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彬



摘 要:近年來,圍繞“穩增長 促消費”的發展目標,中央下大氣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強農村活力。改善農村地區支付結算環境,促進農村地區支付轉型,也是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本文首先構建了描述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情況的4個指數,其次以渭南市為例,通過主成分分析將4個指數“濃縮”成1個綜合指數,最后利用時間序列分析論證了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與農民收入之間的協整關系,將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對農民收入增長的促進作用進行了量化。
關鍵詞: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農民收入;主成分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6(6)-0072-04
一、前言
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是農村金融發展的基礎與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對將非現金支付資源向農村地區有效配置、促進城鄉金融資源均衡、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自2009年人民銀行開始組織實施農村地區支付環境建設以來,我國農村支付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覆蓋率和使用率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群眾切實享受到了支付體系現代化的發展成果。由于農村支付體系的建設對農村經濟的影響是間接的、漸進的,容易被人們所忽視,因此,單獨研究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對農民收入的促進作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目前,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狀況備受國內學者關注,關于如何破解農村金融難題的研究頗多,但有關農村支付體系建設對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促進作用的研究較少。謝漢陽和袁錦湘(2011)運用Delphi專家評級法和多層次算法,探索構建了農村支付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分析了縣域支付環境特征。董國勝(2013)基于AHP模型構建了威海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科學考核評價體系,通過研究威海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分析了影響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的因素,提出了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原則。楊小玲和陳昆(2013),通過構建收入增長模型和收入分配模型,利用1998—2011年數據實證研究,得出農村金融深化會提高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的結論。顯然,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增加是有促進作用的,作為農村金融發展基礎的支付環境建設也不例外。
綜上所述,在現有文獻中,多數研究集中于農村支付體系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上,而對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與農民收入增長的實證研究尚且不足。本文以渭南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發展狀況為研究對象,從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發展指數的構建入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將發展指數進行“濃縮”,探尋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的量化關系。
二、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發展指數的構建
為充分反映渭南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發展狀況,在遵循全面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按照學術界常用的農村金融發展指標的構建思想,本文從規模、深度、結構、效率等4個角度建立了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發展指數。
(一)規模指數(GM)
該指數描述了渭南市農村地區萬人擁有的支付工具的數量。其中,農村地區支付工具包括ATM機、POS機具、農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支付工具,比值越大反映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規模越大。
(二)結構指數(JG)
該指數為新興支付工具交易量與傳統支付工具交易量的比值,其中,傳統支付工具包括ATM、POS機具、農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新興支付工具包括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比值越大說明新興支付工具的使用程度越高,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的結構更優化。
(三)深度指數(SD)
該指數為農村地區支付工具交易量在全市支付工具交易量中的占比與農民收入在所有收入中的占比的比值,比值越大說明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發展越深入。
(四)效率指數(XL)
該指數為農村地區支付工具交易量與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值,比值越大說明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發展越高效。
三、實證分析:以渭南市為例
(一)渭南市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情況
2009年起,人民銀行渭南中支扎實推進渭南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得到飛躍式發展。截至201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共在農村地區安裝轉賬電話15616部,安裝ATM機 575臺,POS機 6385 臺,設立農民自助終端118 臺,村均金融基礎設施達到2.2臺。與此同時,渭南市農民人均收入增長迅速,2009年至2015年年均增速達到13.4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2個百分點。
(二)模型解釋
在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時,為了將所有指標的信息通過少數幾個指標來反映,并消除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線性,需要對數據進行降維,主成分分析是最常用的降維方法之一。本文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將描述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發展情況的4個指標“濃縮”成一個綜合指標,并稱之為“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綜合指數”。
(三)變量選擇與數據處理
本文選取2011年至2015年渭南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情況季度數據,根據上文構建的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規模指數(GM)、結構指數(JG)、深度指數(SD)、效率指數(XL),考慮到渭南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NS)的季節性波動較大,采用X-11法1對農民可支配收入數據進行季節調整,剔除季節性因素。
為了消除原始數據量綱的影響,首先將數據標準化處理。
(四)實證分析
1、主成分分析。運用eviws7.2時間序列分析軟件對標準化后的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指標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的貢獻率已達到83.12%,能較好地反映4個原始指標的總體變動情況,而且根據它們的特征值可以發現,第2個特征值開始明顯變小,碎石圖出現明顯的拐彎(見圖1)。
因此,可以提取第一個主成分作為反映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情況的綜合指數,并記為ZH,根據表1得到第一主成分為:
2、時間序列分析。利用時間序列分析來反映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綜合指數與農民可支配收入之間的關系,首先需要構造一個線性函數:
(1)平穩性檢驗。首先對(3)式中的兩個變量進行ADF平穩性檢驗,得到如下結果:
從表2的檢驗結果可知,兩個變量的原始序列即使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也是不平穩的,而兩個變量的一階差分數據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是平穩的,所以,這兩個變量均為一階平穩序列。
(2)協整檢驗。由于NS和ZH均是一階平穩序列,可以對其進行協整檢驗。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1981)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估計方程:
然后對估計殘差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顯示,殘差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殘差是平穩序列。因此,(4)式本身就是一個協整方程,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綜合指數(ZH)與農民可支配收入(NS)之間具有長期的穩定關系:
結果說明,渭南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與農民可支配收入存在正相關關系,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綜合指數每提高1個單位,農民可支配收入則正向變動0.4698個單位。從估計結果看,估計方程的R2為67.42%,說明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綜合指數(ZH)對農民可支配收入(NS)具有較高的解釋力度。
3、格蘭杰因果檢驗。對兩變量進行滯后2階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由檢驗結果(見表3)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綜合指數(ZH)是農民可支配收入(NS)的單向格蘭杰原因,說明農村支付體系的快速發展對農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具有明顯正向促進作用,而反之則不成立。
四、結論與建議
(一)爭取財政政策支持,增加農民直接收入
截至2015年末,渭南市市政府共出臺2項政策支持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建設,但對于直接增加農民收入作用有限。因此,建議出臺財稅支持措施,緩解銀行機構和服務點商戶雙方成本壓力,例如采取機具投入補貼、運行費用補貼、商戶補助等措施,直接對機具安放農戶或商戶進行現金補貼,提高農民參加改善農村金融環境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
(二)挖掘農村金融潛力,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金融機構要創新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支付產品,結合農村地區不同消費群體,深入挖掘農村金融潛力,構建農村地區新型支付體系。例如推行“金融服務流動車”,用流動服務車的形式定期向農村地區提供現場辦理銀行卡、開通手機支付業務、購買理財產品等金融服務,加大對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投入力度,為農村中小農戶和中小企業提供充分的金融服務。
(三)健全風險防控措施,保障農民切身利益
近年來,利用銀行卡犯罪、盜取資金的案件頻繁發生,作案手段和方式越來越科技化,建議提高農民對非現金支付工具的風險防范意識,加強金融機構對ATM、POS機具的監控與維護,切實加強電話POS等新型終端設備的風險管理,采取多種措施不斷提高農民使用各類非現金支付工具時的自我保護意識,引導其正確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
參考文獻
[1]董國勝.基于AHP模型的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威海市為例[J].現代商業,2013,(2):50-52。
[2]李永哲,蘇波濤.西部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情況調查[J].甘肅金融,2014,(11):71-72。
[3]謝漢陽,袁錦湘.農村支付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為例[J].武漢金融,2011,(3):57-60。
[4]楊小玲,陳昆.農村金融深化對農民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6):40-46。
[5]張文玖.從有效供給角度探析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寧陽案例[J].金融發展評論,2014,(6):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