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常態的經濟背景下,金融業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節經濟的杠桿作用,在資金流動作用于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過程的同時,又受各部門波及影響,與國民經濟各部門形成網狀關聯,是國民經濟的樞紐。本文對陜西省金融業的發展現狀予以分析,對于更好地發揮金融核心作用,促進陜西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常態;陜西省;金融業
一、新常態下陜西省金融業發展現狀
1.多元金融格局初步形成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陜西省金融業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持續增強,基本形成了以銀行、信托、保險、證券、基金、期貨為主體,以及小貸、典當等多元金融機構為輔助,業態門類齊全的金融業發展格局。
2.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持續提升
金融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表現為兩個方面,即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直接貢獻表現為金融業增加值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間接貢獻表現為金融業對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帶動作用。2015年,陜西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115.49億元,比“十一五”末2010年提高了2.9倍。“十二五”期間陜西省金融業年均增速18.3%,高于GDP年均增速7.2個百分點,比第三產業年均增速高7.7個百分點。
3.金融業務對經濟的支撐能力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5年,陜西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2415.24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1760.61億元。通常一個地區某一時點上的存貸款余額總和與該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即金融相關比率(FIR),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金融化程度。2015年末陜西省金融相關比率為2.98,僅是全國平均水平3.39的87.8%,反映了陜西省金融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2015年,陜西省42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為6946.27億元。地區股票市價總值與生產總值之比,即證券化率,可以反映國家或地區證券市場發展程度。2015年末陜西省證券化率38.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0.3個百分點,證券化程度偏低。
4.陜西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方式單一
銀行信貸是地方融資平臺最主要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例如西安城投集團,截至2011年9月從國家開發銀行、西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16家銀行共貸款218.03億元,占其負債總額的59%。以西安為例,各區、縣融資平臺均為銀行信貸,其中政策性銀行占到很大比例,債券、票據等融資手段的發展較為緩慢。一方面,依靠這種單一的融資方式,雖然能滿足一定時期內的城建資金需求,但易受到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進而影響融資平臺的融資能力;另一反面,由于銀行對貸款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和風險集中度的控制,造成融資規模有限,這種資金來源的單一和結構上的不合理,必然導致抗風險能力差,即融資平臺風險很容易傳導到金融市場,引發全局性金融風險。
5.互聯網金融業務剛起步,產品創新能力有待挖掘
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服務渠道和模式上的工具性創新。目前,陜西互聯網金融才剛起步,截至2015年12月,人民銀行頒發的200余張第三方支付牌照中,陜西有6家法人支付機構,其中5張為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業務,1張互聯網支付業務主要用于煤炭交易,第三方支付市場幾乎被“支付寶”、“財付通”等占領。在運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小微企業新型信貸模式等核心業務方面還需要開拓思路,勇于突破。
二、新常態下陜西省金融業的發展優勢
1.“一帶一路”政策優勢
陜西省是我國西部地區交通網絡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西安是全國高速公路網重要節點城市,處于“一帶一路”的核心區位和向西開放的前沿位置,國家強力推進“一帶一路”大戰略,中、東亞區域協同發展為陜西創造了招進來、走出去、占先機、增總量、壯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同時,國內產業加速向西部地區轉移,也為陜西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2.產業多元支撐優勢
陜西工業門類齊全,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機械電子等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國家對這些產業都有支持做強的規劃。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總產值從高到低依次為飛機制造、能源化工業、裝備制造業、有色冶金業、食品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工業、醫藥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紡織服裝工業,并逐漸形成九大產業群。在新常態的經濟背景下,陜西省資源豐富多樣化,省外、國外所需的經貿合作與陜西許多優勢行業契合度較深,合作潛力和空間較大,尤其在基礎設施、物流運輸、信息化技術、裝備制造、能源開采、信息化技術、食品輕工、旱地農業等方面合作空間十分廣闊。
3.投資環境優勢
2016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第20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絲博會暨西洽會”)是國家正式批準的“一帶一路”國際大會。陜西作為主辦省份,成功簽訂各類投資和貿易合同金額7588.94億元(含現場交易),同比增長28.1%。其中利用外資117.08億美元,增長151.5%,省際聯合6810.53億元,增長22.0%,高新技術成果交易11.3億元,下降64.0%,對外投資交易0.98億元,增長7.7%,體現了陜西省在金融業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的投資環境優勢。
4.人文資源優勢
陜西省是科教大省、高教大省和人才大省,其高新科技、高等教育、知識創新指數、知識傳播指數,以及網絡化水平均居全國領先地區。陜西教育和科研實力雄厚,擁有92所普通高校、1127家科研機構、50余萬工程技術人員和科技活動人員,學科體系、人才體系、科研基礎設施體系和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門類齊全,許多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外享有知名度。同時,陜西又是國家創新型省份試點,有6個國家級高新區,專利申請、授權量居全國第9位,在東部省份人口紅利逐步消退的同時,陜西人力的高素質、低成本優勢,依然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機遇。這一優勢將會為陜西省金融業的創新發展、金融體制的完善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三、陜西金融業的發展路徑
當前,陜西正處于追趕超越階段,結合上述對陜西金融業的分析,精準決策,發揮金融杠桿和核心效應,驅動經濟穩步發展。
1.充分發揮金融業支撐杠桿作用
陜西“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將陜西金融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截至2015年全省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6.1%。但通過上述分析,陜西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水平和支撐能力,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影響效應水平不高,因此金融機構應緊密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創新服務方式,有效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信貸總量適度增長,改善疏通金融“血液”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支持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小微企業,降低服務收費,充分發揮金融的綠色支點、資源支點及經貿支點的杠桿作用,為全省經濟穩健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2.拓寬融資渠道,控制金融風險
壯大陜西地方金融主體實力,形成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首先要重點推動西安金融商務區、功能區建設,讓地方金融機構優先入駐發展;二是積極探索發展新型金融機構,爭取在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活躍地區進行金融改革試點,探索組建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機構多樣化;三是著力發展民營小微金融機構,形成與大型商業銀行客戶群體有別,分工明確的小微金融服務體系,促進陜西民營銀行發展,不斷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大力發展村鎮銀行、社區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助推普惠金融發展。
3.運用“互聯網+”思維推進金融創新
陜西金融業的中間投入結構偏重于物料產品,對金融業自身,信息傳輸等服務產業消耗水平較低,因此陜西金融業應著力開展金融創新,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金融業,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導向,實現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金融工具和技術創新,形成覆蓋和貫通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社交生活的互聯網金融架構,努力營造金融創新的良好環境,深入推進金融制度的市場化、國際化改革。
參考文獻:
[1]任宗哲,石英,裴成榮.陜西經濟發展報告(2014)[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02.
[2]方光華,任保平.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與陜西對策論文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02.
[3]馬莉莉,任保平.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2014)[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02.
作者簡介:席蒙蒙(1987- ),女,漢族,碩士,河南開封人,陜西國際商貿學院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