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華(中共株洲市委黨校 湖南株洲 412000)
?
試論生態文明建設不同層面著力點
袁國華(中共株洲市委黨校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路徑,學者們站在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本文站在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角度,從不同層面探討了各自的著力點。從社會層面講,以價值重塑為思想基礎;從企業層面講,以生態經濟為生產方式;從個人層面講,以綠色消費為消費范式;從國家層面講,以“兩座山論”為指導方針;從政府層面講,以制度建設為重要抓手。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經濟;綠色消費;政府采購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12
從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任務,到十八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突出“制度建設”重點部署,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高度重視。
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現實路徑,學者們站在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有三項核心任務:一是以普及生態學知識和樹立生態價值觀為目標的“良心的革命”;二是科技的生態學轉向;三是促成生態經濟和綠色消費的制度建設[1]。有學者認為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在于: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增長方式;三是加快形成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模式[2]。本文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應有不同的層面,不同層面應有不同的著力點。
一個社會的價值觀決定這個社會的行為方式。建立一個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價值觀,是生態文明建設最為重要的思想基礎。
1.價值迷失:以“資本邏輯”為特征的經濟主義
自由主義者把基本社會制度的中立性當作一種重要的政治理想。但在清華大學教授盧風看來,制度和政策的這種中立性事實上并非中立于一切意識形態,因為制度的修改、更新和公共政策的制定總是在一定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3]。今天西方社會的基本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受“資本的邏輯”的隱秘制導,把經濟增長看作最高的社會共同目標。一個把經濟增長看作最高共同目標的社會必然盡力使其制度和公共政策有利于資本的增殖,也就是說,其制度更新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受制于“資本的邏輯”。“資本的邏輯”背后隱藏著一種意識形態,這便是經濟主義。經濟主義的基本觀點是:經濟增長是個人幸福和社會福利的唯一源泉,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動力。服從甚至敬重“資本的邏輯”的人們就是經濟主義者。經濟主義者是現代制度的主要支持者,也是現代社會的中堅。經濟主義在當代社會就表現為消費主義,經濟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實質就是物質主義。在西方世界,物質主義、經濟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流行與自由主義成為主流政治意識形態有關。少數自由主義者甚至認為無限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就是人的本質。這是個被現代文化掩飾著的巨大錯誤。
既然現代制度受制于經濟主義,那么這種制度到底好不好呢?這就是一個善觀念的問題。經濟主義不僅作為一種觀念滲透到人們的頭腦中,而且正在借助經濟學這一科學的光環而力爭全面指導人們生活。經濟學家認為,只有經濟學所給出的關于何謂“善”的界定才是最正確的。美國經濟學家大衛·弗里德曼曾代表經濟學家說:“對于好與壞的判斷,……我可以告訴你們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我們經濟學家稱之為‘效率’。”誠然,經濟學給出的善觀念是最容易懂的,但也是最淺薄的,把“好不好”等同于“有沒有效率”是愚蠢的。
經濟主義的這種價值迷失,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價值評價的缺失——發展天然合理論,只關注“如何發展”而不關注“為了什么發展”。二是價值認識的偏頗——拒斥環境價值,只看到自然界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所必需的原料(資源)的價值,看不到作為“人類家園”的價值。三是價值傾向的異化——揮霍性消費,基本特征就是對使用價值的背離。四是價值追求的背離——背離自然,追求不斷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器官的功能,以便使勞動更輕松、生活更舒適;追求勞動生產率的無限提高,以便從自然界攝取、占有和消費更多的物質財富。這就是西方工業文明發展觀的基本特征。
西方工業文明發展觀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復制,中國也難獨善其身,經濟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已深深地根植于國人心中。“我們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我們卻迷失了方向”[4]。全球生態危機,其實質是價值迷失!這種價值迷失不校正,生態文明建設斷難成功。

2.價值重塑:“生存論”價值觀
我們知道,自然界作為人類生存的環境,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就具有兩種價值:一是作為“人類家園”的價值,亦即“存在性價值”;二是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所必需的原料(資源)的價值,亦即“消費性價值”[5]。但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人類生存的一個“悖論”:自然界之于人類的兩種價值即“存在性價值”與“消費性價值”是一對矛盾。例如,河邊的樹木,我們砍掉它用來做門窗時,卻失去了樹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等環境價值。
