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定剛
一、教學分析
《危機籠罩下的俄國》是人民版選修一專題七的第一課,作為俄國1861年改革的背景部分,本課在政治、經濟、思想和軍事幾個方面深刻闡述了農奴制是俄國走上近代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最主要的障礙,因此必須廢除它。在此我就本課認識做如下設計,僅供同仁指正。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視頻播放克里米亞戰爭片段)這是一場現代人幾乎已經遺忘的戰爭,1853-1856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法軍隊通過第一次使用線膛槍、蒸汽船,大大提高了軍隊戰斗力;鐵路和電報等工業革命成果使軍事行動的后勤指揮產生了革命性變化。最終沙皇俄國的失敗引發了國內斗爭與改革。
(設計意圖)克里米亞戰爭就是本課知識點之一,以影像片段導入,這么多“第一次”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以此導入,讓學生直接回歸到十九世紀中期那個動蕩時代,感受改革前的洶涌澎湃。
(二)新課教學
板塊一:概念解讀——什么是農奴制
(展示圖片:俄國版圖和《國民議會法典》圖片)
師:請同學們閱讀P80關于農奴制含義的知識鏈接。并結合以下材料分析農奴制的特點是什么?
(展示材料)俄國農奴制的形成和鞏固,與俄國勞動力資源稀缺有關。在彼得大帝時期,全國人口不到1600萬,而俄羅斯擁有廣闊未開發土地。農民不堪地主剝削時往往會選擇逃走。為了維持統治,統治者只能用強迫的方式把農民像奴隸一樣束縛在土地上。
生: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得不附于農奴主。
(設計意圖)農奴制這個概念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內容,教師應該補充相關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它的特征。理解這個概念對把握本節課中心內容至關重要。
板塊二:史實認知——俄國的現狀
師:“穿越”是現今很時髦的一個詞,假想同學穿越到1860年的俄國,將會遇到哪些場景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80-84的內容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小組討論)
生1:街上都有出賣農奴的廣告,農奴主把他們看成工具,可以相互轉讓、買賣,農奴沒有任何人身自由。生2:部分地區農奴不堪壓迫,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威脅沙皇的統治基礎。生3:工業革命后,俄國有了近代化的工廠,鐵路和機器生產,但是比起現在太原始了吧。生4:我看到了傳說中的《鐘聲》雜志,赫爾岑的思想影響了很多人。生5:克里米亞戰爭對俄國傷害太大了,到處是災荒、瘟疫和暴動。
師:同學們提出的觀點都很好,那么就請其余小組同學們繼續歸納下俄國改革前的背景。
(政治上農奴制存在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經濟上農奴制阻礙俄國經濟發展;新思潮涌動敲響農奴制喪鐘。)
(設計意圖)情境教學是符合學生認知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特別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課教學中,教師勾畫19世紀中期的俄國,通過各種情境創設,在教師和課本內容的引導下,讓學生置身其間,親身思考后獲取知識和發展思維,對本課目標實現和學生能力培養大有其利。
板塊三:自主探究——農奴制為什么是改革的焦點?
師:剛才我們了解了十九世紀中期俄國的狀況,那么農奴制會成為矛盾的焦點嗎?
展示材料:“貨幣和商品,正如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一樣,開始并不是資本。它們需要轉化為資本。但是這種轉化本身只有在一定情況下才能發生,這些情況歸納起來就是:兩種極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須相對立和發生接觸;一方面是貨幣、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他們要購買別人的勞動力增殖自己占有的價值總額;另一方面是自由的勞動者,自己勞動力的出賣者,也就是勞動力的出賣者。”——馬克思《資本論》
(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從資本主義需要的資本、市場、自由勞動力等因素分析,得出農奴制的存在是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最主要的障礙的結論。而克里米亞戰爭使這一矛盾進一步激化。隨著新思潮的涌動和變革呼聲的高漲,沙皇面臨統治抉擇。)
(設計意圖)“歷史的原因不是想當然的,需要我們去探索。”①對于這個問題,突出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培養,更突出學生在把握史料過程中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符合現行高考對史料考察的要求。
板塊四:你言我語——沙皇的抉擇
師:中國有句俗語:識時務者為俊杰。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無疑是俊杰。面對如此態勢,他主張“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84資料卡片談一談這位“俊杰”為什么要做如此抉擇?
生:沙皇的抉擇完全取決于他代表的地主階級的利益。
(教師展示材料回應學生觀點)農民革命的威脅迫使政府開始準備農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賴以存在的支柱農奴地主也意識到必須破除農奴制。農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們關心的都是防止農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讓步和妥協為代價使俄國農村資產階級的逐漸改革,從而把權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蘇聯通史》第二卷
(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習方式上強調從灌輸式到自主式、合作式的轉變。合作學習正是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創新的重要方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合作學習可以充分發掘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傾聽、表達與交流中形成合作精神,無疑對學生全方面發展有著很大益處。
(三)小結
幾百年來農奴制對沙皇統治基礎的穩固有著重要作用。無論是彼得一世還是葉卡捷琳娜二世都沒有觸碰這個社會的“痛處”。但是歷史已經將責任無可退卻放到了亞歷山大二世面前,他反思俄國現實,深刻感受到落后的農奴制已經成為俄國發展最主要的障礙,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即將拉開帷幕。
三、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作為農奴制改革的前奏,有幾個問題還需要再商榷。
首先在教材整合上,原本教材是逐一論述引發改革的原因,而我將這些納在一個板塊里,講解過程中也許會有不到位的地方,還需要整合之時細心調整幾項內容的邏輯關系。其次是學情上,學生對于農奴制、資本主義的發展要素等知識點處于模糊狀態,課堂中要深入淺出地結合材料講清講透。教師首先對經濟學常規知識應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再者教學形式上,通過影像導入、情境教學、史料教學、合作學習等方式,教學從面貌上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注釋:
①[法]馬克布洛赫.張和聲,譯.為歷史學辯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