度耐力訓練后,加速運動員機能水平的恢復,提供方法上的參考。
將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A組)10人(接受自然恢復方法)和實驗組(B組)10人(接受穴位刺激恢復方法)。
1.1、研究對象
上海體育學院98級田徑專項班和競技體校男生共20名,平均年齡1811±119歲,運動年限415±118年,均為2級運動員。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比較對照法等進行研究。統計分析使用SPSS統計軟件。采用二乙酰乙肟法測定血尿素(BU)。以負荷為250m×3×2,次間歇5min,組間歇15min,平均強度27km/h的訓練形式建立疲勞模型。大強度運動的標準:運動時心率≥170-180次/ min(相當于80%-90%最大吸氧量),生理學認為可將此心率值作為評定大強度運動的標準。
2.1、穴位刺激恢復方法對血尿素的影響
2.1.1、運動前安靜值的比較(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運動前BU安靜值比較mmol/l
表1的統計結果顯示,兩組受試者的BU值比較后,無顯著性差異(p>0105),說明訓練課前,兩組運動員的機能狀態基本一致,這有利于減小實驗誤差。
2.1.2、運動后即刻值的比較(表2)

表2 兩組受試者運動后即刻BU值比較mmol/l
進行運動后兩組間即刻值的比較,可以了解運動負荷對機體刺激的程度,同時也是為了檢驗兩組受試者所建立的疲勞模型是否一致。表2中數據經t檢驗后,結果顯示,差異無顯著意義(p>0105),說明兩組受試者建立的疲勞模型比較接近。我們認為這與我們在實驗中運用了遙測心率儀監控訓練負荷強度,受試者在相同運動強度的要求下,使得訓練后產生的疲勞程度較接近。疲勞模型的一致為后繼實驗的準確性提供了必要保證。BU是蛋白質和氨基酸的代謝終產物,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蛋白質和氨基酸等含氮物質在分解代謝中先脫下氨基,氨在肝臟轉變為尿素,血尿素經血液循環從腎臟排出體外。血尿素與人的身體機能、疲勞程度以及負荷量的大小有關。林文等研究表明,大運動量前后,運動員的血尿素值變化均在1-315mmol/L。從表2反映出,A、B兩組運動后即刻BU值約增加115mmol/L,說明本次實驗所采用的運動量較大。我們認為實驗中受試者機體內BU值升高與蛋白質代謝有關。首先因為大強度速度耐力訓練,造成機體缺氧,酸性代謝產物大量堆積,體液pH值下降,導致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從而促進蛋白質的分解,使BU升高。其次,由于持續1h的訓練,使肌糖原大量消耗;為樂補糖原不足,蛋白參與供能,使丙氨酸——葡萄糖循環加強,致使尿素增加。雖然,運動中BU的升高不能完全代表當量蛋白質的分解,但由于它的檢測方便,在運動訓練中BU的變化仍然普遍被作為了解蛋白質分解代謝的可行方法。因此,我們在實驗中采用BU作為了解蛋白質代謝情況,評定身體機能、疲勞程度的指標。
2.1.3、恢復值的比較
為了觀察自然恢復法和穴位刺激恢復法消除疲勞,調節運動后體內BU水平的效果,我們進行了恢復值的比較(表3)。

表3 兩組受試者運動后CK恢復值比較 U/ L
表3的統計結果顯示:A、B兩組比較,在運動后4h,p>0105。在這個恢復時刻,A、B兩組受試者均接受過一次恢復治療。可能由于調節血尿素水平的器官系統對刺激的反應速度相對較慢,所以針效在這一時刻沒有明顯的顯現。在針灸學上把從針灸刺激開始,到針效出現的這段時間,稱為針效的潛伏期。研究表明,在針效的潛伏期中,雖無明顯的針效表現出來,但不等于針灸刺激沒有發生作用。相反,針灸刺激信號在機體的神經系統內,積極地進行傳導、整合等各種復雜的活動,以動員機體的抗病能力,使之由無到有、由弱到強,從量上逐漸積累,為針效的顯現提供物質準備。因此,在運動后16h和運動后40h,隨著刺激量的增加,A、B兩組比較p<0101和p<01001,差別具有高度顯著性。說明穴位刺激恢復方法比自然恢復方法能更有效地使運動后的BU下降。在恢復期中,由于肌糖原儲備逐漸增加,不需要蛋白質參加糖能量儲備的補充。又由于體內堿儲備的增加,使體內酸性物質緩沖作用加強,從而抑制蛋白質水解酶的活性,蛋白質分解代謝減弱,尿素生成降低。對于血尿素運動應激后恢復時間報道,一般認為,持續8-24h恢復到正常水平。由表3可見,A組受試者在運動后16h,BU值雖有所下降,但并沒恢復到運動前水平且維持在較高水平。如果血尿素在訓練期早晨停留在升高水平或繼續升高,說明經過一夜休息,身體還沒完全恢復。而相同時刻B組的BU值下降較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蛋白質分解代謝恢復正常的速度與訓練程度、運動員的機能水平有關。機能狀態好者,恢復較快。說明相同時刻,B組運動后蛋白質分解代謝恢復正常的速度比A組快,機能狀態也比A組好。因此,在大強度的速度耐力訓練后,就蛋白質代謝恢復正常的速度所反映的疲勞消除速度而言,穴位刺激恢復方法優于自然恢復方法。
