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
摘 要: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資產負債率上升、局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惡化等多因素影響,2014年以來某市企業及個人逃廢銀行債務的事件屢有發生,嚴重損害了商業銀行等相關方的利益。本文對江蘇省某市轄內企業及個人逃廢銀行債務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總結分析了企業及個人逃廢銀行債務的原因,介紹了銀行防范企業逃廢債務、加強內部風險管控的主要舉措,并就當前企業及個人逃廢銀行債務事件中值得關注的問題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逃廢債務;銀行債權;信用環境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6(6)-0079-04
一、江蘇省某市企業及個人逃廢銀行債務現狀
(一)逃廢銀行債務事件處于高發期。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某市17家商業銀行累計發生逃廢銀行債務事件231起,涉及貸款共253筆、17.29億元。其中個人逃廢銀行債務事件78起,涉及貸款75筆、1.4億元;企業逃廢銀行債務事件153起,涉及貸款178筆、15.89億元。在逃廢銀行債務事件中,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屬于重災區,其中工農中建交五行共發生逃廢銀行債務事件119起,涉及貸款124筆、8.14億元,占總逃廢筆數和金額的比重分別為49.01%和47.08%;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涉及逃廢債務事件79起,涉及貸款87筆、6.22億元。截至2015年末,全市約66%的逃廢銀行債務事件未能結清。
(二)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所屬行業、規模較為集中。從所屬行業來看,某市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及建筑業三個行業,約占所有逃廢銀行債務事件的93%。其中,2014年以來制造業累計發生逃廢銀行債務事件143筆、13.65億元,占企業逃廢銀行債務事件的筆數和金額的比重分別為80.34%和85.90%。從企業規模來看,逃廢銀行債務的基本為中小企業,其中小型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的數量和金額占比最高,分別為117筆、9.67億元,占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筆數和金額的比重分別為65.73%和60.86%。就個人而言,個人逃廢銀行債務則多為從事制造業和批發業的小微企業主或個體工商戶。
(三)逃廢銀行債務的形式多樣、途徑較為集中。總體來看某市企業及個人逃廢銀行債務的形式多樣,中國銀行業協會2013年制定的《“逃廢銀行債務機構”名單管理辦法》中列舉的九大類逃廢債務形式均有涉及。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形式主要涉及以下三種:第一種是以“通過非正常關聯交易抽逃資金、轉移利潤、轉移或隱匿資產,債務人股東、法定代表人或實際控制人逃匿,損害銀行債權的”的形式逃廢銀行債務1,共涉及貸款38筆、4.38億元,占總逃廢債務筆數和金額的比重分別為15.02%和25.33%;第二種是以“以改制、重組、合并、分立、增減注冊資金、解散、破產以及抽逃、隱匿、轉移資產等形式逃廢銀行債務,損害銀行債權的”的形式逃廢銀行債務2,共涉及貸款24筆、4.09億元,占總逃廢債務筆數和金額的比重分別為9.49%和23.66%;第三種是以“拒不執行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等已生效的法律文書,損害銀行債權的”的形式逃廢銀行債務3,共涉及貸款33筆、2.76億元,占總逃廢債務筆數和金額的比重分別為13.04%和15.96%。而個人逃廢銀行債務的形式主要集中在信貸主體跑路失聯、隱瞞影響按期償還金融債務的重要事項和重大財務變動情況以及通過為本人或家人辦理移民等方式非法向境外轉移資產或外逃避債三種形式。
二、企業及個人逃廢銀行債務的原因分析
(一)企業及個人因對外擔保代償導致資金鏈斷裂。調查顯示,誘發企業及個人逃廢銀行債務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涉入擔保圈、互保圈導致資金鏈斷裂。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全市企業及個人因對外擔保代償而導致資金鏈斷裂逃廢銀行債務的事件共計87起,涉及貸款95筆、9.97億元,占總逃廢債務筆數和金額的比重分別為34.39%和57.66%。如轄內某銀行反映,某集團公司主要生產鉆頭、特鋼等產品,公司債務壓力較大,涉及多家銀行貸款近7億元,由于對外擔保過多,并因3家被擔保企業關停而發生代償近1億元,最終致使該公司資金鏈斷裂并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二)宏觀經濟下行誘發企業經營風險導致資金鏈斷裂。