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韌
摘 要:眾所周知,男性與女性之間的身體差異不容忽視,其與其他的一些社會因素相結合,導致我國古代傳統的男性與女性角色教育的差異性,并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隨著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人們開始意識到男性女性之間的差異以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開始尋找途徑與方式解放性別,不斷嘗試追求自由與平等的社會地位與權利。本文通過探究古代傳統的男性與女性角色教育及其影響,獲得幾點啟示。
關鍵詞:角色教育;古代;性別;社會;影響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古代傳統的男性與女性角色教育
眾所周知,古代人尊崇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古代男性與女性,因為社會地位的差異,從小就被灌輸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經受著天差地別的教育。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教育目的
在封建舊中國,傳統的婦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婦女按照儒家之道學做女人。這是一種性別角色教育。而男性一般是學習文化歷史知識,走“學而優則仕”之路子,為“修身治國平天下”做準備。
顯然,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對于女性而言,教育只為讓她們學“做一個女人”,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出一代又一代“賢妻良母”。男性則不同,他們生來就更受歡迎,是社會認為經過教導就可為社會做貢獻的存在,教育目的完全不同。
2.教育形式
漢代以前,女性性別角色教育以“四德”為基本內容。女性滿十歲便要深居閨閣以受姆教。漢代以后,因儒家地位的鞏固,女性教育逐漸系統化,有了專門的教材,對婦女各方面行為提出具體要求。
男性則一直都是教育的主體,而且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幾乎只給了男性,我們所熟知的大部分詩人、作家、明君、賢臣,幾乎都是男性。他們從小就接受各種教育,或是請先生,或是上私塾。
官學、私學、國子學、書院制度、國子監、科舉制度,一系列教育制度變遷,變的從來只是體制,教育主體從來都是男性。
3.產生因素
(1)國際理論因素。按照西方女權主義的觀點,人類歷史上不平等的兩性關系的形成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是生理差異,女性的身體條件允許她們生育并哺乳下一代,男性則做其他工作。第二階段是社會價值差異階段,因女主內,男主外,男性被認為社會價值更高。第三階段即由社會價值差異造成的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
(2)我國社會因素。①思想決定行動。首先是受古代封建社會中人們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響,人們往往認為女性生來就比男性地位低下,由此造成女性很長時間無法正常接受教育。②制度是另一重要因素,封建專制制度要求所有人對權威無條件服從,因而即使有人想改變當時的制度,也沒有社會條件,更沒有獲得支持的可能,這注定了想要改變的失敗。畢竟,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一下就被徹底根除。③最后,這種對女性帶有歧視的性別角色教育,使得絕大部分女性都成為封建統治者心目中想要的“模范婦女”,“模范婦女”再教導下一代成為“模范女子”,這樣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使得悲劇不斷重演。
二、傳統性別角色教育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除了古代中國的男女性別角色教育,其他國家古代社會階段大多也是尊崇“男尊女卑”的思想。
而隨著社會進步,國內外女性逐漸認識到了性別差異以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并開始尋找各種方式,不斷嘗試追求自己平等的權利和地位,逐漸打破了男女不平等的現象,我們由此也獲得許多啟示。
1.西方的婦女運動
(1)女權主義的萌芽。18世紀后期,隨著“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傳播,許多有思想覺悟的女性希望尋求與男性一樣的權利與地位。
她們認為男女差異根源在于女性沒有接受跟男性相同的教育,并希望獲得跟男性一樣的就業權利。這一階段,婦女運動主要集中在對女權的爭取和對男權的抨擊上。
(2)女權主義的崛起。19世紀末,隨著資本社會的逐漸進步,婦女從抨擊男權社會轉為對女性受制于男性的因素的思考,并試圖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這個階段是女性開始著眼于自身,尋找對策并積極解決的關鍵階段。
(3)女權主義的后續發展。20世紀后期,隨著自由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有進步思想的人進一步增多,女權主義到此時發展成為基于男女性別差異的思考,探討怎樣縮小或消除兩性差別的問題。此階段是現如今倡導男女平等的前身。
2.中國的女權思潮
(1)啟蒙階段。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在封建社會壓制下,一部分積極分子對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持懷疑態度并加以批判。
太平天國運動也頒布了一系列解放婦女的措施。鴉片戰爭在掀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帷幕的同時,也向中國傳播了進步的思想。
(2)興起階段。戊戌變法至辛亥革命時期,是女權思潮的興起階段。變法時期,婦女解放是改革中社會問題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至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帶動西方的女權主義思想流入中國并被廣泛流傳。
(3)發展階段。新文化運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而反對封建文化,自然包括反對約束婦女的封建禮教。
同時,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解放思想傳入中國,至此,女權思潮被推向了高潮。
3.我國的現狀
(1)男女平等。當今的和諧社會,一直提倡“男女平等”。這個平等,不只是說在法律方面享有一樣的權利,履行一樣的義務,還表現在現實社會中,男性女性平等地接受教育,畢業以后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某些特定要求的職業除外)以及其他許多方面。
(2)女士優先。這個從西方傳來的“女士優先(Lady First)”思想,從傳播至今,一直被大部分人認可并履行。電影《泰坦尼克號》里,船出事故后,救生艇接收的是“婦女和兒童”;現實社會中,有些紳士(不僅限于紳士)會為女士拉凳子或是開車門等,這些都是女士優先的表現。
(3)“不公平現象”。然而不管是人還是制度,總不是完美的。人無完人,制度也并不總能完全得到執行。男性和女性,在某些時候,還是不能保證完全“平等”。
比如,老師對待乖巧的女生和調皮的男生,一般更偏愛女生;比如,一些單位在招聘時,考慮到女性結婚生子休假造成的損失,會優先錄取男性;再比如,有些人還持有“女的一定不是壞人”的偏見,而被女性罪犯傷害。這些都是我們還未解決的問題。
三、對我們的啟示
(1)封建落后的制度和思想,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2)要敢于打破以前的偏見,敢于改正以前的錯誤態度。
(3)社會在進步,我們只有意識到男性女性之間的差異,并努力克服,才有可能慢慢消除在生活中仍還存在著的某些“不公平現象”。
參考文獻:
[1]王慶淑.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性別歧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王慶淑.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性別歧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梁巧娜.性別意識與女性形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4]張蓮波.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想歷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