2.2、穴位刺激恢復方法加快運動后血尿素恢復的原因
綜上所述,運動后兩組血尿素的變化顯示出,穴位刺激恢復方法可有效地加快運動后疲勞的消除。它是通過穴位刺激儀輸出音頻調制波電流模擬針刺,并作用于人體體表經絡穴位,從而激發經絡功能達到消除疲勞目的的一種針刺方針。經絡是由神經系統、脈管系統和神經體液調節等結構所組成。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匯集和出入體表部位的穴位,大多位于筋骨肌肉之間與經絡相連。中醫學理論認為,速度耐力訓練后,其筋骨肉勞傷,精血、津液耗損很大,臟腑、神志勞傷也較大,是產生運動性疲勞的原因,其本質為內傷不足之虛。我們對B組受試者進行穴位刺激恢復療法時,刺激的穴位為:督脈的大椎、中樞,足陽明胃經的伏兔、豐隆。針灸學研究認為,針刺信號的傳入可能是通過周圍神經傳入脊髓,并在脊髓的腹外側部傳至中樞神經達到調整運動神經的目的;針刺引起某些效應是通過植物神經起作用的。督脈督領六陽經,被稱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大椎穴是六陽經交會穴,有棘突間靜脈叢和頸神經后支;中樞是脊柱的樞轉中心,有棘突間靜脈叢和肋間神經后支。因此,刺激這兩穴時可通過神經傳導作用,調整運動中樞紊亂,緩解神志勞傷,并使陽氣布散至機體需要的地方,從而振奮全身陽氣,協調臟腑功能,疏通經絡系統。再有足陽明胃經為人體經脈中的多氣、多血之經,具有補充氣血,加快機體恢復的功能,其上的伏兔、豐隆兩穴分布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且豐隆穴為足陽明胃經上的絡穴,具有使陰經、陽經表里相通,協調陰陽,加快代謝產物排泄的功能。由于下肢在速度耐力訓練的過程中受到的沖擊和震蕩較劇烈,易發生疲勞。刺激伏兔、豐隆兩穴時,通過神經傳導和肌肉被動收縮,加快肌肉局部血液循環,一方面有利于氧供應增加,在氧充足的條件下,骨骼肌能攝取血液中的乳酸,在酶的催化下重新生成丙酮酸。丙酮酸進入線粒體內,徹底氧化成CO2和H2O并供應能量。乳酸的細胞氧化結果,使血液pH值下降。體內酸性物質緩沖作用加強,使蛋白質水解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蛋白質分解代謝減弱,尿素生成降低。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血液代謝過程。我們知道運動后恢復期中BU下降的另一個途徑就是隨血液代謝排出體外,所以當血循環加快時,BU在血液中的清除速率也加快。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穴位刺激療法能加快運動后BU的清除速率,從而加快大強度速度耐力訓練課后的疲勞消除和機能水平的恢復。
穴位刺激恢復方法更能有效地加快運動后血尿素水平的恢復。
穴位刺激恢復方法對促進短跑運動員大強度速度耐力訓練后機體的恢復,具有效果明顯,操作簡便,無痛、無損傷的特點。
[1]曲綿域.實用運動醫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103
[2]林文.運動負荷的生化評定[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31,130
[3]林文注,等主編.實驗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06
[4]張世明.運動性疲勞的中醫分型與診斷研究[J].體育科學,1998,(6):62-64
[5]吳瑛.提高運動員快速力量的穴位刺激效應時間的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8,22(4):41-43
[6]吳瑛.穴位電針刺激對提高運動員速度力量即時效應和累積效應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25(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