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兵
?
中醫六經辨證治療突發性耳聾49例
任建兵
甘肅省張掖市人民醫院(張掖 734000)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六經辨證治療突發性耳聾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13年8月—2014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96例突發性耳聾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營養神經、改善內耳循環等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的同時,依據中醫六經辨證給予口服中藥治療。觀察兩組治療2個療程后的臨床療效,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治療組49例,總有效率97.9%;對照組47例,總有效率82.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結論中醫六經辨證治療突發性耳聾療效顯著。
關鍵詞:耳聾;六經辨證;療效觀察
突發性耳聾是五官科常見的病癥,是指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應神經性聽力損失。主要表現為單側聽力下降,可伴有耳鳴、耳堵塞感、眩暈、惡心嘔吐等。由于人們生活及工作壓力的增加,以及各種噪音污染,耳鳴耳聾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質量。現代醫學主要通過營養神經、改善內耳循環、高壓氧等方法治療,而傳統中醫治療主要以臟腑及八綱辨證為主,運用六經辨證的研究較少。自張仲景創建六經辨證體系以來,眾多醫家以此為依據,取得了不俗的臨床療效,故有必要就耳聾的六經辨證規律做一探討,為臨床確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筆者在臨床中發現,雖然突發性耳聾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病人發病前有外感病史,因此依據六經辨證,分析該病的傳變規律,將其過程分為三期進行辨證治療:一期:太陽證期,二期:少陽證期,三期:少陰證期。通過觀察發現該方法在阻斷病程的演變、預防復發、降低后遺癥等方面,療效明確。筆者依據中醫六經辨證治療突發性耳聾96例,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為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1月住院患者,共96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9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9例,男29例,女20例;平均年齡(42±18)歲;平均病程(10±6)天。對照組47例,男28例,女19例;平均年齡(40±15)歲;平均病程(9±7)天。兩組病例年齡、病程等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均經耳鏡檢查、音叉檢查、純音測聽及聲導抗測試,并依據《眼、耳鼻喉科疾病診斷標準》[1]確診為突發性耳聾,而排除耵聹、異物和膿耳原因所致。
1.3中醫辨證分型標準①太陽證:證見耳鳴或耳聾,伴頭痛、眩暈,兼見寒熱身痛等表證,苔薄白,脈浮。②少陽證:耳鳴、耳聾,伴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脈弦。③少陰證:耳鳴耳聾,伴腰膝酸軟,口燥咽干,手足心熱,心煩不得眠,舌紅少津,脈細。
1.4治療方法
1.4.1對照組(1)神經營養類藥物:維生素B1 0.1 g肌肉注射,每日1次,維生素B12 500ug肌肉注射,每日1次,腦苷肌肽6ml加入250ml葡萄糖靜滴,每日1次。7天為1療程,共2個療程。(2)改善內耳微循環: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105mg加入250ml葡萄糖,靜滴7天為1療程,共2個療程。
1.4.2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三期中醫辨證分型治療。一期: 太陽證。治宜祛風解表。方藥:銀翹散加味。方藥組成:金銀花15 g,連翹15 g,薄荷6 g,荊芥10 g, 防風10 g,桔梗10 g,杭白菊10 g, 川芎10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劑。二期:少陽證。治宜和解少陽。方藥:小柴胡湯加味。方藥組成:柴胡10 g, 黃芩10 g,清半夏10 g,連翹15 g,郁金10 g,生姜10 g,大棗5枚水煎服,日1劑。
三期:少陰證。治宜滋補腎陰。方藥:六味地黃丸加味。方藥組成:熟地黃20 g, 山藥15 g, 山萸肉15 g, 云茯苓12 g,澤瀉10 g,牡丹皮10 g, 磁石30 g, 牡蠣30 g,石菖蒲10 g,水煎服,日1劑。
1.5療效標準參照《眼、耳鼻喉科疾病診斷標準》[1]中耳鳴耳聾的療效標準,痊愈:純音測聽檢查0.25~4kHz各頻率聽力恢復正常,耳鳴癥狀消失;顯效:上述頻率平均聽力提高30dB以上,耳鳴癥狀基本消失,但在安靜處仍有輕微耳鳴;有效:上述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30dB,耳鳴癥狀減輕;無效:上述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dB以下,耳鳴癥狀無改善。
1.6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9%。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耳鳴耳聾是耳蝸、聽神經和聽覺中樞通路的病變所引起,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和治療方法。現代醫學主要通過營養神經、改善內耳循環、高壓氧等方法治療,但療效并不顯著,大多數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因此,探索一種能夠阻斷病程演變、預防復發、降低后遺癥的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中醫學認為[3],本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耳竅閉塞,耳部經絡痹阻,氣血失和,致耳竅失養,發為耳鳴耳聾。外感風熱邪氣郁遏不泄,循經上擾,壅閉清道,引起耳聾。或熱病余熱未消,清竅不通,或反復感冒,邪蒙耳竅,均能引起耳鳴、耳聾。正如《濟生方·耳論治》所云:“疲勞過度,精氣先虛,于是風寒暑濕,得以從外入。”我們在臨床中發現,該疾病的傳變具有一定規律特征。在六經病癥中多為越經傳,即沿太陽證—少陽證—少陰證傳變。太陽病主要是外感病初期,其病機主要是正能抗邪,邪遏肌表,其病機主要在營熱衛;病人主要表現為耳鳴、耳聾、發熱、惡寒、脈浮;治法主要以解表為主。太陽病未愈,越經傳為少陽病。少陽病是外感病的亞熱期,主要病機是邪正交爭,正氣略虛,病位在肝膽;主要表現為耳鳴、耳聾、頭痛面赤、口苦、咽干、目弦等癥狀;治法主要以和解為主。少陽病未愈,越經傳為少陰病。少陰病則表現為腎陰虧虛,虛火上浮。故顴赤口干,手足心熱,虛煩失眠,腰膝酸軟。治法則需滋補腎陰。我們依據該疾病的傳變規律,將疾病的發展分為三期,在不同時期,依據辨證分型給予口服中藥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中醫六經辨證治療突發性耳聾療效顯著,它可以有效阻斷病程演變,預防復發,降低后遺癥,臨床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舒懷.眼、耳鼻喉科疾病診斷標準[S].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20-122.
[2]余小萍,李守朝.社區臨床常見病證及處理 [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692-695.
[3]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15-116.
[4]李展宗,李云英.突發性耳聾中醫病因病機現代研究概況[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7):71-73.
[5]李東波,孫麗萍,韓錦華.不同類型的突發性耳聾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3):49-50.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10.038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10-1429-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張國英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