現代發展觀(即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發展觀)只看到了自然界的消費性價值而沒有看到其環境價值,生態倫理學價值觀尤其是生態中心主義價值觀則只看到了自然界的環境價值而沒有看到其消費性價值,兩者都將危及人類生存。不對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觀進行全方位的改造,人類就擺脫不了生態危機。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觀應該體現在怎么處理這一對矛盾上,即體現在怎么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重塑我們的價值觀,堅持“生存論”價值觀,即最終立足于人類的生存來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如果把人類的生存作為評價人類行為的終極尺度,那么,我們就既不能無限制地改造和掠奪自然界,也不能完全否定人類消費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必要性。要做到二者的統一,關鍵在于要找到它們的最佳結合點。這個結合點就是人類的發展局限在只要能維持人類生存就足夠而不是奢侈揮霍的范圍內,那么人類對自然界的消費和改造的實踐活動就會保持在自然界的自我修復能力的限度以內,就不會對自然環境造成致命的破壞,因而就不會危及人類的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生存價值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和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也是評價、約束、規范人類實踐行為的終極尺度。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國內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行為文明”、“生態產業文明”與“生態制度文明”四個方面[6]。其中,生態產業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如果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視作國家發展戰略、發展理念或發展模式的話,那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責任主體之一的企業,落實這一國家發展戰略的具體生產方式,應把與“三個發展”對應的“三種經濟”即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主導生產方式,而這“三種經濟”本質上卻是生態經濟。
1.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本質上是生態經濟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都是20世紀后半期相繼產生的新的經濟思想或經濟發展模式,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后深刻反省的產物,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對可持續發展的共同追求。
盡管這“三種經濟”內涵略有差別,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循環經濟重在資源節約和充分利用,綠色經濟突出環保技術,低碳經濟關注碳減排),但它們有相同的現實背景(資源環境危機)、相同的理論基礎(生態經濟理論和系統理論)、相同的技術手段(生態技術為基礎)、相同的追求目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本質上就是生態經濟,是經濟活動的生態化過程。所以,從根本上講,它們都是旨在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而提出的一脈相承的經濟發展模式。
2.堅持技術創新生態化取向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經濟將成為我國的主導經濟發展模式,而技術創新則是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生態經濟的技術保障和重要基礎。這就要求作為經濟活動和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必須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將以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的生態理念迅速滲透到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切實改變傳統技術創新中存在的單純經濟價值取向的技術創新觀、效益型的技術創新戰略、線性的技術創新模式、效益型的技術選擇原則等等的生態缺陷[7],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的生態化轉向,以技術創新引領和驅動生態經濟發展,真正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一要堅持技術創新觀的生態化。把生態學觀點引入科技創新領域,依據自然界有機循環原理,運用生態學思維于技術創新全過程,對技術創新的各個環節提出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目標,在保證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開發其生態效益。二要堅持技術創新戰略由效益型轉向生態型。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必須服從生態經濟的基本原則,按照清潔生產模式,從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設計出發,考慮到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各個階段對環境的影響。三要堅持技術選擇原則由效益型轉向生態型。既要考慮自然界動態平衡,又要考慮生產閉路運行,還要考慮資源最佳利用和污染最小。
個人是組織和國家的細胞,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全民工程,需要全體公民共同參與。個人作為消費者,其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對企業生產起到巨大的反作用,從而也影響整個社會風氣的養成。建設生態文明,消費者必須以綠色消費作為消費范式。
1.綠色消費是一種生態行為文明的消費模式
目前國際上將綠色消費一般歸納為: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生活,環保選購;重復使用,多次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生;保護自然,萬物共存[8]。中國消費者協會對綠色消費界定為: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理,不造成污染;引導消費者轉移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9]。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綠色消費從消費觀念、消費選擇、消費過程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制,是一種生態行為文明的消費方式,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基礎,順應了社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趨勢,保護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2.樹立“新節儉主義”消費理念
