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浩楊曉彤(沈陽建筑大學高等教育及教師發展研究中心 遼寧沈陽 068;沈陽建筑大學商學院 遼寧沈陽 068)
?
建筑類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呂文浩1楊曉彤2(1沈陽建筑大學高等教育及教師發展研究中心 遼寧沈陽 110168;2沈陽建筑大學商學院 遼寧沈陽 110168)
摘 要:建筑類高校堅持特色辦學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經之路。要緊密結合行業和地方發展需要,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傳統學科為優勢,加強專業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培養的人才怎樣的”這一主題,科學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建筑類高校;人才培養;建設行業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67
每一種類型的高校都可以成為知名的有影響的高校,問題在于能不能辦出特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0-2020)》指出:“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為高校走特色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沈陽建筑大學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遼寧省政府合作共建高校,是我國土建類本科專業齊全、辦學規模較大、辦學層次完整、辦學特色鮮明的高校之一。學校緊密圍繞建設行業發展形勢,以本科教學為中心,以傳統的建筑土木學科為優勢,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改革,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培養的人才怎樣的”這一主題,構建出一套具有建筑類高校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培養的定位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前提。學校辦教育,首先要弄清楚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來培養這兩個基本問題。沈陽建筑大學在深刻分析學校辦學歷史和辦學優勢的基礎上,研判建設行業和遼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明確了培養建設行業一線工程師的人才培養定位。
隨著建設行業的迅速崛起,對建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以遼寧為例,現有建筑業從業人員160萬,但從業人員知識面、文化程度與行業結構調整的發展趨勢有很大差距,特別是與現代建筑產業化發展所需的人才匱乏已是不爭的事實。企業對建設人才的求賢若渴,為建筑類院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而且,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建筑類學校要圍繞辦學目標,以建設行業人才需求為導向,拓寬專業辦學思路,面向行業基層和行業發展新形勢,強調“”學用結合、學做結合、學創結合”,努力培養更多更好的“好用、穩定、有為”的立足基層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本科專業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平臺和載體,也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和關鍵。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校的辦學質量。建筑類高校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依托建設行業,建設大土木、大建筑學科專業群”的專業建設戰略思路,構建有特色的專業體系。只有在發揮傳統優勢學科帶動、輻射作用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特色專業,改造傳統專業,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特別是建設行業發展的需要。
以沈陽建筑大學為例,學校在優勢專業方面:學校以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學科為依托,以地域和地區性建筑理論及設計研究為特色,建設建筑學、城鄉規劃專業;以結構工程學科為依托,以對結構震動與控制的教學科研為特色,建設土木工程專業;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科為依托,以建筑機械為特色,建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機械工程專業;以市政工程學科為依托,以關系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水環境的治理、保護為特色,建設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專業;以材料學學科為依托,以新型、環保建筑材料開發與利用為特色,建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以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為依托,以智能建筑為特色,建設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從而構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土木機械學科主干專業群。
在通用專業方面:基于建設領域法律關系不斷多樣化發展、而建設法律專門人才缺少的實際,學校開辦了法學專業,其確定的專業方向為建設法規方向,培養有扎實的法律基礎,同時具有較豐富建設法規知識和相關建筑專業知識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學校建筑土木學科專業的優勢,將建筑土木類相關課程融于其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學校開設了英語專業,專業培養方向為:著力培養能夠滿足建設行業英語需求的人才,以工程建筑英語為主要內容,使學生既了解一般建筑知識,又熟練掌握英語語言,以適應建設行業國際合作的需要。依據目前我國城鄉一體化、城市管理科學化對建設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學校加強了管理學科專業的建設發展,開設了建筑管理工程專業、房地產專業、城市管理專業等。

