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龍 中國保險投資基金
新常態下保險資金運用
孟龍中國保險投資基金

孟龍,男,1963年出生,經濟學博士、博士后,碩士研究生導師。1990年至1998年,先后任中國人民銀行稽核監督局副處長、處長。1998年至1999年,任中國人民銀行銀行監管一司綜合處處長。1999年至2003年,任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監管處處長,保險中介監管部副主任、主任。2003年至2008年,任深圳保監局局長。2008年至2014年,任保監會保險中介監管部主任。2014年至2016年3月,任保監會法規部主任。2016年3月,加入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任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監事長。
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中重點強調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及含義,我們認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所需的金融投資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是當前金融發展較為突出的問題。現階段缺少的并非是沒有足夠的金融資金,我們國家的貨幣供應量以及流動性還是較為充足的,實際缺少的是維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長期資本和創新資本。
金融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功能不斷拓展,其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資源配置。金融有效供給意味著投資者對市場信息能夠以合理的價格為資金需求者提供融資服務;意味著供需雙方能夠以適當的方式分攤風險,形成有效的激勵與約束。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通過金融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對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在當前GDP增速下降、無風險利率下行、傳統息差業務空間進一步縮小的環境下,保險資產新增投資和再投資配置承壓嚴重。2015年全國保費收入2.4萬億元,按照每年10%~20%的增長,2016年保費收入將接近3萬億元,加上預計今年還將有10%~15%的資產到期,合計下來,2016年將有超過4萬億元的資金需要配置。“項目荒”“資產荒”現象成為焦點。我們認為,保險業要解決保險資金放到哪、怎么放的關鍵在于強化創新,突出重點。
所謂強化創新,一是投資模式的創新。變被動為主動,不再是被動地為資金尋找項目,而是充分發揮資金的有效引導作用。金融資本的先期介入是基建投資破題、項目啟動的“牛鼻子”,保險資金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資金優勢、信息優勢、渠道優勢,通過共建引導基金、共建融資模式、共建融資渠道等方式,以資金引導項目,推動項目,帶動供給結構改善與全要素生產效率提高。中?;鸫_實正在全力推進幾個“供給側改革”投資計劃,力圖通過以資金為引導的創新模式,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其中有的會“先行先試”。
二是產品的創新。當前市場中資產頻譜較離散:一端是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一端是收益率頗低的各種債券。在兩類資產之間存在巨大的空缺,希望獲得折中風險和收益率的投資者缺乏直接對應的產品。年初保監會對《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了29處修改,擬允許保險資金投資資產證券化產品、創業投資基金等私募基金,允許投資設立不動產、基礎設施、養老等專業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允許專業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設立夾層基金、并購基金、不動產基金等私募基金。3月底前后,保險行業首單資產支持計劃、首只以保險資產為基礎資產的ABS均成功發行,豐富了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的多樣性。
三是資金募集形式的創新。目前保險業有近百家公司開展保險投資及資產管理業務,這些公司投資偏好不同,規模不等,對資產配置要求的差異明顯。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在產品設計初期,作為發行機構就建立了與投資者的溝通和詢價機制,為近百家公司提供資產配置服務。如剛剛募集成功的上海自貿區項目,就有40家保險機構參與認購,是保險業開展另類項目投資以來,單個產品受益人最多的金融產品。

所謂突出重點,一是要服務實體經濟。根據IMF的研究,投資支出對GDP比率上升1個百分點,同年的產出水平將提高約0.4%,四年后將提高1.5%。從中國現實看,擴大有效投資穩增長仍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課題,保險資金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拓寬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渠道,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如中國保險投資基金4月成功募集300億元人民幣保險資金,直接投向上海自貿試驗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助力上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協助推進上海市城區協調發展。
二是要服務“一帶一路”。隨著國內保險市場的持續快速增長以及境內資產配置難度不斷加大,保險資金全球化配置必將會成為主流方向。分散化投資和全球化配置,亦能減少收益率的波動,有效控制風險。例如“一帶一路”建設具有資金需求量大、投資期長,但建成后有穩定的現金流、投資回報穩定和安全的特點,與保險資金可以達成高度契合。中國保險投資基金首期產品即募集保險資金400億元,直接投資招商局輪船股份公司境外項目,支持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
三是要服務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上海是中國保險業的發祥地。這座國際化的大都市不僅見證了中國保險業的成長,而且在保險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上海不僅要做國際保險中心,還要成為國際保險資產管理中心。今后,上海將起到兩個平臺作用,首先是國內保險資金管理平臺,不僅能夠吸引國內的資金匯集到上海,促進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例如中國保險投資基金落戶上海后,已經簽約的300億元項目與即將簽約的300億元項目都將直接投向上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上海在長三角經濟帶、“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龍頭和樞紐地位;還能有效促進上海本地資金走出上海,帶動周邊區域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其次是作為國際保險資金管理平臺,上海將憑借眾多創新性投資產品與管理實踐,成為國內投資走向國外、吸引國外保險公司投資參與國內資本市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