受宏觀經濟下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等因素影響,2013年下半年以來轄內部分原本經營正常的企業出現了市場需求不足、訂單下降、應收賬款賬期拉長等問題,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受到較大沖擊。在資金鏈緊繃的情況下,部分企業及個人選擇逃廢銀行債務。統計數據顯示,全市因宏觀經濟下行誘發企業經營風險導致逃廢銀行債務的事件69起,涉及貸款76筆、5.98億元,占總逃廢債務筆數和金額的比重分別為30.04%和34.59%。如轄內某企業主要從事腳手架出租行業,受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等因素影響,該企業應收賬款迅速增加、難以回籠,資金周轉壓力加大,加之涉及民間融資,企業資金鏈最終斷裂導致逃廢銀行債務290萬元。此外,也有部分企業因為對宏觀經濟形勢預判不準、盲目對外投資失敗,導致資金鏈斷裂進而逃廢銀行債務。
(三)局部金融生態環境惡化導致跟風逃債。受多種因素影響,轄內局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惡化,部分企業及個人跟風逃廢銀行債務。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有33筆、1.69億元銀行債務可以歸因于企業經營尚可、但跟風逃廢債務的事件,占總逃廢債務筆數的比重分別為13.04%和9.77%。多家銀行反映,2015年以來部分重點鄉鎮企業及個人跟風逃廢債務勢頭有加劇的趨勢。如部分民營經濟發達的重點鄉鎮,近兩年在部分企業老板欠債跑路后,一部分企業主開始跟風賴賬、抱團逃廢銀行債務,使得相關銀行,尤其是清收力量較為薄弱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村鎮銀行蒙受較大損失。
除上述因素外,還有一些企業因為企業主個人的不良嗜好導致所屬企業資金斷裂而逃廢銀行債務,其中尤以企業主涉及賭博情況居多。如某銀行反映,某企業主因賭博輸掉近400萬元后挪用企業資金,同時以企業和個人名義對外借取民間資金彌補企業運營資金漏洞,最終導致企業破產并逃廢銀行債務約150萬元。
三、銀行防范企業逃廢債務、加強風險管控的主要舉措
針對當前企業及個人逃廢銀行債務事件多發的問題,轄內各銀行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加大對不良貸款的防范、清收力度,最大限度地保全銀行債權。
(一)完善貸前調查。為防范企業及個人逃廢銀行債務,轄內銀行在貸前下足苦功,加強對企業財務報表和關鍵數據的審核力度,督促信貸人員深入了解企業及其法人的實際情況,特別加大對企業及其法人是否涉及民間借貸、賭博、家庭糾紛等高風險因素的排查力度。比如,某銀行明確提出要重點加強對企業貸款需求合理性的論證;部分銀行建立了常規聯系制度,通過互通信息加強對企業及其法人非財務性或經營性信息的收集;部分銀行建立了全口徑信息平臺,將失信企業法人代表、實際控制人、股東、關聯企業等統一納入防控名單,作為該行貸款調查的一項重要參考信息。
(二)強化貸后管理機制。一是加大常規走訪力度。多家銀行表示在放貸后要求客戶經理通過按月走訪、核查憑證等舉措監測企業現金流及經營情況,某銀行甚至采取每半月進行信貸客戶“體檢”的方式及時掌握企業真實運行情況。二是實施風險預警管理,某銀行專門制定了《公司授信客戶分類預警管理辦法》,確定了授信客戶分類預警名單,并開展針對性的貸后檢查。三是建立違約快報制度。如某銀行通過建立信用違約客戶快報制度,在原有授信業務逾期情況快報制度的基礎上,加大對客戶欠息情況的快報,做大對違約客戶信息快報的全覆蓋。同時建立風險客戶管理臺賬,跟蹤監測上年存量不良客戶、上年非不良違約客戶、當年新增不良客戶、當年新增非不良違約客戶以及其他潛在風險客戶的經營財務狀況、資產質量走勢以及后續管控措施等,實現資產質量全面動態管控。
(三)加大清收處置力度。轄內銀行在出現信貸風險后,紛紛通過加大處置清收力度等確保資產質量穩定。如某銀行對重點客戶“一戶一策”制定明確的風險處置方案,充分利用總行核銷政策,對滿足條件的不良貸款加快核銷,對年內難以處置結束且有資產抵押的不良貸款加快轉讓。同時,部分銀行還加大與政府、上級行的溝通,加快推進不良資產的拍賣處置及清收。
四、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逃廢銀行債務事件的防范難度較大。部分銀行反映,對于實體企業因正常經營困難出現風險的情況,銀行能夠及時跟蹤監測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化解,但逃廢銀行債務事件往往具有突發性,在當前銀企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防范逃廢銀行債務事件的難度不斷加大。比如按照目前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企業的機器設備、存貨、銀行賬戶資金等動產的所有權變動不需要進行變更登記即可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企業轉移資產手段便捷、隱蔽,銀行常規的貸后管理很難發現此類資產動向,待銀行發現時往往已經錯失最佳的處置時機。再如,銀行到工商、房管、土管等部門查詢企業相關的資產信息往往具有滯后性,一些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或個人,往往蓄意轉移名下資產,在缺少法院判決等合法手續的情況下,銀行往往難以提前介入采取措施,導致后續處置陷入被動。
