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若本
當前,精準扶貧炙手可熱,但在不少人眼里也是燙手山芋。常言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因此,或許也可以講:成始于心。個人認為,正確應對結對幫扶任務的當務之急是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若能進而做到“熱心參與、誠心互動、真心幫扶、耐心引導、細心算賬”,自然會比較容易找對感覺、找準門道。
熱心參與手留余香
第一是政治任務。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要為民造福,只有做到為民造福,我們黨的執政基礎才能堅如磐石。
第二是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慈心為人、善舉濟世,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綿延不絕。好人必有好報。世人耳熟能詳的《三字經》名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據傳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軼聞趣事,大意是說竇燕山之所以能得五子且“五子登科”,就是其樂善好施善舉的一種“善報”。
第三是社會責任。眾所周知,貧困人口是比較特殊、相對弱勢的一類群體。一般來講,他們“兩不愁、三保障”的現狀還不樂觀。更糟糕的是,對于絕大多數貧困人口而言,僅僅依靠自身力量幾乎是不可能改變現狀的。這與不幸墜陷困境的人需要別人拉一把是一樣的道理——外援不可或缺。
第四是自我超越。通過與結對幫扶對象的接觸和交流,通常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變得既知足又知不足。所謂“知足”,就是面對幫扶對象的艱辛困苦,再反觀自己的舒適安逸,自然會倍感知足、倍加珍惜;所謂“知不足”,就是面對嚴峻的貧困現狀和棘手的脫貧難題,自然會意識到我們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做得還不到位,知識還不夠用,本領還很欠缺;從而真正致力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既要帶著責任,更要帶著感情,熱心參與結對幫扶活動。
誠心互動前提是尊重
既要尊重幫扶對象的人格,也要尊重他們的想法。如果沒有尊重,就很難有良性互動。要善于換位思考,尤其是要堅決摒棄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等不健康心理。誠心互動的關鍵是“四多”。
第一,多體諒。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都希望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憑心而論,“兩不愁三保障”方面的任何困擾對常人而言都是非常痛苦和難以接受的。要將心比心,充分體諒幫扶對象的苦衷與無奈,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并非心甘情愿過貧困生活,而是壓根兒沒辦法單靠自身力量擺脫困境。
第二,多協商。幫扶對象要脫貧致富,除了必須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扶持外,主要還得靠其自身努力。因此,要通過深入交流搞清楚他們究竟能干什么、想干什么,通過反復協商來敲定最適合他們干的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喚醒其主體意識,激活內生動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脫貧致富潛力。
第三,多感化。要注重以心換心,對幫扶對象多給予人性關懷和人道援助,憂其所憂、急其所急,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難,使之感受到幫扶的真誠與可信,從而增強信心、鼓足干勁,充分發揮脫貧主體作用,積極參與到扶貧項目建設中去。
第四,多走訪。要擠時間經常去幫扶對象家“串門”,通過熱絡互動與其建立融洽關系乃至深厚感情,最好能相處得既像親、又像友,不是一家卻勝似一家。
真心幫扶“看療效”
第一,盡職而往。結對幫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補短板”。因此,必須出實招、見實效。這就要求我們每個結對幫扶責任人都應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從一開始就要抱定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去對待工作。凡是能做到位、該做到位的事情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做到位,不能搞形式、走過場。
第二,盡心而慮。著眼于為幫扶對象分憂解愁,重點思考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思考幫扶對象的主要致貧原因是什么,該如何對癥下藥去解決;另一方面,要思考幫扶對象能干什么、想干什么,該如何因戶施策解決增收問題。
第三,盡力而為。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對于解決上述致貧、增收問題,具體需要采取哪些必要措施、落實哪些對應政策,一定得想方設法把相關工作做到位,盡最大可能把問題切實解決好。
第四,盡責而返。“不看廣告看療效”。結對幫扶就是要注重實效,不能無果而終、無功而返。凡是能想得到、做得到的,都應千方百計地抓落實。要把能否見到應有成效作為是否真心幫扶的試金石,要真正做到幫扶對象不脫貧結對幫扶不脫鉤。
耐心引導做到心中有數
結對幫扶責任人同時也是脫貧攻堅宣傳員,要加強對政策業務知識學習。對有關工作要領必須做到心中有數,最好融會貫通,絕對不能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要注重加強對幫扶對象及其他群眾的政策宣傳和教育引導,使他們清楚明白并理解認同一些基本道理。
第一,好政策要有好回報。總體來看,目前農村絕大多數群眾是充分理解肯定黨和政府扶貧政策憐貧恤困的初衷。要注意因勢利導,進一步催化和強化廣大群眾的政策效益意識。要對群眾深入細致地宣講好扶貧績效考核評估的有關要求與后果,尤其是要讓群眾明白考核評估結果是與扶貧資金配置直接掛鉤的,這樣自然也就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同時講清楚鼓勵脫貧摘帽的有關政策。
第二,好政策多如牛毛。要告訴群眾現在黨和政府扶持“三農”的政策很多,既沒有必要吊死在扶貧政策這一棵樹上,也犯不著在享受扶貧政策這一條道上走到黑。
第三,好政策不是毛毛雨。尤其是要向群眾講清楚扶貧政策不同于良種補貼、家電下鄉等普惠政策,是黨和政府特別針對農村特困弱勢群體制定的特惠政策,目的是為了促進共同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因此,既不可能也不允許均衡惠及每一位農村居民。
第四,好政策不容瞎胡鬧。對于扶貧對象的確定以及相關政策的適用,都必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辦理,決不允許搞變通、打擦邊球,更不容許為所欲為、胡作非為。
細心算賬“不混賬”
對待幫扶對象脫貧問題,要堅決落實精準脫貧有關要求,堅持做到“算賬認賬不混賬”,細心算賬。在注重做好各項幫扶工作并見到實效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循循善誘,引導幫扶對象一起細致算好以下幾筆賬。
第一,登門賬。對照《張家界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扶貧臺賬》的“幫扶人員盡責情況”登記,把建立結對幫扶關系以來,幫扶責任人為履職盡責歷次登門入戶的情況全面系統地回顧一下,以達到拉近情感距離、增進情感認同的目的。
第二,落地賬。對照《張家界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扶貧臺賬》的“幫扶計劃主要內容”和“幫扶措施落實進展”登記,認真清理有關幫扶項目及措施落實情況,用事實證明幫扶責任人沒有敷衍了事,從而有效消除幫扶對象的不滿心理和抵觸情緒。
第三,收支賬。算好收支賬是解決“如何退”問題的前提和基礎。要對照《張家界市精準扶貧工作手冊》內的“張家界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扶貧成效評估表”,逐項逐筆算清有關明細賬,給幫扶對象一個明白賬、認同賬,為啟動脫貧退出程序夯實基礎。
第四,得失賬。要善于啟發幫扶對象認真權衡享受扶貧政策的利弊得失,如物質上的得與精神上的失、利益上的得與名節上的失、長輩的得與晚輩的失、此得與彼失等等,從而正確對待扶貧對象身份,最終實現除非迫不得已、一般都愿意選擇主動放棄扶貧對象身份的目標。
中國扶貧2016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