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梅英
?
隔姜灸配合中藥浴足防治化療惡心嘔吐的護理體會
時梅英
河南省許昌市中醫院內科(許昌 461000)
摘要:目的觀察隔姜灸配合中藥浴足防治化療惡心嘔吐的護理效果。方法將80例化療惡心嘔吐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在相同基礎治療及護理情況下,治療組使用隔姜灸配合中藥足浴治療,對照組使用隔姜灸治療。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惡心嘔吐均有不同程度緩解,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隔姜灸配合中藥浴足防治化療惡心嘔吐療效滿意。
關鍵詞:化療惡心嘔吐;隔姜灸;中藥浴足; 護理體會
癌癥是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殺手。目前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披露,全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例估計約為312萬例,化療仍是癌癥治療主要手段之一。惡心嘔吐是化療藥物引起的最常見的早期毒性反應,嚴重的嘔吐可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調、衰弱和體重減輕,并因進食受到影響而造成負氮平衡,從而削弱患者對化療藥物的耐受性,可能使患者拒絕有效的化療[1]。因此有效防治化療惡心嘔吐,對提高患者化療耐受性具有重要意義。本科采用隔姜灸配合中藥浴足防治化療惡心嘔吐療效顯著,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病區由化療所致惡心嘔吐患者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齡范圍35~60歲。其中胃癌30例, 乳腺癌19例,肺癌18例, 結直腸癌10例,卵巢癌3例。按完全隨機原則,將80例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隔姜灸配合中藥浴足,對照組單純隔姜灸治療,兩組各40例。
1.2治療方法
1.2.1隔姜灸病人取平臥位、坐位或俯臥位。向病人講解治療目的,以取得病人配合,松解衣著,認真評估施灸部位的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狀況等。注意保暖,保護隱私。取穴:內關、足三里、中脘。隨證配穴:脾胃虛寒配脾俞、胃俞。施灸腧穴部位涂少量凡士林,取一分厚、當中刺數孔的新鮮老姜片置于應灸部位,放艾炷于姜上灸之。當患者感覺灼痛時,換炷再灸,一般3壯,以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皰為度。1次/日,于化療前一天開始,直至化療結束2~3天。
1.2.2中藥浴足操作者取中藥浴足粉1袋(黨參15 g,白術15 g,茯苓15 g,木香6 g,陳皮15 g,半夏10 g,砂仁6 g,炙甘草6 g,生姜15 g,大棗10 g,若嘔吐頻作可加旋覆花等;若嘔吐清水可加吳茱萸等)倒入39℃~42℃的自動足浴器內,病人取坐位,暴露雙足至小腿中部,放入自動浴足器中,水位要淹至三陰交穴位以上,將足浴器電源打開,開啟加熱及按摩功能,可自行用雙腳掌和腳背互相搓擦,用力輕重適度,30~40分/次,病人感覺微出汗,1次/日,于化療前一天開始,直至化療結束2~3天。
1.3護理方法
1.3.1隔姜灸配合中藥浴足每天1次,隔姜灸每次3~5壯,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皰為度,中藥浴足每次30~40分鐘,病人感覺微微汗出。
1.3.2選穴宜少而精于化療前一天開始,直至化療結束2~3天。
1.3.3施灸的程序先上后下、先陽經后陰經的原則。施灸過程中不斷詢問患者有無灼痛感,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灸后協助患者穿衣。
1.3.4中藥浴足浴足前做好相關知識教育,取得病人配合;評估患者足部皮膚情況。水溫39℃~42℃。浴足宜在晚上臨睡前,避免在餐前或餐后30分鐘。在浴足過程中經常詢問水溫是否適應、有無特殊不適。足浴后指導患者按摩雙足至足部皮膚水分干,皮膚干燥者可涂護膚霜。注意保暖。浴足器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3.5密切觀察病人惡心嘔吐的程度有無緩解或減輕,飲食情況有無改善,睡眠、精神狀況有無好轉,脈象有無改善。
1.3.6隔姜灸配合中藥浴足期間,配合正確的膳食療法選擇營養豐富的、多種維生素及低脂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雞蛋、牛奶、甲魚、豆制品、水果等,嘔吐明顯可頻飲具有和胃止嘔功效的蘆根湯[2]、食用具有開脾胃助消化作用的黃豆山楂粥等。
1.3.7情志護理惡心嘔吐與患者的精神狀態、心理因素、身體因素等有著密切關系[3]故要重視患者的情緒予以理解、同情、鼓勵、安慰等,使患者能以積極的心態輕松配合治療[4],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保持心情愉快,還可通過音樂、催眠、遐想等行為療法進行全身性放松,有利于氣血通暢、脾胃之氣的升降正常。
1.4療效標準按照NCCN化療不良反應的分級標準將惡心、嘔吐分為0~Ⅳ級。0級:無惡心、嘔吐;Ⅰ級:惡心;Ⅱ級:暫時性嘔吐;Ⅲ級:嘔吐需治療;Ⅳ級:難控制的嘔吐。根據以上分級標準,0級和Ⅰ級為顯效,Ⅱ級為有效,Ⅲ級和Ⅳ級為無效,以顯效+有效為總有效。
