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嬌文
高考歷史開放性探究題是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重要體現,是高考歷史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擯棄傳統死記硬背的歷史教學方式,及只利用感覺和所學知識照本宣科淺層次作答的思維方式,主要通過讀材料、把握概念、細讀材料確定方向,對認同觀點做到史論結合、有理有據、論證充分。通過試題綜合考查學生能力,是提高學生認知水平,樹立正確史觀的重要手段。能否掌握該試題的應對技巧,直接影響考生得分的高低和新課改下學生基本歷史學科技能的提高與否,下面我們就如何高效、準確破解此題進行分析。
一、題型展示
此試題一般以圖片、歷史地圖、文字等材料作為歷史信息載體,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通過材料給定探究范圍,列出材料情境包含的多種觀點,提取或選定一種認同的觀點并加以論證。由于提取觀點不同,因此答案非唯一性,無正誤之分,言之有理即可。
類型可以細分為提供觀點型開放性探究題和提煉觀點型開放性探究題。
1.提供觀點型開放性試題
此類試題一般設為方式為“……(材料),請選擇你認同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并簡要說明理由”。“或就材料中觀點,你是否贊成或反對或另有觀點,請做出判斷并加以論證”。“或根據公式,依據史實,對公式進行探討,也可對公式進行修改。”,等等。
2.提煉觀點型開放性試題
其設問一般為“評析材料中關于……觀點”、“提煉一個觀點(主題)并進行闡釋”、“提供修復繪畫作品的建議”、“從圖片中提取信息”等。
評分標準通常是:12—10分:①緊扣評論對象,觀點明確;②合理引用史實,進行多角度評論;③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9—5分:①能夠結合評論對象,觀點較明確;②引用史實,評論角度單一;③論證較完整,表述清楚。4—0分:①偏離評論對象,觀點不明確;②未引用史實;③論證欠缺說服力,表述不清楚。
二、學生答題最常見的問題
1.觀點不明確
在提供觀點型試題中,考生觀點經常以“我選擇某某觀點”、“我支持某某觀點”、“我反對某某觀點”、“此說法正確或錯誤”代替。在提煉觀點型試題中,考生倉促讀完材料及試題要求就急著總結,并未層層精讀材料及試題要求,忽略題目或材料中暗含的有效信息,提煉觀點片面,難以論證,或忽略題目要求,選用題目一種觀點;無法提煉觀點。如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1文科綜合41.“閱讀材料,歷史學者為說明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產力=科學技術x(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這一公式表明,科學技術有乘法效應,它能放大生產力諸要素。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史實,對上述公式進行探討……”部分考生觀點為勞動工具改進推動生產力發展,并未仔細閱讀“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觀點片面,與實體要求不符,個別學生觀點為“生產力=科學技術x(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經濟政策)”,忽略題目要求“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史實,對上述公式進行探討……”自行改變公式。
2.遴選不當的史實
試題一般限定史實進行論述,常見問題是考生忽略問題的限定,選用非典型史實,論述缺乏說服力。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1文科綜合41.“……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史實,對上述公式進行探討……”這類型試題限定史實,但考生會出現以中國古代農用工具為例,不符合題目要求,注定失分。如2016年銀川一中模擬試卷41題;歷史學研究,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可能出現一致的結果,也可能出現相背離的局面……依據上述史料,運用中國古代史史實,就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的關系論證,至少分別圍繞兩個不同觀點展開論證,觀點明確、史實恰當、論證合理。
個別考生選用宋代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對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相背離進行論證,明顯錯誤為選用宋代為了解決唐末藩鎮割據實行了收兵權、調精兵、強干弱枝、守內虛外、派文官、設通判等史實進行說明,如果選用,就意味著這些措施沒有解決唐末藩鎮割據問題和沒有加強中央集權,但是宋代這一系列措施確實加強了中央集權,明顯不符合主觀目的與客觀效果相背離的要求。
無從下手,隨意挑選片面的、不具備說服力的觀點。或精讀材料,但是不能通過草稿或腹稿列出觀點以備挑選和修改,所以經常出現考生觀點語言組織出現瑕疵,影響得分。另外。常見的問題是選擇的觀點不是考生最擅長的,所需史料超出考生能力范圍,影響后面得分。對于無限定史實的挑選,堅持選擇典型和有說服力的史實進行論證。
3.史論分離
考生明確觀點之后出現十分嚴重的情況分為兩類:第一類缺少論述,只是史實的簡單羅列,如某年實行了某項措施,并未進一步明確措施的作用或表明了什么,最終無法證明觀點。第二類考生問題為簡單論述,沒有相應史實支撐,史論分離,論述缺少“歷史味”。
三、應對策略
1.觀點明確
應對這類試題設問,答題模板第一步為明確觀點,也就是選擇觀點,從材料提供觀點中挑選出自己最有把握的并加以充分論證,第二步必須寫清楚贊同什么樣的觀點或選擇什么樣的觀點,如果為公式類型材料試題,即使是贊同公式,就切不可將觀點寫成公式形式。
2.史論結合
論證不是簡單堆砌史實,論證的關鍵是論,就是說理,因此論證已經涉及史學研究方法和原則,對于考生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按照上海等地的solo評分法,論證不僅要有論據,還要有論的過程,注重邏輯的嚴密性,因此嚴格來說,簡單羅列基本史實不符合試題設計者的命題意圖。
論證過程邏輯要清楚、嚴密,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經得起推敲,使論證有說服力,論證過程應該有“歷史味”,用歷史學科語言做到言必有據,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切忌大白話和空發議論或者簡單羅列史實。
3.語言精練
歷史論文一般有字數限制,應該抓材料中關鍵信息,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題意圖,列腹稿或打草稿,再動筆,保證語言精練、切中要害。
總之,新課標下高考歷史開放性探究題的研究是高考備考中的重要一環,能否掌握該題應對技巧關系到高考成敗,因此,重視研究,系統總結,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