綠色消費是以新節儉主義為其價值理念的。崇尚節儉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古人特別重視崇儉在養德、修身中的作用。司馬光曾說過,“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墨子的消費觀以“節用”為核心,以實用為原則,以利民為目的,反對奢侈消費,強調適度消費[10]。傳統的節儉主義,我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尚儉節用,約束物質消費和生活欲望。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物質財富匱乏的年代,提倡儉約,約束物質消費和享受欲望,有利于緩解社會消費需求和物質短缺的矛盾,可保證社會安定和發展。
那么,到了社會生產力已經高度發達、物質產品空前豐富的今天,是否還有必要來崇尚節儉呢?我們應當從更高的立意來認識節儉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的。首先,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其次,我們所提倡的節儉,是指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杜絕浪費和不必要的消耗。而諸如大量的廣告、過度包裝、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等產生的浪費,消耗了大量資源,給地球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因此,在21世紀重提“節儉”,并非要大家退回到原來節衣縮食的社會,而是要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對節儉觀加以發展,注入新的時代內涵。這就是我們要提倡的“新節儉主義”:崇儉求簡,杜絕資源浪費和奢華貪欲。印度圣雄甘地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世界滿足人的需要綽綽有余,但卻不能滿足人的貪欲”。所以,我們要崇尚“節儉”、“簡約”,反對“浪費”、“奢華”。
3.戒除不良消費嗜好
便利和奢華已成為很多現代人生活和消費中流行的價值觀,而這種便利和奢華的生活消費方式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中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從綠色消費理念的養成到綠色消費行為的實施,還需一個過程。因此,每個消費者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踐行綠色消費,戒除一些不良消費嗜好。
一要戒除“便利消費”嗜好。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的每一個器官也必須在大自然中不斷地得到鍛煉,才能適應大自然的環境,才能健康和進化。不能簡單地追求便利、方便、舒適,否則,既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又損害自身健康。二要戒除“一次性消費”嗜好。一次性消費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三是要戒除“面子消費”嗜好。千萬不要為了滿足自身的虛榮心而盲目與人攀比,為了面子而消費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商品。。四要戒除“炫耀性消費”嗜好。這種消費只是為了滿足某種心理需要,但并不會給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卻給社會帶來資源浪費。五是要戒除“奢侈消費”嗜好。這種消費比“面子消費”和“炫耀性消費”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更嚴重。六是要戒除“揮霍性消費”嗜好。揮霍型消費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消費主體具備超常規的支付能力,這是其能夠任意花費的客觀物質前提;第二,此類消費者的消費動機不是為了滿足當時常規的物質需要和正常的精神需要,而是為了滿足一種畸型的特殊的心理需要[11]。因此,揮霍性消費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是十分巨大的。七是要戒除“怪癖消費”嗜好。有些消費行為是由于不良的消費習慣而變得匪夷所思,如冬天穿襯衫吹暖氣、夏天穿毛衣吹冷氣,開著私家車乘電梯進健身房搞鍛煉等等。這些“怪癖消費”行為,在不經意間無端地浪費了大量資源并污染了環境。
“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這“兩座山論”,正在被海內外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和接受。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很多場合,以此來闡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這些論述中,又以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的闡述最為全面、經典——“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三句話從不同角度闡明了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二者之間的統一關系。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兩座山論”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指導思想。
1.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辯證的邏輯
“兩座山論”的形成,符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對此,習近平早在2006年時就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
在中國經濟起飛的過程中,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在實踐中存在很多偏差。習總書記的論述告訴我們:第一、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是一個辯證的關系,我們既不能只要金山銀山而不要綠水青山,也不能只要綠水青山而不要金山銀山,二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我們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第二、這一論述彰顯了觀念更新,把“要綠水青山”放在了“要金山銀山”之前,更加凸顯了綠水青山的重要性。
2.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歷史的擔當
在現實發展中,很多情況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存在著矛盾,甚至存在沖突。如何處理這一矛盾?在矛盾不可調和時怎么辦?“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就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針和指導原則。第一、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基礎。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我們必須“堅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習總書記的論述與十八大精神一脈相承。第二、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更體現了一種歷史的擔當,我們寧可暫時發展慢一點,也不能斷了子孫后代的后路。