經治療后,治療組顯效28例,有效1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顯效24例,有效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0%,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中醫認為,本病是邪毒內侵,干擾胃腸,脾失健運而不升,氣血俱虛,胃內濁氣不降而上逆所致[5]。正邪交爭,氣血逆亂,脾胃升降失調故見惡心嘔吐,治療及護理當顧護脾胃,恢復其升降功能,《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寬胸理氣降逆止嘔。足三里為足陽明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又為人體強壯要穴。中脘乃胃之募穴,理氣和胃止嘔[5]。隔姜灸內關、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通過灸火的溫和熱力可直接溫通經絡、行氣活血達到和胃降逆,理氣止嘔之功效。
浴足最早記于古醫書《五十二病方》中,唐·孫思邈提出“足下暖”的觀點。《靈樞·逆順肥瘦》所載:“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即足部是足三陰經之始,又是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于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于足部,沖脈也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系,且人體五臟六腑在腳部都有相應的投影。因此通過中藥足療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節和恢復臟腑功能,使疾病康復[6]。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嘔吐候》指出:“嘔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氣不治所為也,胃受邪,氣逆則嘔。”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而化療藥物多為寒涼之品,作為外邪,易損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職,而發生惡心嘔吐,治療以健脾和胃、通調氣機為主,達到降逆止嘔的治療目的。本足藥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嘔;陳皮、木香、砂仁理氣降逆[7];生姜以溫中降逆止呃,為“嘔家圣藥”;大棗益氣和中。配合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原則的足浴療法,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和胃、通調氣機、降逆止嘔之功效。
隔姜灸配合中藥浴足防治化療惡心嘔吐,是以中醫經絡學為基礎,借助灸火的熱力與中藥浴足的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藥效,使藥物由表及里,循經內達臟腑,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此治法除了具有益氣健脾、和胃降逆的作用,還能調節臟腑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隔姜灸配合中藥浴足治療,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單純使用隔姜灸治療。此療法簡單易于耐受,具有起效快、藥效較長、禁忌癥少的優勢,可在今后臨床工作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可冀,魏予孝.癌癥化療不良反應的中西醫防護[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107.
[2]汪昂.醫方解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155.
[3]陳國萍,李淑琴.腫瘤患者化療所致惡心嘔吐的護理干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4):11.
[4]張愛萍,周敏.護理干預對腫瘤化療患者嘔吐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5):60.
[5]梁繁榮,沈雪勇.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96,231.
[6]葉柏,徐景藩.運用足療方治療脾胃病的經驗[J].浙江中醫雜志,2010,45(1):10.
[7]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210.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10.067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10-1484-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吳慧君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