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秋燁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淺析“以人為本”
闞秋燁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以人為本”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的理論成果,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正確認識“以人為本”對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費爾巴哈;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舊的唯物主義進行了批判,并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他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改變世界的過程即是實踐的過程,馬克思不同于以往的哲學家,將實踐作為社會生活的本質,他堅持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去考察人類活動,馬克思主義將實踐理解為人們所從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身的感性物質活動,是人與對象、主體和客體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而實現統一,并使人類獲得生存、發展和解放的社會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進步的、科學的實踐觀,主要表現在: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不是如傳統的唯物主義那樣只從客觀存在方面去認識世界,沒有將實踐作為到社會活動的基礎,導致了社會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的產生,以及認識論上的不可知論,也不是如唯心主義那樣只從主觀方面去看待世界,否定客觀存在的決定性作用,它不僅從客體方面去強調,而且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它強調以實踐的觀點來認識和改造世界。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將實踐納入了認識的范疇,將人的認識歸結為實踐的活動,它既承認了自然物質事物的存在性,也認識到了主體對于客觀事物的能動作用,它實現了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雙相統一,使他們共同統一于實踐性。
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關注人類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即改變現存人類世界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馬克思把握人、自然界及人類社會關系的理論基礎,是理解、詮釋和評價一切相關哲學問題的根本出發點。
(一)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實踐的主體看。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認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他批判了費爾巴哈忽視人在實踐中的主體作用,強調人在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性、創造性和能動性,并將“人”的本質問題作為實踐觀形成的重點內容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對主體的定義是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對客體的定義是進入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領域并與主體相聯系的客觀存在。人是實踐的主體,在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的,擔負著提出實踐目的、操作實踐的工具、改造實踐課題,駕馭和控制實踐活動的任務。在一個復雜的實踐過程中,只有在人的思想指導和實際行動中才能實現。因此,人是實踐活動的發起者,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人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而實踐是人的活動的產物和結果,脫離“人”談“實踐”根本無從談起。“以人為本”就是將人作為活動的主體,要求在現實社會中重視人的作用,要求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建設、推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的主動性作用。
(二)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實踐目的看。馬克思認為,哲學家們應該用不同的方式去改變世界,而不是僅僅解釋世界,改變就是實踐,改變世界的是為人類創造更加適合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馬克思的實踐觀認為一切實踐活動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們黨提出“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就是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首要任務。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所體現的基本觀點,主體中人是一起理論的基礎和核心,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始終堅持的以人為主體的實踐為出發點喝歸宿點。
(一)“以人為本”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強調的“現實的個人”。“以人為本”理論的著眼點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個人,更是具體的、現實的人,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一切社會建設都立足于人民群眾的利益,將現實社會中處于生產生活的人民作為利益出發點,體現了馬克思提出的“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是社會化的人類。”馬克思也將其實踐的唯物主義立腳于現實生活中的人,而并非是抽象的,一般意義上的“類”。
(二)“以人為本”體現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主體性原則。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指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中起決定性的力量。人民群眾在創造社會歷史并享用社會創造出來的財富時,其自身也在想著自由和全面的方向發展著,也在實現著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同理想。
1.黨的十八大讓我們明確了面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這樣,堅持一種為全民所普遍認可和接受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把社會各種力量凝聚起來的問題便凸顯出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在多元價值上建立起更高的價值統攝,形成廣泛的遵從的動機,構建普遍的倫理秩序。
2.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農業時代看重的是土地,土地是最大的生產要素和財富。工業時代看重的是資金和設備,資金和設備是最大的生產要素和財富。目前我國正處于只是經濟時代,看重的則是知識、技能和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
3.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要求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國社會呈現出了一系列的問題: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社會有失公平、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到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社會的持續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3版第1卷第133-140頁,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9
[2]楊金海.以人為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3)
[3]陳利燕.論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的新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12年第31期
B023
A
1671-864X(2016)08-0134-01
闞秋燁(1991.05-),女,漢,山東,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黨支部組織委員,研究生在讀,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