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濤 郭麗穎 賈建偉
?
2014年天津地區144例麻疹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分析*
崔濤1郭麗穎2賈建偉2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2.天津市第二人民醫院(天津 300192)
摘要:目的探討我院中西結合科收治的所有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對14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44例麻疹患者(男76例,女68例),未成年患者74例(<5歲占92%),成年患者70例;發病季節集中在1、2、3、4、5月份(共124例占86.1%);地域分布差異不明顯(城鎮患者68例,占47.2%);麻疹疫苗接種(含加強免疫接種)率低(接種患者16例,占11.1%);麻疹患者(兒)接觸(含麻疹高發時段去往人口密集區)率高,為127例(占88.2%)。發熱體溫偏高(≥39.0℃患者占66.0%);合并癥多樣化,由多到少依次為:消化道癥狀(含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為80.6%、心肌炎為75.7%、肝損害為45.8%、肺炎為43.1%、貧血為18.8%、喉炎為11.8%、上呼吸道感染為5.6%、鵝口瘡為5.6%;麻疹抗體-IgM陽性檢出率高,為79.9%。治愈率高,為100%(平均住院治療5.79天)。結論此次麻疹的發生呈現兩極態勢,即 8月齡~5歲兒童及18歲以上成年人多見,麻疹患者疫苗接種率偏低,麻疹合并癥呈現多樣化,持續時間長。因此有必要加強兒童及成人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種,加強醫務工作者對麻疹的認識,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診治過程中的作用,避免麻疹疫情的爆發及流行。
關鍵詞:麻疹;臨床特征;流行病學;中西結合治療
1.1一般資料搜集整理天津市第二人民醫院中西結合科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所有麻疹患者144例。男性76例,女性68例(1∶1.12);天津市區患者68例,天津郊區及外來農村患者76例(1.12∶1)。
1.2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2008年衛生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麻疹診斷標準》、《傳染病學》麻疹診斷標準[1]及《兒科學》麻疹診斷標準[2]。
1.2方法對所有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用EXCEL表格錄入并整理14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2.1流行病學資料有或者疑似有流行病學接觸史者127例,明確無流行病學接觸史者17例(比例為7.45∶1);明確有麻疹疫苗接種者16例,不詳或無麻疹疫苗接種者128例(比例為0.13∶1)。
2.1.2季節和年齡分布見圖1、圖2。

圖1 發病年齡

圖2 發病季節
2.2臨床表現有發熱、咳嗽、流涕、眼結合膜炎、皮疹、口腔麻疹黏膜斑、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癥狀和體征。中醫查體可見舌質紅,苔白厚或膩,脈象浮滑數。
2.2.1發熱全部患者均有發熱,熱峰值≥40℃患者24例(16.7%),39~40℃患者71例(49.3%),38.5~39℃患者39例(27.1%),38~38.5患者7例(5%),36.8~38患者3(2.1%)。
2.2.2皮疹全部患者均出現皮疹,122例(84.7%)皮疹自耳后、發際,漸及顏面、頸部,由上而下延及胸腹、四肢、手足,呈典型經過。22例(15.3%)皮疹發生呈不典型經過。
2.2.3卡他癥狀大部分患者咳嗽、流涕、眼結合膜炎、畏光流淚等卡它癥狀呈一過性,預后良好。
2.2.4科氏斑查體可見典型科氏斑陽性者121例(84.0%)。
2.2.5合并癥出現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消化道癥狀患者116例(80.6%),癥狀一般較輕,預后較好。臨床肺炎者62例(43.1%)、喉炎25例(17.4%)、鵝口瘡5例(3.5%)、急性心力衰竭4例(2.8%)、急性呼吸衰竭2例(1.4%)。
2.3實驗室檢查血液常規提示WB升高者16例(11.1%),L%低于正常者78例(54.2%),HGB低于正常者27例(18.8%)。血清生化學檢查:心肌酶升高者109例(75.7%),肝功能異常者66例(45.8%),全部患者均無腎功能損害出現。影像學檢查:胸部X片或者CT提示改變者78例(54.2%);ELISA法檢測麻疹抗體-IgM陽性者128例(88.9%),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均明顯偏低者52例(檢查患者78例,占66.7%)。
2.4治療與轉歸全部患者均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辨證為疫毒襲表證38例(26.4%)、毒邪熾盛證50例(34.7%)、麻毒壅肺證56例(38.9%),分別予以中藥銀翹散、清解透毒湯、麻杏石甘湯,并予以痰熱清、喜炎平、小兒退熱合劑等中成藥輔助治療,西藥藥物用干擾素、氨溴索、還原型谷胱甘肽、薄芝糖肽等內科綜合治療。最長住院治療時間15天,最短14天,平均住院時間5.79天。均痊愈或好轉出院,無死亡病例。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有發熱、流涕、咳嗽、眼結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膚斑丘疹[1]。麻疹病毒基因型多,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在人群中容易引起爆發和流行[3,4]。近年麻疹發病呈現男女性別無差異,城市農村居住環境無差異,以嬰幼兒及成年人居多,呈“雙峰態”[5]。原因可能是麻疹疫苗接種不及時,或者在麻疹高發時節,人群體內抗體不足。主要預防措施:①加強計劃免疫接種,確保麻疹疫苗接種率達95%以上,在新生嬰兒免疫接種基礎上,特別是針對成人要進行后續強化的第2次疫苗免疫。②控制傳染源,對患者應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可在麻疹流行的冬春季在人群中進行麻疹抗體檢測,加強疫苗免疫。③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麻疹的防治過程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楊紹基,任紅.傳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69.
[2]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8-190.
[3]Aeharya A,Diaz-OrtegaJ L,Tambini tveness of measles eliminaioni Latin Anlei till the Caiib-bean: A prospective analysis[J].Vacjdne,2002,20(26):3332-3381.
[4]Miller CL.Severity of notified nleasles[J].Br Me,1978,1(4):1253-1255.
[5]周波青.2000-2009年浙江省紹興縣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1,26(1):36-39.
*基金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專病建設項目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51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2-0256-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劉言言201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