(二)司法“失靈”致使銀行訴訟“明贏實輸”。從轄內情況來看,受司法訴訟程序繁復等因素影響,目前涉及企業及個人逃廢債務事件的銀行大多陷入了“贏了面子,輸了里子”的窘境。首先是司法訴訟的時間過長。銀行反映絕大多數企業及個人逃廢銀行債務事件,如果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從提起訴訟到最終判決下達執行,時間短則半年,長則數年。其次是司法拍賣成功率較低。一方面是由于拍賣標的評估價偏高、過戶費用完全由買受人承擔等原因,司法拍賣流拍率較高。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江蘇法院系統司法拍賣一律通過淘寶網進行,在缺乏相關配套制度的情況下,一些有意向的買受人最終放棄購買。三是司法進程遭遇部分債務人惡意阻礙。部分銀行反映一些債務人在訴訟執行過程中,往往通過采取簽訂虛假的抵押物租賃合同的措施進行虛假租金支付,進而導致法院因難以鑒定租賃關系而拉長執行期限或放棄執行,嚴重阻礙銀行處置抵押資產的速度。
(三)打包轉讓不良債權回收率低致使銀行蒙受資產損失。銀行反映對于部分回收難度較大的不良債權,往往會采取打包轉讓的方式進行處理。如僅2015年該市各銀行采取批量打包轉讓的方式處置的銀行不良貸款共計53筆、4.78億元,總逃廢債務筆數和金額的比重分別為20.95%和27.64%。但是多家銀行反映,雖然該方式有助于銀行快速處置不良資產、降低不良貸款率,但是由于缺乏市場競爭,資產管理公司在與銀行議價時往往處于強勢地位,大量不良債權的成交價格持續走低。如轄內某行反映,貸款本金7.86億元的不良債權僅收回2.04億元,回收率不足30%,銀行資產縮水明顯。
五、政策建議
(一)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人民銀行征信管理系統的建設為基礎,在加大對商業銀行征信數據報送檢查和考核力度的同時,適時整合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組織的放貸信息,及時將其納入征信系統,確保銀行及時、全面掌握企業及個人的融資狀況,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同時,進一步在全社會尤其是在企業中加強信用知識宣傳和教育,強化企業和個人信用意識。對于部分性質惡劣的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和個人,應該由地方政府統一牽頭,建立“黑名單”制度,及時通過相關媒體予以曝光,在全社會營造嚴厲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良好氛圍。
(二)完善銀行風險防控機制。首先商業銀行要加強內控制度建設,按照人民銀行及監管部門的要求適時優化、調整自身信貸政策,加強對信貸資金的管理,堅持以效定貸,貸前進行資信調查,貸后進行跟蹤監管,保證信貸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增值性,力爭從源頭上減少不良債務的發生。其次商業銀行對已經出現的不良資產,應該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靈活采取如支持企業改制等措施盤活存量,搞活生產經營,最大限度的保全銀行債權。對一些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及個人應采取合法手段及時介入,維護自身合法債權。
(三)強化失信懲戒機制建設。建議人民銀行聯合有關的監管部門針對逃廢銀行債務暫無更高層面權威性文件的現狀,盡快出臺規范性文件,明確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界定以及打擊處置辦法。同時建議適時啟動《公司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程序,增加打擊、限制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和個人法律責任條款。如增加對捏造虛假租賃協議、虛構債務阻礙銀行債權順利實現進行懲治的條款,從法律層面加大對逃廢債行為人的有效震懾,切實維護商業銀行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蔣衛陽.對惡意逃廢債決不姑息[N].浙江日報,2015-10-15(1)。
[2]李國輝,張文剛.全國人大代表張玉坤:聯手打擊逃廢債行為 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N].營口日報,2016-03-15(11)。
[3]盧國峰.企業逃廢債與銀行債權保護的法律探討[J].武漢金融,2011,(9):40-43。
[4]詹向陽,楊荇.警惕產能治理中的隱蔽逃廢債行為[N].上海證券報,2014-09-27(007)。
[5]中國銀行業協會.“逃廢銀行債務機構”名單管理辦法[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