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陽 田英俊 趙貴亭 馬俊亮遼寧省本溪市第六人民醫院感染五病房,遼寧本溪 117022
22例腎綜合征出血熱死亡病例危險因素分析
李思陽田英俊趙貴亭馬俊亮
遼寧省本溪市第六人民醫院感染五病房,遼寧本溪117022
目的探討影響腎綜合征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發生死亡的危險因素,以期減少死亡的發生。方法對200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129例危重型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隊列研究,其中22例發生死亡者設為死亡組,其余107例未死亡者設為生存組。收集所有可能引起患者死亡的臨床及理化指標,并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腎綜合征出血熱發生死亡的危險因素。結果經單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齡、存在基礎疾病、器官損傷程度、合并肺內感染、血鈉異常為主要的死亡危險因素(P<0.05)。 結論臨床醫師應熟悉掌握影響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發生死亡的危險因素,提高診治水平,積極地采取適當的干預和治療措施,有助于減少死亡病例發生,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
腎綜合征出血熱;死亡;危險因素;液體療法
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急性、地方性、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病情危急,并發癥多,病死率高。本溪市地處遼寧省東北部,屬于小興安嶺末段,多山,多林地,是出血熱的老疫區,近20年來由于腎綜合征出血熱疫苗在我市農村的大面積接種,發病率明顯下降,病死率已經下降至2%以下,但仍一年四季有散發病例出現,以冬、春季為多[1];而且疫區范圍內農民發病率下降,城市人口發病增多,且常常出現危重癥患者,仍然會有死亡病例出現。本研究通過危重型腎綜合征出血熱死亡組與生存組的病例特點進行比較,收集與死亡相關的危險因素,總結經驗,以期提高臨床醫生對危重型腎綜合征出血熱病例的認識及救治水平,進一步降低病死率。
1.1臨床資料
選取自200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11年間我院收治的腎綜合征出血熱1027例,其診斷均符合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1]的診斷標準。其中腎綜合征出血熱危重型共129例,包括死亡組病例22例(其中包括病情危重自動出院回家后死亡3例及轉診至上級醫院后死亡2例,總病死率為2.1%)和生存組107例。1027例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7.9±13.4)歲;兩組年齡性別分布特點:死亡組平均年齡(52.5±9.9)歲;男女比例為15∶7;生存組平均年齡(45.8±10.7)歲;男女比例為67∶40。職業特點:死亡組農民9例,約占40.9%,其他職業包括工人、退休等共13例,約占59.0%;生存組農民51例,約占47.7%;其他職業者共56例,約占52.3%?;A病情況:死亡組有明確的基礎疾病者15例,占68.2%,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病、酒精性肝病、乙肝肝硬化等;生存組有明確的基礎疾病者37例,約占34.6%。
1.2研究方法
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臨床調查表,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及病程等一般資料,調查患者的發病至就診于正規醫院的時間、發病至死亡天數、死亡時的疾病分期、出現的器官系統損害數目、伴發感染情況,治療方案為發熱期給予病毒唑1.0 g/d靜脈滴注,少尿期持續4 d以上或達到透析指征予透析治療,針對各病期治療原則進行液體療法,根據患者情況不同選用不同膠體如低分子右旋糖酐40、白蛋白或血漿等成分,部分患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2]。
1.3腎綜合征出血熱早期定度參考標準[1]
輕度:體溫(持續3 d)39℃以下,惡心嘔吐明顯或僅有惡心,有充血,無明顯滲出,有皮膚黏膜細小出血點,頭痛頭暈輕,尿蛋白(+);中度:體溫持續3 d 39℃~40℃,惡心嘔吐,充血明顯,球結膜輕度水腫,皮膚黏膜有明顯出血點,頭痛明顯,有興奮或失眠,尿蛋白(++~+++);重度:體溫持續3 d 40℃以上,惡心嘔吐頻繁劇烈,充血明顯,球結膜明顯水腫,皮膚黏膜有明顯出血點或瘀斑,煩躁不安,譫妄或意識障礙,尿蛋白(+++)以上。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對所有觀察指標逐一進行單因素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對可能有意義的因素再進一步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2例死亡組患者治療情況
