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娜++岳文++王成彪++楊義勇++付志強++康嘉杰
摘 要: 如何正確處理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是高校青年教師面對的難題。本文歸納了高校青年教師處理教學和科研關系時面臨的困惑和問題,分析認為要處理好這一問題,不僅需要青年教師自身的努力和提高,還需要更為科學合理的學校管理政策的引導。
關鍵詞: 高校青年教師 教學 科研
1.引言
高等教育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歐洲的大學,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教學幾乎是大學的唯一職能。后來,英國、德國和美國的大學經過不斷發展和轉型,其職能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1810年,德國人洪堡創辦柏林大學,并提出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大學辦學理念[1]。經過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的三項職能——“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最終形成。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經說過:“你不教課,就不是教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師”[2],可見科學和科研對高校教師的重要性。
2.高校青年教師處理教學和科研關系時面臨的困惑
教學和科研是高校教師的重要職責。但是,對于高校教師尤其剛入職的青年教師來說,限于精力和時間,二者難以兼顧。高校青年教師處理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時遇到的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近年來高校招聘的青年教師基本都具有博士學位,一部分還有留學背景。這些青年教師在讀研究生和做博士后期間,已經習慣了做科學研究的節奏,對于做實驗、分析數據、寫作和發表科研論文、甚至撰寫各類科研項目的申請書是比較熟悉和擅長的。但是,當青年教師接受了教學任務后,面對不太熟悉的工作領域,往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準備課程。而且,對課堂節奏的把控、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等都可能成為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高校會安排青年教師上崗培訓等系列活動,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言傳身教,從而迅速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青年教師在教學工作這個不太熟悉的業務領域花費極大精力和時間后,留給科研工作的精力和時間就會大幅減少。很多青年教師在角色切換時會遇到較大困難,一些教學任務較重的青年教師甚至絕望地發現,在教學任務的擠占下,科研工作不知不覺已經處于半停頓狀態,難以實現二者和諧發展。
其次,學校的評價制度讓青年教師處理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時無所適從。目前,高校對職稱晉升和評價考核的條文均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進行了要求和限定。其中,對于教師教學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往往著眼于講授課程的學時、學生和教學督導的評價情況,以及指導學生的創新項目及獲獎情況等。對于青年教師來說,完成規定的教學課時數并獲得良好的課堂評價已經花費了較多精力。而精品課程、教學改革項目及教學成果獎等均需要多年積累和沉淀,基本與青年教師無緣。對于青年教師科研成果的考核主要包括發表文章的數量和質量(SCI、EI檢索情況、影響因子、分區等)、國家發明專利的受理和授權情況及主持和參與的縱、橫向科研項目情況等。青年教師對發表學術論文和申請國家發明專利等較為熟悉,但是要想以此為基礎獲得國家級或省部級縱向課題的資助,仍然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面對職稱晉升這個橫亙于青年教師前進路上的第一道障礙,教學和科研孰輕孰重,在哪個方面付出更多精力是難以抉擇的。
最后,社會導向會給青年教師處理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帶來困惑。大眾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各種排行榜了解高校水平的。排行榜中,高校被分類為“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那些排名靠前的“一流大學”、“知名大學”等無一不是“研究型”大學。于是乎,大眾當然會認為科研水平決定了大學的好壞。各高校努力向“研究型”大學靠攏,從政策制定、資源配置等方面向科研傾斜。誠然,這對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這種思想的導向下,高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輕教學、重科研”的傾向。而且,相比于科研成果的易于量化,教學水平很難輕易分出伯仲。以國內某著名高校外語系講師方某某為例[3],由于科研成果未能達到學校要求,在類似“PublishorPerish”的學校制度下,方老師只能離職或轉崗。但是,方老師的教學水平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可。這個消息一經公開,該高校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畢業生的上百封請愿書。這些來信都希望學校能將受到學生愛戴、教學效果優秀的方老師留在講臺上。可見,教學水平的高低是難以量化衡量的,一些全身心投入教學的老師由于沒有足夠的科研成果,很有可能需要面對“非升即走”或“非升即轉”的壓力。
3.高校青年教師正確處理教學和科研關系的途徑
高校青年教師自入職以來,就承受教學和科研帶來的全方位的巨大壓力。面對前面所述的各種問題和困惑,青年教師需要調整好心態,做好教學和科研工作之間的平衡;同時,外界的積極引導和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青年教師要調整好心態和狀態,積極適應新的工作方式,勇于面對教學和科研的雙重挑戰。青年教師應認識到教學工作是根本,必須對承擔的教學任務負責,要從心底熱愛教學,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不能把科學研究丟棄。雖然在科研方面付出的精力和時間較入職前會有所減少,但是時間減了,熱情不能減,堅持不懈才有收獲。
此外,高校應針對青年教師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培訓和考核制度。例如:為保證教學質量和青年教師成長,新教師第一年不應安排教學任務,要讓新教師多聽水平高的老教師的課,尤其是自己將承擔的課程。在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言傳身教下,一年的學習時間更有利于提高新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利于新教師適應工作節奏。同時,入職后第一年由于沒有具體教學任務,能投入科研的時間相對充足。新教師可以邊學習教學技能,邊繼續科學研究,從而順利完成從研究生或博士后到高校教師的角色轉換。
4.結語
教學和科研之間的平衡,一直是困擾高校教師和管理部門的難題。目前國內高校在細分教師系列、改進評價體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嘗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目前狀況離教學和科研二者互為支撐、互相促進的理想狀態還有很大差距。對于高校青年教師,這一矛盾則更為突出。青年教師處理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時,應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接觸更多本學科知識,以開拓自己的科研思路;并思考如何把自己熟悉領域的前沿成果融入教學中,使科研反哺教學,促進自己全方面進步。同時,高校管理者應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管理政策,避免簡單粗暴地把某些指標列為職稱評定和考核評價的必須因素,以更為彈性化和人性化的政策引導高校青年教師處理好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岳宇君.教學與科研:關系、融合、分析及展望.技術與創新管理,2015,36(1):92-96.
[2]趙婀娜,葛亮亮,鄧睿.教學與科研,一碗水如何端平.人民日報,2015年4月27日,第012版.
[3]邱東,鮮思東.大學數學教學與科研關系探討.教育教學論壇,2015,(23):136-137.
本文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學改革項目《機械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和創新》(JGYB201404)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