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茂珍
(江蘇省句容市磨盤山林場,江蘇 句容 212400)
林下經濟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巫茂珍
(江蘇省句容市磨盤山林場,江蘇 句容 212400)
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生態循環經濟,能夠將森林與土地資源進行充分的發揮,并在此基礎上大力興辦種植業、養殖業和旅游業,最終實現,投資少、回報快、潛力大的生態資源平衡與共享。但是在真正實現林下經濟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現實性困境,發展現狀也不盡如人意,本文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林下經濟進行闡釋。
林下經濟;現實困境;價值;模式;對策
1.1 使林場的得到最大化的綜合效益
森林中的林下空間是非常豐富的,用其發展種植業與養殖業,可以在最低成本下實現最大程度的森林產出,使林場從傳統的單一經營實現資源綜合化的轉變,從而幫助林場得到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1.2 極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單純依靠農作物的產量來提高林區農民的收入,其程度是非常有限的,發展林下經濟,將從前閑置浪費的空間利用起來,不需要額外的投入,就可以為農民打造多一條的創收之路。
1.3 加快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的轉化
發展林下經濟,能夠將周邊各個行業納入到統一的產業鏈當中進行管理,最終實現各個行業的實效推動。農產品的加工、運輸、物流、服務、開發等等吸納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實現了人力資源向經濟資源最大效益的轉化。而當地的居民在工作中也會提升素質,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2.1 林菌模式
當地森林的空氣濕度比較大、氧氣量充足、晝夜溫差小、光照時間短強度低的話,則適宜發展這種模式。森林的下部空間可以種植各種食用菌,從而實現種植、供給、包裝、運輸、銷售一體化。
2.2 林禽模式
森林面積較小,植物年齡尚幼,空氣流通性好、光照足、溫度適宜的條件下,可以大力發展主要是針對于家禽的養殖業,這樣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可以家禽可以食用害蟲,減少林間害蟲的侵害,家禽的排泄物可以作為樹木的養料,二者互相促進,將養殖業和種植業的成本都控制在了最低,實實在在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2.3 林草模式
在這樣的模式之下,林木對于大環境起著調控的作用,而在林間的草可以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以便于更好的建立起完善良好的生態系統,更進一步的減少水土流失,另外草叢還能夠起到很好的保溫保濕的作用,提高林木產出。
2.4 林花模式
針對鮮花市場的巨大潛力,選擇森林中的有效空間,進行花卉種植,既可以滿足市場要求,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形成風景資源,開展林花旅游觀光。
隨著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的不斷推進,學校要積極構建學生核心素養教育體系,并在此框架下,明確和完善學生各階段的學習和成長目標,這一創新的教學理念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高中時期是學生三觀逐漸形成、思想政治意識逐漸產生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通過開展良好的政治教育,能夠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高中政治教學應積極響應新課改提出的相關要求,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將理論知識和辯證思想有機融入到課程內容中,打破教學模式單一的制約,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重點,最終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的目的。
2.5 林藥模式
同樣是要選擇適宜的森林,進行藥材種植,相對來說,中藥的種植效益較高,使用的土地資源環境限制較少,林木和藥材的協調與平衡更容易達到,農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明顯。
除了上述5種模式之外,林下空間種植其他的農作物或觀賞性植物也是可以的,有些地區還因為大力發展種植業,走上了綠色工業的道路——旅游業。
3.1 農民的土地生產意識低下,思想包袱比較重
小農意識在當代的農村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幾千年來,農民已經習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只要有自己的一塊土地,就滿足于自給自足的狀態。這種沒有約束、不需協作的生產方式在意識上給予農民安全感。小農意識的形成不單單是農民個體的原因,和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實行的農民政策也有著很大的關系。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傳統的耕種意識也在遭受著巨大的沖擊。再加上,無法形成規模的種植、交通不便利、農作物成本與收益的負相關,新興的經濟模式使得農民在保守的意識下,又增加了對未來的諸多恐慌,思想包袱愈加沉重而不敢前行。
3.2 林地換手率有限,規模化的實現較為困難
