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新霞
?
中醫護理在胃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觀察
寇新霞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院外科(濮陽 457003)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護理在胃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手術患者168例,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84例行胃癌術后外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第1d、7d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2(PGE2)等急性炎癥指標變化和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結果兩組患者術后第1d急性炎癥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7d比較,觀察組急性炎癥指標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胃癌術的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減輕患者急性炎癥反應,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增進護患關系。
關鍵詞:中醫;胃癌;急性炎癥反應;效果觀察
胃癌在我國發病率位居各類腫瘤之首,病死率高,是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和身體健康的疾病之一[1]。目前對于胃癌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仍然是癌腫手術切除,由于癌腫切除前對多處胃腸功能造成的抑制,致使患者身體機能低下,而手術又是一強烈的應激源,由此誘導的急性炎癥反應會進一步導致患者胃腸功能紊亂,免疫和營養狀況降低,給患者術后恢復造成不良影響,為了減輕手術應激對患者的急性炎癥反應,促進患者術后身體功能盡快恢復,筆者對胃癌術后患者辨證中醫施護,取得了一定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手術患者168例,其中,男性123例,女性45例,年齡47~82歲,平均(67.81±7.65)歲,病程2~24月,平均(9.76±3.81)月,術后病理分型:低分化腺癌78例,印戒細胞癌53例,黏液腺癌21例,管狀腺癌16例,術前營養風險篩查合并營養不良97例。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和儀器復檢確認,均符合原發性胃癌和中醫“胃脘痛”“積聚”等診斷標準,無手術禁忌癥和圍術期感染,無心、肝、腎等其他重要臟器合并性疾病和精神障礙、無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體質,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84例和對照組84例,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權,簽訂知情通知書,并報請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行胃癌術后外科常規護理。
1.2.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辨證中醫護理干預:①辨證施護。根據患者在圍手術期癥候,術后因化療和放射治療,機體正氣虛弱,胃腸功能沒有恢復,此時癥候多表現為虛癥,護理人員應以溫中補氣指導患者科學飲食,多食開胃健脾食物,補充營養,增加身體機能;②未病先防,既病防變。a.艾灸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腧穴,于高出皮膚3cm處施灸,每次20~30min,1次/d,連續施灸6d;b.密切觀察患者生命動態變化,預防急性炎癥反應,對于術的出現的靜脈炎等并發癥狀,給予如意黃金散加麻油及時外敷治療,增加炎癥局限,促進組織修復;③情志護理。以情志相勝法治療患者不良心理癥狀,恢復患者正常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d、7d時急性炎癥指標變化和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急性炎癥指標評定標準:采用術后1d和7d清晨空腹靜脈血檢測CRP、IL-6、PGE2濃度,濃度越低說明炎癥反應越小。

2.1兩組患者急性炎癥反應指標比較術后第1d,兩組患者急性炎癥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7d,觀察組急性炎癥指標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性炎癥指標比較
2.2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胃癌患者由于癌腫的影響,手術前已有不同程度的進食障礙和營養不良,機體免疫力相對低下,而胃癌切除手術又是一個強烈的應激源,致使患者機體啟動急性炎癥反應來反映應激,但強烈的急性炎癥反應對機體也有嚴重的損傷作用,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中醫護理秉承“扶正祛邪、標本緩急、同病異護、異病同護、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國醫理論,根據患者實際癥候,辨證施治,并以艾灸和中醫藥外敷來預防和治療術后并發癥狀,艾灸是中醫康復護理中的傳統作法,以艾置于腧穴、三陰交和足三里等穴位,通過熱刺激和藥物滲透來防治疾病,起到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健運脾陽、補中益氣調理肝、脾、腎和防病保健的作用[2],通過中醫情志相勝法對患者進行情志轉移和疏導,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3]。
結合本研究,中醫護理干預的觀察組,護理后各項急性炎癥反應指標和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系統的中醫護理對增加胃癌患者術后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輕患者急性炎癥反應,增強胃腸功能恢復效果,對胃癌術后患者的護理治療,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沈紅燕,朱瑩瑩.中醫護理措施對胃癌術后患者急性炎性反應的影響[J].新中醫,2014,46(9):192-194.
[2]張建斌,王玲玲,胡玲,等.艾灸溫通作用的理論探討[J].中國針灸,2011,31(1):51-54.
[3]閆少校,郎俊蓮.“情志相勝”心理治療的特點及改進探討[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2,34(5):429-431.
[4]張敏.探討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對惡性腫瘤患者抑郁癥的康復效果[J].光明中醫,2015,30(5):1085-1086.
[5]劉晶晶.中醫情志及飲食護理對胃癌術后的效果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35(6):95.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10.065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10-1481-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劉言言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