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芹芹
【摘要】科技飛速發展催生了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自媒體以其自身的獨特優勢,提高了受眾的媒介參與度,形成了自媒體輿論監督陣營,對社會的輿論監督體系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基于近年發生的微博熱點事件,剖析自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境況,并探討引導輿論監督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自媒體;輿論監督;境況;策略
學者靖鳴認為,以微博這種新興傳播工具為平臺,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新聞自由之間的邊界將消融。[1]自媒體自由、開放、迅速、廣泛的特性,促使自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體系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運用得當,它將促進社會發展;反之,則給社會帶來挑戰和威脅。
一、自媒體輿論監督的拓展境況
自媒體時代,只要具備使用自媒體這種新型媒介的能力,就可以成為輿論監督者,打破了以往傳統的輿論監督模式。
(一)輿論監督的主體廣泛化、平民化
傳統的輿論監督模式往往比較單一,缺少互動,原因在于公民發表輿論信息的媒介較少,主要依靠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而這些傳統媒介的控制權掌握在媒體人及政府手中。而自媒體輿論監督,可使每個公民都成為“草根記者”,輿論監督主體更加廣泛。“草根記者”的數量遠遠多于專業記者,他們可以借助自己的小媒體,針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大規模的討論,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
(二)輿論監督的傳播速度更快、更及時
自媒體輿論監督在速度和強度上都遠遠甚于傳統輿論監督。當網民在自己的“媒體”上發布言論時,這些言論將會同時被其它自媒體用戶所關注、評論或轉載,其點擊率、關注度及轉載量,將以“幾何級數增長”模式發展下去。同時,原本碎片化的信息也被不斷補充完善和重新組合,到達“裂變式”的傳播。在這整個過程中,輿論的強度、規模和影響將逐步被放大。2012年發生的“微笑門”事件中,“表哥”楊達才在特大車禍現場竟然笑容滿面,被網民發布到微博上,引起強烈的關注、質疑和聲討,不到7個小時,渤海論壇便爆出他在不同場合佩戴的5塊名表,“微笑局長”深陷“名表門”。
(三)輿論監督的證據來源更廣泛
無論哪種類型的輿論監督,都需要用實實在在的證據來說話。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手機已經成為公眾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輿論監督工具。網民們可以輕松的借助手機就可獲得照片、視頻等證據。即便出現被監督者矢口否認的情況,自媒體輿論監督下的眾多監督者又會將許多相關的碎片化信息進行重組,使網絡輿情聚焦,形成被監督者無法否認的新證據。同時,自媒體輿論監督打破只關注“重大事件”的傳統模式,開始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事”著手,進而挖掘其背后隱藏的重大影響。在“微笑門”事件中,網民在爆出被監督者的相關照片后,當事人進而被查處。
二、自媒體輿論監督的異化境況
自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在充分發揮公民輿論監督權利的同時,也會因為使用不當帶來異化現象。這種異化現象主要表現在輿論監督缺乏理性、輿論監督具有零散性和過度使用輿論監督權。
(一)輿論監督缺乏理性
傳統輿論監督具有非常嚴格的審查制度,監督主體具有較高的媒介素養水平,所以輿論監督過程中具有很強的理性。而自媒體輿論監督,只要擁有手機、點擊注冊即可自由地發布各種輿論信息。但由于網民的水平參差不齊,認知和辨識信息真假的能力較弱,不能理性的看待問題,極易被各種事件的表象所迷惑。另外,由于自媒體本身具有隨意性和不可控性,會被部分圖謀不軌的人所利用,以進行輿論監督的名義發布過激的言論,誤導他人,侵害他人權益,甚至挑戰法律法規的底線。2013年“北京老外撞大媽事件”,就是因為信息發布者缺乏理性,草率的將只能反映事件表象的圖片公布于眾,且發表過于武斷的言論,給當事人和社會都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二)輿論監督的過度使用
媒介適當的輿論監督,可以對政府部門、司法機關等進行有效的監督,避免各種腐敗現象的發生,但是使用過度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自媒體輿論監督在缺乏理性的情況下,往往會監督過度,引起“媒介審判”,嚴重干預司法機關的正常工作。何為“媒介審判”?魏永征教授認為,“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2]“藥家鑫事件”爆出后,網民們紛紛對藥家鑫進行譴責,輿論監督力度和強度被無限放大,甚至有網民聲稱“藥家鑫不死,天理難容”。而在“鄧玉嬌事件”中,網民們非常同情支持服務員鄧玉嬌,認為死去的官員鄧貴大死有余辜,堅持認為鄧玉嬌無罪。這些都是過度監督。
(三)輿論監督的零散性
傳統輿論監督的主體大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能夠熟練運用多種技能控制事態的發展。而自媒體輿論監督的主體是普通大眾。“草根記者”們廣泛的分布于社會的各個角落和階層,必然導致信息來源存在很大的零散性。再加上輿論信息一般是由網民零散的發布于自媒體,具有隨意性和無組織性,要想把這些零散的信息聚集在一起十分困難。另外,網民對于一件事件的關注度和輿論強度會隨著時間流逝逐步減弱直至淡忘。
三、自媒體輿論監督的引導策略
自媒體輿論監督的主體相對傳統輿論監督而言,其主觀性與能動性更加強烈、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對還原事實起著促進作用,也有利于監督政府部門的相關工作,但是過度的行使監督權就會出現異化,需要采取相應的策略進行正確的引導。
(一)加強相關法律建設
自媒體時代,以微信、微博、論壇等為代表的自媒體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在各方面都不太成熟,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完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中的漏洞,制造、散布非法言論,致使自媒體監督中出現違法事件,對社會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自媒體輿論監督的健康發展,迫切需要強有力的法律來作為支撐和保障,從而形成一個穩定、有序、和諧的自媒體輿論監督環境,進而促使它有效的發揮其監督作用。所以政府部門應該盡快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規,并針對新現象制定新的法規,用健全的法律規定來約束、管理和引導網民的輿論監督行為。同時針對不法分子的違法行為要制定具體的、有效的懲治方案,一旦出現違法犯罪行為必須嚴懲不貸,為公眾營造健康的自媒體輿論監督平臺。
(二)提升用戶的媒介素養
自媒體環境下,輿論信息的變更速度更快、環境更復雜,很難掌控輿論的發展和擴散方向,即便輿論出現不良勢頭,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從輿論消息的發布源頭進行檢測和控制,勢必對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提高公民的媒介素養水平,對自媒體輿論監督的合理適度開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應該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這樣他們在面對自媒體上復雜的輿論信息時,就具有辨別真假的敏銳眼光,時刻關注輿論態勢,及時引導輿論的發展方向。其次,應該提高普通網民的媒介素養。我國廣大網民的媒介素養水平普遍偏低,易造成輿論監督的異化,因此提高其媒介素養尤為必要。
結語
自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呈現主體廣泛化、平民化特點,證據更加充分、細致,傳播速度更快、更及時等特點,與此同時,也出現異化現象,主要表現在輿論監督缺乏理性、存在零散性、監督過度等現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媒體的傳播機制還不太完善,監督主體的自身素質有待提高。要想充分發揮自媒體輿論監督自身優勢,遏制其出現的異化現象,就要加強相關法律建設、提升用戶的媒介素養水平。
注釋:
[1]靖鳴.微博表達自由:言論、出版和新聞自由邊界的消解與融合[J].新聞愛好者,2012(16):1-3.
[2]魏永征.新聞傳播法規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