所謂的林地換手率還有一個名稱就是林地流轉,具體就是林地的承包人按照湘桂規定,將土地的經營權出租、轉讓或者以其他手段進行林地的流轉。林地流轉的前提是林地確權,但是大部分的農民都將土地視作生存的根本,只有在自己手里經營才實在。因此,這就造成了實際上的缺乏統一管理,土地的規范化與合法化使用基本上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也就變得無從談起,這樣也就嚴重阻礙了農戶投資林下經濟的積極性。
3.3 林權缺乏資金支持、政策扶持
3.4 生產銷售兩張皮,市場動態與農民受益不相適應
發展林下經濟,對自然條件的依賴就比較高,而自然條件又直接決定著產品產量,產品產量有關系到當年甚至未來兩三年的市場價格,所以,不得不承認,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谷賤傷農”是一個必然會發生的經濟規律。農民對于生產種植是行家里手,但是對于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顯然是門外漢,如果沒有統一的管理、統一的指導、政府又沒有相對傾斜的保護性政策的話,讓農民在未來市場收益不可預期的情況下,先期投入巨額資金,幾乎直接就會造成農民的信心不足,而將林下經濟擱置不前。
4.1 政府提高宣傳力度,林改配套政策落到實處
林下經濟要想大力發展,首要完成的是林改工作,作為先期工作,林改工作第一步是林地確權,進而逐漸的完善一些相關的配套政策。所以政府以及相關的部門,應該積極地組織專人對于林下經濟進行研究,并且結合各個地區的特點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出相應的完善的對策,讓農民能夠認識到政策的實際內涵,大膽解放思想、開拓眼界,從有積極意向的農戶開始,逐步做好林下經濟的各項工作。
4.2 適當減少審批程序,強化融資效率
針對于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銀行的貸款的審批程序較為繁瑣,正是因為程序繁瑣有可能造成一次額損失,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在維護銀行的利益貸款的前提之下,杜宇銀行貸款的審批手續進行史迪拿個的簡化和加速,以減少在等待貸款審批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損失。另外在強化融資效率方面,應該主要在用途、期限以及額度這3方面做出適當的調節,使得信貸的靈活度能夠得到提高,進而使林企以及農企的貸款需求得到滿足,更好的促進農企以及林企的良好長遠的發展。
4.3 做好林業技術培訓以及科學指導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科學的技術指導,在林業經濟方面更甚。當地的林業部門應該積極的組織一些專業人員進行走訪,進入到林地農家之中,或者是組織林地承包者來進行技術的培訓,實施技術服務,在林家農戶遇到專業方面的問題時,專家應該積極的給予解答,并且致力于提高群眾的林業相關知識和技術,并且在培訓完成之后,也應該選出在培訓過程中表現優秀的技術骨干力量,來帶領農戶集體創業、集體提高。
4.4 培養林下經濟示范戶,實現規模化經營
政府部門要將成功的、優秀的案例宣傳到農戶身邊,同時劃撥專項的資金對于在林下經濟之中的一些是示范者進行大力扶持,并且給予一些福利待遇。并且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該對農戶盡心積極的宣傳,讓農戶能夠意識到規模化經營所帶來的利潤將會是無限的,最終使得產業鏈條得以延伸,促進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為一體的一體化產業格局,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4.5 建立林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市場競爭力
林業經濟合作組織主要就是根據自身的意愿將分散的林地經營權以及資金技術等進行結合統一,然后再合理的分配到各個環節之中。建立林業經濟合作組織能夠使得林下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提高農戶的經營能力,并且能夠強化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農戶經濟利益的增長。我國林業民間合作組織也主要幫助林下經濟實現規模化經營。
4.6 增強服務意識,實現共同發展
上文中提到,林下經濟能夠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就應該實現規模化,這需要相關部門以及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在這一過程中要進行資源的整合、技術的創新,由當地的科學技術部門組織建立技術服務專業小隊,給農戶以專業科學的知識和技術的服務,政府部門同時也應該加快林地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積極的進行市場調研活動,并且做好充分的市場分析,避免市場風險,促進林下經濟的規模化以及產業化的發展。
林下經濟作為新興的生態循環經濟,能夠將森林與土地資源進行充分的發揮,是林業跨越式發展的原動力,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因此,各個相關部門一定要因地制宜,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靈活組織,力求使林下經濟成為農民們實實在在的“金元寶”。
[1]丁國龍,譚著明,申愛榮.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及優劣分析[J].湖南林業科技,2013(02).
[2]另青艷,何亮,周志翔,蔡紹平.林下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湖北林業科技,2013(01).
[3]李婭,陳波.我國林下經濟發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3(03).
[4]曹玉昆,雷禮綱,張瑾瑾.我國林下經濟集約經營現狀及建議[J].世界林業研究,2014(06).
[5]扈婕.林下經濟的發展策略探討[J].綠色科技,2016(13).
F326.27
A
10.11974/nyyjs.2016123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