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必雄
數學被認為是一種抽象的學科,容易使學生“厭學”。但是正如《標準》指出的那樣,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大部分學生都不怎么喜歡數學,認為數學枯燥無味,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其基本理念要求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小學階段不僅是智能發展的關鍵期,而且是情感和人格發展的關鍵期。新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及基本的數學方法和必要的數學技能,還要求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念,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在發展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學生的身心,變苦學為樂學、會學,只有這樣才能享受學數學所帶來的樂趣,才會有發現和創新。那么作為基礎學科之一的數學在新課標下應如何進行情感教育呢?
一、讓課堂充滿活力,成為學生表現“個性”的天地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教師要提升自身修養,創設各種情境,調動學生情感,使他們產生豐富的內心體驗。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多種感官并用,為他們動手、動口、動腦提供足夠的素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他們自我表現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種多樣的機會,努力營造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課堂氣氛,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自主性功能。恰當運用故事、圖片、動畫和實際生活事例等方式,創設與渲染情境氣氛,從而讓學生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使學習始終處于自覺的激發狀態,使教學系統優化發展。從學生身邊有趣的具體事例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接受,并從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學生與自我情感關系的體驗,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和社會”。在一系列學習活動中,教師通過各種鼓勵性語言與學生溝通,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引發學生大膽質疑,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與表現,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得出五花八門的答案時,教師用通融的心、欣賞的眼睛給學生送去鼓勵、贊許、期盼和愛意,這時學生的自信心油然而生,思維是無拘束的,產生強烈的追求成功的渴望和克服困難的意志,時時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二、讓學生欣賞數學的內在美
數學情感的產生來自于對數學本身內在美的追求,數學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既具有科學真理性,又具有美,數學的圖形、結構、布局和形式無不體現數學美的因素。如果學生能夠體驗到數學是美的,而不是枯燥的運算,不是無休止的問題、問題、再問題,就會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持久的、執著的追求。數學中的美還有許多,比如思維有序的秩序美,排列有法的規律美,數量關系中的統一美等,在教材中隨處可見,就看教師怎樣挖掘?怎樣使用?使其發揮作用,觸動學生。
案例一: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公式時,我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嘗試用剪切、平移等策略求出面積。通過探討,學生自己獲得算法,是自己通過動手、思考、交流得到的,用起來就適合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案例二:結合“軸對稱”圖形,可以介紹中國的古代建筑很多都是對稱的,如天安門、故宮,這里面還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可以鼓勵學生瀏覽這方面的史料,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了解。現代建筑中的“對稱”比比皆是。
教育是什么?就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將所學的知識合理、有效地進行利用。數學教育呢?就是學生真切的生活、師生的情感交流、現實世界的反映、人類歷史的傳承、中外文化的交融、最后才是演算、符號。
三、鋪墊師生合作交流的情感基礎,減輕學生心理負擔
學生學習數學的成功與失敗,不僅受到認識因素的影響,而且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情感因素時時刻刻都滲透在教學的一切環節中,它悄悄地微妙地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數學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數學知識,而且要具備高超的理解力,善于暢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接納和呵護每一位學生,做每位學生的良師益友。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著力把學生推到主人的位置,給學生思考、發問、答問、動手操作等機會,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出題學生練的被動局面。教師要主動地、有耐心地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由于任何真正的認識都是以主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因此,盡管這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錯誤的,卻具有一定的“內在合理性”,從而我們就不應該采取簡單的否定態度,而應認真地分析,理解它產生的原因和發生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措施有針對性。通過心理交往影響他們,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動機,濃厚的興趣,堅強的意志,以及獨立思考的性格。只有這樣,才能打好師生合作教學的情感基礎,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負擔,從而激發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持久的動力。
只有站到素質教育的高度,充分認識學科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義,注意利用和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遷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導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數學教學中既教書又育人。這就需要老師具備一定的數學修養,從隱含的數學知識體系中適時引導學生挖掘,恰當地點撥,讓學生感知,并內化到知識的結構中,逐步樹立良好的學習數學的態度,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相互聯系的觀點、相互轉化的觀點審視數學問題,感受數學的博大精深,探索知識的奧秘,體會知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