在習近平看來,一旦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發生沖突矛盾時,必須毫不猶豫地把保護生態放在首位,而絕不可再走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的老路。
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的路徑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在建設美麗鄉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經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種觀念創新型的升級版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最佳路徑。其一,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根本基礎和依靠。沒有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就失去了根基,變成了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因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一個前提,不能把山吃禿、把水吃黑。其二,充分利用綠水青山挖掘金山銀山。我們可以利用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和優勢資源做文章,例如有的地方搞休閑觀光農業、農家樂,搞綠色生態旅游景區,實施特色農產品品牌戰略等等,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把樹葉子變成鈔票子”,這就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好的詮釋。
十八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大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進行了重點部署。這是我們各級政府今后的重點工作和努力方向。
1.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
馬克思在考察世界文明發展史時曾說:“文明如果是自發地發展,而不是自覺地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12]精辟地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這就告訴我們,生態文明的發展必須自覺建設,而要做到自覺,必須要靠制度保障。其一,生態意識與生態自覺存在非同步性。由于各種利益關系和利益博弈的存在,生態意識無法自發轉化為生態自覺,二者之間存在非同步性。這就需要制度進行規范。其二,生態環境問題存在外部性。解決外部性的基本思路,就是讓外部性內部化,即通過制度安排經濟主體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收益或社會成本,轉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其三,社會行為是制度安排的結果。制度既是約束人類行為的規則,同時也是衡量人類文明水平的標尺。其四,制度建設代表了生態文明的“軟實力”。如果說生態環境質量代表了生態文明的“硬件”的話,那么生態文明制度則是生態文明的“軟實力”。生態建設不等于生態文明建設,文明本身就側重于指人類行為,制度正是對人類行為的調節器。其五,制度缺陷是我國當前生態危機的主要和深層原因。
顧鈺民認為,制度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之所以重要,從根本上說,是由現代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特征決定的:一是高度社會化,社會化的發展要求更加注重發展的整體性,社會化發展的效益只有在整體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得到充分體現二是高度市場化,市場化的發展要求更加注重發展過程中處理好個體性的問題,為了鼓勵個體行為產生正能量,就需要通過制度建設來實現[13]。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已經作了頂層設計,提出了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制度體系。我們各級政府的下一步工作是要在頂層設計下,進一步細化和創新。我認為,當務之急要把以下制度建設作為著力點。
2.建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
政府綠色采購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和突破口。有專家認為,政府綠色采購可以解決環境保護領域的“市場失靈”問題,同時對倡導綠色消費具有示范效應,還可以降低綠色產品的成本和價格[14]。
盡管我國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實施《政府采購法》,近年來財政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和環保總局先后建立了節能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優先或者強制采購的制度,但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我國的政府綠色采購還處于起步階段,所占比例相對較低,在實際操作中也面臨許多困難和障礙,也可以說,一個真正成體系的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并未建立起來,因此,豐富和完善其制度體系已成為政府采購改革的重要內容。
當務之急:一要在現有基礎上,通過不斷創新、豐富、完善和細化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為走向國家立法準備條件,把制度上升到國家意志。二要確定政府綠色采購的重點方向或優先領域,同時對企業的生產行為和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也能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三要制定“綠色采購標準”,這是政府實施綠色采購的核心內容。這一“綠色采購標準”必須做到統一、有效、便于操作,為此必須整合我國目前存在的各種不同的地區標準、行業標準和機構標準,這樣才能使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3.健全企業技術創新激勵制度
制度環境對技術創新具有深刻的影響,不同的制度環境形成不同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進而影響人們的技術創新活動。綠色技術創新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其具有投資大、見效期長、風險高的特點,在市場競爭中不占優勢。因此,綠色技術創新不能由純粹的市場機制去激勵,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和制度保障[15]。