從工程過程和工程實踐角度看,工程師有不同層次和類型。不同類型的工程又有著不同的成長路徑。我校提出培養建設行業工程人才為目標,主要是屬于工程管理型的工程師和技術實施型的工程師。學校通過對建設工程過程分析、現場調查研究和對行業企業問卷調查等方式,明確建設行業工程人才所必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已初步形成了突出工程能力培養的“五結合”(即人才培養方案與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要求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校內與校外<境外>相結合、工程能力與創新意識相結合、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總體上與執業資格制度相適應的土建類(建設行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建立與執業資格制度相適應的建筑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截至2007年,國務院共有15個部門建立了26項執業資格制度,已經取得注冊資格的人數達336萬。其中,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占了8項,取得執業資格人員近70萬,注冊人數約36萬,在執業資格種類上占1/3,在人數上占1/5,且注冊人數每年還按平均9%的速度遞增。一般來說,作為一名申請注冊師資格的專業人員,對其專業水平的要求以是否獲得評估通過的專業點所取得的學位為準,因此專業教育評估是執業注冊制度的前提條件。我校為增加學生畢業后的社會競爭力,積極參加住建部開展的高等學校土建類專業教育評估,評估涵蓋的6個專業全部通過。同時,學校將職業資格考試內容與傳統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本科教育期間就能接受專業技術工作人員應具備的知識學習。為與建設行業執業注冊制度的實施、建設類專業教育評估的開展相適應,我校積極進行相關改革研究與實踐,先后承擔了多項省、部級項目,促進了相關專業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2.實施“三明治”教學實踐模式。“三明治”教學實踐是一種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學校在工程管理專業開展“三明治”教學模式試點,即把四年分成“3(校內)+0.5(校外)+0.5(校內)”,學生在校學習6個學期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后,到專業對口的企事業單位實踐1學期,再回到學校繼續學習。通過“三明治”教學改革,使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了感性認識,專業知識更加扎實,使學生提前接觸并了解社會,縮短了畢業后參加實際工作的磨合時間。
3.探索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以承擔世行貸款課題──“一般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為契機,堅持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與特點,設計了基礎型、專業型、發展型等3個培養模塊,采取具有針對性的、不同的、層級遞進式方式、方法,努力拓展培養途徑,理論聯系實際,產學研結合、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要創立高校和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培養大批創新型優秀拔尖人才”,多年來,學校在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工作中,始終堅定地堅持面向建設行業市場需求的導向,把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培養創新型工程人才的要求結合起來,通過與建設行業骨干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充分整合學校、企業等國內外優質資源,利用校企合作、國際交流的平臺,構筑高端人才培養平臺,使人才培養適應建設行業發展需要。2010年12月,我校與中國建筑總公司八大工程局分別簽署了合作共建框架協議,共同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針對我國海外工程項目管理人才緊缺的實際,經過與中建總公司協商,學校從2011年起開辦了土木工程專業(海外工程方向)實驗班。首批學生從2008級學生中擇優選拔,實行小班型授課,個性化培養,注重團隊協作,并加強國際工程相關知識的培養。學校與中建總公司聯合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開設了《鋼結構設計原理》、《建筑鋼結構設計》、《基礎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土木工程施工》、《施工組織管理》等專業課以及《國際工程合同》、《國際工程項目管理》、《國際工程施工索賠》、《國際工程風險與保險》、《國際工程招標與投標》、《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條件》等工程管理相關課程。為保證學生能夠適應未來海外工作需要,學校還開設了《國際工程管理實用英語口語》、《國際工程管理英語閱讀》、《國際工程談判英語》和《聽力與會話》等英語強化課程,雙方均選派了骨干力量共同為實驗班學生授課。
根據雙方協議,學生在完成理論課學習之后,由中建總公司負責安排學生到本公司海內外有關項目進行實習,并完成專業實踐和畢業設計。學生畢業后,由中建總公司負責推薦學生到國內或國外項目參加工作。目前,首批選拔招收的同學即將畢業進入中建總公司及各工程局海外事業部工作。
開辦土木工程專業(海外工程方向)實驗班,是我校以市場為導向,依托行業優勢實行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有益探索,也是我校同央企聯合培養人才、共同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一次成功實踐。目前,學校已經同中建總公司、中國東北建筑設計院、中鐵九局、沈陽機床集團和北方重工集團等國內眾多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是開展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依托,在企業聯合建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是卓越計劃的重大改革舉措,學校高度重視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分別同中國建筑東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鐵九局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了“建筑學科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軌道交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建筑產業化示范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目前,這三個中心已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為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將校企雙方構成利益共同體,學校與中建總公司簽署了“千名畢業生進中建計劃”,計劃啟動以來,我校每年均超過千名學生到中建總公司各分局工作,為中建公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多年來,沈陽建筑大學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將培養建設行業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精心研究,進行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科學構建了適合學校發展的,極具辦學特色的建筑類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找到了一條“大建筑、大土木”理念下的人才培養之路,有效的夯實了人才培養基礎,全面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潘懋云,董立平.關于高等學校分類、定位、特色發展的探討[J].教育研究,2009(02)
[2]朱高峰.新世紀中國工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1)
[3]吳啟迪.發展高等工程教育,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在第七次全國高等工程教育學術研討會上的書面發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5)
[4]周家倫.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