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朝 陳麗梅
(吉林農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地方農業院校農業工程類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王 朝 陳麗梅*
(吉林農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穩中向好的發展時期,為進一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充分發揮地方農業院校在科教和人才的優勢。本文以吉林省某農業院校為例,從人才培養體系、專業課程設置、專業生產實習實踐、教學保障與管理等方面著手,分析當前地方農業院校農業工程類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業工程類創新應用型人才的育人水平。為高校教學改革和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地方農業院校;農業工程;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
1.1 學生創新意識不強,缺乏自信心
受生源質量、長期以來以分數為導向的考試制度等多方面的影響,地方農業院校的學生創新意識普遍有待提高。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使得當今大學生習慣于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往往忽略了平時創新意識的培養。進入大學后,相當部分的同學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意愿不高,科技創新的思維還有待提高,即使部分同學敢于提出科技創新的想法和思路,也往往由于自信心不足,導致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無法體現到科技創新作品中去。只要少部分同學既能夠具備科技創新的思維和想法也能夠將自己的想法付諸于實踐,通過組成團隊,尋求老師幫助等多方面的努力最終取得相應的科技作品成果。
1.2 教師創新意識融入課堂教學有待提高
專業教師對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理念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專業教師往往肩負眾多的科研任務,他們需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科研課題研究和高水平論文研究,經常是處于“重科研,輕教學”的狀態,忽略了將創新意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課堂教學形式往往是“填鴨式”教學的狀態。學生從課堂中獲取科技前沿資訊、專業最新動態、科技創新技能的途徑較少。學生創新能力和個性發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一定的壓抑和限制。
1.3 學生課外實踐環節較少,實踐質量欠佳
當前課程體系設置中,學生課外實踐的教育環節還不夠,當前課外實踐主要為2類,校內實踐,主要是在本校工程訓練中心開展金工實習和專業課程實踐;校外實踐和畢業實習,主要是在第7、8學期,學生自主到相關企業開展實習和實踐。校內實踐項目較為單一,對于提升學生科技創新的能力,效果還不夠理想,畢業實踐和實習,學生往往已經快要畢業,面臨找工作的關鍵時期,學生對于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動力不足。
1.4 學生綜合素質考核體系還不夠完善,考核手段較為單一
當前學生評價和考核的方式主要是單純的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考核的手段比較單一,在大學期間依舊是以考試分數為導向的模式,大部分學生依然存在著“60分萬歲”的心理,往往是在考試前突擊復習一段時間,只要能夠及格就滿足了,大部分學生不會去思考如何提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又何談參與科技創新呢?這就導致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和科技運用能力依然存在很大的薄弱環節,缺乏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和政策。
1.5 交叉性、復合型培養體系尚未構建
科技創新的提出與運用往往需要運用到多科性的知識與能力,然而,部分同學在參與到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往往因為需要運用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能力,自身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有限,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當前,農業工程類專業設置和課堂教學中并沒有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比較單一。當然,建立交叉性、復合型學科體系需要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和發展,需要協調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資源,需要從頂層設計上著手。
2.1 注重培養環節中的“一、二、三”
一是構建一個學生培養體系,高校教育工作管理者和專業教師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努力構建一個符合本校實際,便于實施操作的學生培養體系,該體系要確保以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為第一目的,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和具備創新應用型人才所需的專業技能和知識;聯系二位導師,要探索建立“校內導師+企業導師”的雙導師制度,使得培養的學生既掌握書本上的專業知識,又能夠第一時間掌握企業所需人才的基本技能和素質。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定期開展企業崗前培訓的活動,企業可以通過培訓挖掘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第一時間獲得企業所需的儲備人才;學生可以通過企業崗前培訓了解相關企業的企業文化、企業背景、企業待遇、發展前景等方面的內容。進而可以達到企業與學生提前雙向選擇的良好目的和效果;把握3個培養階段,即把大學整個學習階段劃分為“通識教育階段,能力提升階段,職業選擇階段”,通識教育階段,主要集中在第1、2學年,學生進入學校后,要第一時間開展專業認知教育和專業通識教育,夯實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和基礎,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儲備;能力提升階段,主要集中在第3學年,這一階段,要重點開展實習實踐類教學,交叉性、復合型專業技能培養等內容,要指導學生將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并且努力達到學會用專業性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努力培養學生運用交叉性、復合型思維開展科技創新類活動。職業選擇階段,主要集中在第4學年,對學生要進行分類指導,意向就業的同學要重點做好職業生活規劃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重點做好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簡歷制作、面試培訓等方面的活動,努力使培養的學生具備求職所需的各項技能。意向考研和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學生,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開展面對面交流和輔導工作。
2.2 改進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水平
優化教學內容,需要優化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在設置課程時應考慮到既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又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將學校實際情況與行業對本專業人才的要求相結合。[1]在課堂中,經常使用啟發式教學和誘導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模式,創新教學思路與方法,大膽采用直觀教學法,現場教學法,網絡教學法,實例教學法等學生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授課方法。在實際教學環節中,要多采取討論和互動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時,授課教師也要勤于學習和了解本學科最新資訊和科技成果,要在課堂中經常貫穿本學科最新科研成果,并結合當前就業形勢,積極開拓學生專業領域視野。努力營造出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解決,自主表達的良好學術氛圍。
2.3 完善科技創新活動獎勵機制,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當前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積極性不高的一個原因是,參與科技創新活動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往還達不到很好的效果,相應的激勵機制還不夠完善和健全,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相關負責人要盡快完善配套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可以探索和建立科技創新活動參與者在學分、評優選先、保研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大多數同學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來。
2.4 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切實提高農業院校育人水平
科學化、嚴謹化、系統化的學生評價體系對于學生成長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評價體系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技能水平,社會實踐活動等多方面的指標。要建立嚴格的、合理的、科學的學生考核體系,消除傳統試卷評分單一考核模式的弊端。與此同時,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要充分考慮相關、相近學科的運用和掌握。專業負責人在編制人才培養模式時,要充分認識到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培養交叉性、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意義。
[1]王樂新,朱 煥,范慧玲,等.農業院校應用型“卓越人才”培養途徑的研究與實踐——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為例[J]. 大學教育,2016(9):4-6.
C961
A
10.11974/nyyjs.20161232063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地方高等農業院校農業工程類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6)
*為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