一要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財政撥款要用得其所,保證資金確實應用到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上;要在政府采購中建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支持機制,進一步加強政府采購規范化管理工作;為鼓勵非政策性銀行和金融機構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給予貸款支持,對其貸款利息給予財政補貼;應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情設計出有效的稅收激勵政策,來鼓勵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二要加大信貸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應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政策性作用,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進行大力扶持。三是充分發揮經濟杠桿激勵作用。政府要通過排污收費、排污權交易、節能量交易、排污許可證制度等經濟手段推動企業綠色技術創新。
4.完善公眾參與制度
生態文明公眾參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態文明公眾參與主要體現在公眾自身環境友善行為和參與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等方面。狹義的生態文明公眾參與是一種制度化的民主制度,是指公眾對那些由國家、政府承擔的與生態文明相關的公共管理事務的參與,是政府和公眾通過協商、合作、互動來解決相關公共事務的一系列規則[16]。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既要強調廣義的公眾參與,更要強調狹義的作為制度化的公眾參與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既可改變政府唱“獨角戲”的狀況,更重要的是能充分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矯正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問題。
為此,一要建立健全宣傳教育機制和制度,幫助公眾轉變理念,培育公共精神,提高參與能力。二要建立綠色引導機制,如“碳足跡”制度、綠色產品“領跑者”機制、“環保積分”制度等等。三要建立公眾參與機制,為公眾參與提供制度平臺,如信息公開機制、公眾參與的反饋機制、公眾參與的責任追究機制、環境公益訴訟機制等等。四要建立和健全環保非政府組織,為公眾參與提供組織保障。
5.創新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和生態問責制度
從過去的實踐看,政府績效考核制度和生態問責制度是一根指揮棒,這根指揮棒發揮的作用如何直接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
第一,創新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制度。要徹底改變“唯GDP論”、“以GDP論英雄”,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針對過去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考核中存在的考核指標所占權重偏低、可操作性不強、區域關聯性不夠等問題,績效考核制度的設立,必須堅持突出生態、科學設計、量化考核、區別對待的原則,大幅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所占比重,科學設計出一套綠色GDP指標體系,實行量化考核。同時特別要強調的一個問題,就是針對各地不同實際,如對一些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國家級貧困縣,要區別對待,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轉變生態問責方式。政府生態問責制是一項針對政府環境保護過程中的失職行為或損害公眾利益的責任追究制度。我國的環境問責制傾向于事后問責,是一種“結果導向型的環境問責制”[17]。但環境問題一旦爆發,通常都具有難以逆轉性和恢復性的特點,因此,要轉變生態問責方式,從事后導向的生態問責轉為事前導向的生態問責。政府必須每年提交年度生態報告,制定環保計劃和制度措施,使政府呈主動問責狀態。同時,問責追究不只是直接責任人,而是多方面相關責任人和間接責任人,并且實行“黨政同責”。以此推動多方面責任人主動監督、主動問責。
參考文獻:
[1]盧風.生態文明與綠色消費[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
[2]周幸.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N].平頂山日報,2013,9,18(第3版).
[3]盧風.生態價值觀與制度中立——兼論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4][5]劉福森.價值迷失:現代工業文明發展觀的“走火入魔”[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1.
[6][15]秦書生.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企業綠色技術創新[J].理論導刊,2010,10.
[7]牛桂敏.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企業技術創新生態化[J].經濟界,2008,1.
[8]閆纓.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中綠色消費的必要性探討[J].學術探索,2012,5.
[9]王潤如.以全新的理念驅動綠色消費[J].消費經濟,2001,5.
[10]楊衛軍.墨子的消費觀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學習與實踐,2012,2.
[11]衛興華.論我國貧富分化下的揮霍性消費問題[J].消費經濟,2014,4.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56頁
[13]顧鈺民.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
[14]韓玉玲.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政府綠色采購研究[J].東岳論叢,2015,3.
[16]鄧翠華.關于生態文明公眾參與制度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0.
[17]葉彩虹,吳學兵.生態文明制度視閾中的政府生態問責制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
作者簡介:
袁國華(1963.9-)男,湖南祁陽人,中共株洲市委黨校副教授,主要從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