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鳳
【關鍵詞】 特殊教育;“唱游與律動”;校本課程;開發;必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44—01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與推進,“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踐行,智障兒童是均衡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對象。怎樣對他們實施素質教育,如何重拾這些因長期受挫而自卑的學生的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能力,這些都是值得特殊教育者思考的話題。多元智能理論以及智障指揮家舟舟等例證說明智障兒童完全有可能存在其他優勢智能。培智語文、數學、生活適應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的學校也有很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此對我校唱游與律動校本教材的開發提出一些看法。
一、我校唱游與律動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1. 當代腦科學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人腦具有巨大的潛能,一般利用率不到10%,其余沉睡的潛能可以得到科學開發。現階段學校課程往往注重左腦開發,而對于智障兒童而言,開發其優勢半腦(多為右腦)的學習經驗和體驗,發揮其優勢智能,對增強其學習自信、遷移學習經驗和能力,促進和提高其他智能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2. 特殊教育的感覺統合訓練理論。以主題游戲的形式進行一系列的行為和腦力活動的強化訓練,提高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組織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發展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能力、情緒和行為、社會交流等。教育的有效性在于肯定個人的優勢智能,以建立足夠的自信,弱勢智能自然會跟著抬頭。
3. 以“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個體差異”為核心,體現學科課程建設的主體性教學。在我校目前的唱游與律動課程開發中,我們將計劃分為三個階段,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在各學習階段有著不同的目標,根據學生在各階段的成長發育情況,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教學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螺旋形式”發展原則進行安排。為了有效達到學習目標,采取單元策略來處理所學內容,將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內容適當地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教學主題實施教學。
二、我校唱游與律動校本課程開發的對策分析
1. 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作為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師,我們必須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學習,針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堅持邊教學邊實踐邊研究邊反思,對研究的設想和方案不斷進行修正完善。對學生的智商情況、優勢潛能和其他學習情況等進行調查,為教材開發提供依據,并根據調查結果及時調整研究的策略與方法。同時結合我校特點,探討培養智障學生的聽覺、節奏感和音樂感受能力,發展智障學生的認知、情感、交往及觀察力、模仿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智障學生的動作協調能力,促進智障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等課程實施的問題。
2. 遵循順序化、主題化、單元化和“小步子,多循環”原則,將唱游與律動穿插編排于以單元為框架的教學之中,同時,律動內容也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力求唱游與律動相結合,動靜交替,力求每個知識點都有相應的鞏固練習。教材采取單元策略的形式處理學科內容,每個年級的教材以單元編排為主要策略,將智障學生的學習內容分為8個單元,每個單元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個方面的學習內容,同時還要編寫教材說明、課程目標(總目標、分目標)、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課程實施建議、課程評價五個部分,以一個主題活動為統帥,使它們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3. 分層練習,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尊重個體差異。智障學生在發展規律上有共性,但個體之間在發展程度和潛在可能性上有差別。因此,在本套教材的開發上,要增加專項注意力的練習,“練一練”的版塊設計既有整體性,又有差異性。從四年級開始,練習題里設置各個不同層次的要求,以適應不同能力層次學生的需求。“單元評價”版塊從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三個方面對智障學生的掌握程度予以評估,分別由學生、家長和教師在所設計的表格中用相應的獎勵圖案標識出掌握程度。
4. 強化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的融合意識,成為我校唱游與律動校本教材的亮點。我們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以原人教版培智音樂教科書為基礎,科學吸取整合原教科書適合的內容,合理借鑒和吸納幼兒園等有關適合智障學生身心發展的唱游與律動內容,創作編寫符合智障學生學習特點的學習內容。開發培智學校《唱游與律動》課中奧爾夫音樂教育對智障學生節奏感訓練的校本教材,找到切實促進智障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方式與途徑,探索培智學校《唱游與律動》課中奧爾夫音樂教育對智障學生節奏感訓練的實施方式,構建形式多樣的訓練、教學方式,探討智障學生《唱游與律動》課中奧爾夫音樂教育對智障學生節奏感訓練的教學原則及智障兒童潛能開發的途徑,以校本課程平臺保障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深入實踐。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