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在經濟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企業是否應該承擔社會責任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確實,企業首先要生存,但生存與社會責任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促進與發展的。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更多的企業開始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本文從企業所面臨的風險視角下,討論企業如何防范控制風險,以期讓企業更好發展,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風險;控制
企業不斷發展,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也是不容忽視。從環境問題來看,小到很多企業偷偷排放污水廢氣,嚴重污染環境,大到前幾年的太湖藍藻事件、墨西哥海灣漏油、福島核泄漏事件,這些事情不僅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還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危害。這一現象值得企業深思,企業要想長足發展下去,必須將社會責任納入自己的管理體系。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與特點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商業活動中對與其有利益相關者所要負的責任。這是基于企業在商業活動中符合長久發展想法,企業除了要考慮自身的利益之外,也還要考慮其對社會和自然所產生的影響,這是不能分開的。利益相關者是指企業可以影響的、或可以被企業決策所影響的個體或群體,包括股東、投資者、員工、顧客供應商、母公司及附屬公司。
“企業社會責任”這一基本概念最早是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1924年,英國學者奧利弗·謝爾頓提出,20世紀50年代,學者們開始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研究。其研究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確定;二是其社會價值的創造。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討論企業的各項責任,包括經濟、法律、倫理責任。企業在首先應該在法律的允許下進行生產,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進行經濟利益最大化。90年代之后,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在我國開始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支持這一理論,并且對我們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企業的社會責任一般有以下特點:首先,對不同的群體承擔不同的責任。如,企業要對員工負責,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對客戶來說,不欺瞞顧客,對環境來說,不污染環境等。其次,社會責任的內容,依據不同的標準,劃分不同。最后,企業的社會責任可分為反應型和戰略型。反應型是指企業依照國家法律法規,認真履行責任,并且關心所關注的社會變化。戰略型是指企業提早規劃,把社會責任納入自己戰略體系,完善價值鏈,使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發展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二、企業的風險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
企業風險是指未來不確定的因素對企業實現經營目標產生的影響。理論上,國內外學者對風險的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認為風險是有好處的,風險給企業以機會,抓住機會的企業可能會產生較大的發展,所謂風險越大機會越大。第二種把風險視為危機,認為風險這種不在企業控制范圍內的變數,很可能會導致企業發展受阻礙。第三種觀點認為風險是不確定的,如何做好防控才是企業應當注意的。
風險具有四種特性:其一是普遍性,存在于各行各業。其二是客觀性,是獨立存在的,不以企業意志為轉移。其三是可變性,形成風險因素不是固定的。其四是損失性,即風險一旦發生,就會導致損失。這就說明,企業的社會責任風險是存在的,無法避免的,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最大化降低風險給企業所帶來的損失。
企業責任風險來源于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就內部來說,又分為管理階層對該項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企業上下,包括各部門和員工的社會責任意識,如果員工的意識不足,很可能對計劃實施的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企業社會責任是否可以順利實施,需要人力、物力及財力,所以資金是影響項目實施的關鍵,充足的資金支持是企業規避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了前面必要的準備工作,接下的社會責任的實施情況,這就需要項目實施人員具有充足的業務素養。在項目實施前、中、后能及時有效處理好風險可能發生的情況,如何規避以及在風險發生時,如何處理使損失降到最小。
企業的外部責任風險包括宏觀政策的變化,比如在環境方面,國家從倡導可持續發展戰略到發展循環經濟,再到建設節約型社會,這些政策的變化,意味著企業項目實施存在風險。同樣,法律政策的變化,對企業項目的實施也會有很大的影響,不違背法律是企業所要遵循的事實。消費者和投資者觀念的變化也是屬于不可控的風險因素。
三、企業社會責任風險的管理
1.企業社會責任風險識別
及時準確地識別風險是管理的第一步,企業要充分詳細地了解所面臨的風險及損失。需要注意的是,形成風險的因素不盡相同,并且有些風險發生頻率低,且隨機性比較大,而且一旦發生將會對企業產生重大影響,識別比較困難。
2.企業社會責任風險評估
既然風險對企業產生的影響不同,就要對風險進行評估。根據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來進行評估,評估圖如下,以重要性為橫軸,對企業的影響性為縱軸,每個風險對應圖中的一個點。如圖中A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性均大于B點。
3.企業社會責任風險控制
社會責任風險的控制過程包括各部門協調利用資源,對識別的風險進行綜合考慮,確定相應的處理方案,再執行相關措施,最后對風險控制以消除或減少損失。
首先,企業應明確社會責任理念,把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的戰略規劃中,與全公司上下對社會責任工作達成共識。企業自身發展與社會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做好接下來的部署。其次,要選擇好企業實施社會責任的方向。企業的社會責任應當與其企業所處行業、經營范圍相關,這樣可以對企業各方面起到促進作用。再次,建立好企業社會責任實施部門,完善的內部分工有利于計劃的實施。最后,建立相關的指標體系,將企業社會責任考核納入薪酬體系。通過目標設定,追蹤其實施過程,最后進行考核。企業社會目標的特殊性,要求其在指標定義過程中能充分反映實際情況,并且科學合理。
四、結論
一個企業要想更好的發展下去,除了要進行必要的經營活動外,還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對其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負責。因為如果處理不好這些關系,企業將很難發展好。對于企業來說,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將會承擔一定的風險,風險會給企業帶來損失,影響企業的發展。一個優秀的企業,需要針對企業內外部風險進行識別和防范,制定出一系列計劃和完善配套措施,力求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保障自己的利益,把對社會貢獻最大化,損失最小化,并以長足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梁飛媛,李嬌嬌.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風險認識和控制研究[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4:41-42.
[2]張兆國.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社會風險控制[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0,10:17-18.
[3]張兆國,劉永麗,鄭潔.企業社會風險控制研究[J].財會通訊,2010,36:97-99+161.
[4]王茂祥,李東.企業社會責任風險管理路徑探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3,06:97-101.
[5]賈敬全,卜華.公司社會責任風險管控策略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4,03:124-127.
作者簡介:周芳華(1993.06- ),女,安徽池州,會計專碩研究生,學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