22例死亡組患者中20例入院定度為重度,占90.9%,中度2例,占9.1%;處于發熱期7例占31.8%,處于休克期1例占4.5%,少尿期4例占18.2%,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2期重疊者2例占9.1%,入院時處于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及少尿3期重疊者8例占36.4%。少尿期死亡9例占40.9%,多尿期死亡5例占22.7%,移行期死亡7例占31.8%,休克期死亡1例占4.5%。1例低血容量休克死亡,1例自發性腎破裂死亡,1例腹壁出血死亡。其余病例死亡原因均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死亡組19例合并MODS,占86.4%。臟器損害除腎臟為靶器官外,最多見于心臟損害,表現為不同程度心肌酶學異常、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緩常見,1例房顫,1例心源性猝死,左心衰2例、心包積液等;其次為肝損害,僅1例表現為肝衰竭;再其次為肺損害,表現為ARDS、心源性肺水腫、肺內感染、胸腔積液;腦損害表現為頭痛、意識障礙、腦出血、癥狀樣癲癇,消化道出血9例(40.9%),還有少數胰腺損害。死亡組患者合并感染者12例,占54.6%,其中肺內感染11例,占50.0%,其余感染包括腹腔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敗血癥及真菌感染1例。死亡組患者有20例診斷電解質紊亂,占90.9%,血糖異常常見。死亡組病例明確診斷DIC者5例,占22.7%,但在血小板迅速降低基礎上伴隨有PT、APTT、TT及Fbg、FDP和D-二聚體單項或多項異常者另有12例,共計17例,占77.3%。
2.2單因素分析
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在年齡、基礎疾病、發病至正規醫院治療時間、肺內感染控制、腎外器官操作數目及血鈉水平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因素統計學上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3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可能引起死亡的危險因素進一步經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見,年齡、存在基礎疾病、腎外器官損傷數目、合并肺內感染、血鈉異常為主要危險因素(P<0.05),見表2。
本組病例農民比例占40.9%,但少于我國總發病人口中的農民比例[1],與本市近年大規模為農民開展免費腎綜合征出血熱疫苗接種而使農民的發病率下降有關。死亡組年齡偏大,多數合并基礎疾病,是不利因素;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入院時診斷要定度,此要求對于評估預后作用關鍵,對重度患者,特別是入院時2期或3期重疊患者,應提高警惕、加強監護、積極治療可降低死亡率;有些患者就診于正規醫院的時間相對較晚,早期未得到正規治療,補液不足或過量,休克搶救不利,濫用大量縮血管藥物,個別休克雖已糾正,但多臟器功能衰竭嚴重,導致后期治療困難,死亡風險增高。

表1 與死亡發生相關的危險因素分析

表2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在腎綜合征出血熱的治療中,最重要的是液體療法[3]。關于腎綜合征出血熱的重癥、危重癥的臨床過程,實際上是伴隨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的過程,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治療的重點是液體療法,滲漏期與恢復期界限模糊,臨床上難以劃分,但兩期的病理生理特點和治療明顯不同,個體差異較大,因此液體治療過程中的監測顯得尤為重要,在滲漏期要保證重要臟器的灌流,但在恢復期警惕大量液體回滲引起的肺水腫。所以輸注液體的容量與速度必須通過密切觀察患者的一般狀況、連續檢測血流動力學、了解病情變化及治療反應等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休克時補液宜遵循快速補液原則,且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精神狀態、脈率變化及血紅蛋白、紅細胞容積,液體復蘇應恢復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流又不至于過多擾亂機體的代償機制和內環境[4-8]。在關鍵時間點,要以6 h為單位時間來計算出入量,仔細觀察病情變化,區分腎前性和腎性少尿。擴容膠體不宜選用白蛋白,在毛細血管滲漏期,毛細血管不能阻留<200 kDa的分子[9],白蛋白(66 kDa)作為小分子物質會迅速滲漏至組織間隙[2]。這種狀態下,白蛋白非但不能維持血管內的膠體滲透壓,還會造成和加重組織水腫[10]。但是筆者對比兩組是否使用白蛋白未發現對于死亡的危險因素有明顯差異,可能是受限于樣本數量較小,而且這些病例并非單一使用白蛋白,也有其他大分子膠體在同時應用。但基于此理論膠體治療應該選擇低分子右旋糖酐、羥乙基淀粉和甘露醇要優于白蛋白。滲漏期一般持續1~4 d,進入血管再充盈期,此時毛細血管通透性逐漸恢復正常,大分子物質逐漸回吸收,組織間液回流入血管內,血容量增加,易出現高血容量綜合征[9]。特別是老年患者,基礎疾病較多,心肺功能相對較為薄弱,研究表明隨年齡增加,心臟功能減退,每增加10歲,心排血量下降10%,最大耗氧量下降5%~10%[11]。有報道75歲老年人即使一般表現尚屬健康,發生舒張性心力衰竭的可能性仍高達50%。補液過多過快時,會使循環血量驟增,誘發心力衰竭及高血容量綜合征。
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發熱期血三系的變化為白細胞升高、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容積升高,同時血小板呈下降的趨勢。生存組病例與死亡組病例對比,雖然血三系在早期數值上無明顯差異,但是觀察到一個現象是,如果血小板上升的趨勢、伴隨白細胞的下降與血紅蛋白、紅細胞容積下降的恢復幾乎同步,預示預后良好,反之死亡組病例的血小板不上升或上升后復降,或三系變化趨勢不同步。
另外,合并感染在危重出血熱患者中高發,此組死亡病例合并感染者超過半數,與文獻報道有相似者[12],也有不同者[13]。尤其是合并肺內細菌感染為多。提示我們應嚴格做好消毒隔離、口腔護理,密切監測,一旦發生合并感染,及時有效抗菌治療,甚至預防性應用抗菌治療。對于入院診斷為重度的患者我們應密切重視病情變化,采取有效的預防性治療措施,防止病情繼續發展和惡化,同時我們要知道,由于機體抵抗力、營養狀態、免疫狀態、休息、顛簸、治療措施是否合理等諸多因素,對于輕度和中度的患者,病情可以轉為重癥,一樣要給予密切觀察病情,進行監護。腎綜合征出血熱在發病的各個病期,電解質都可發生平衡紊亂,因為常與水的平衡紊亂相伴隨,而且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使病情更為嚴重和復雜[14]。死亡組病例電解質紊亂出現率極高,且出現早、不易糾正,特別是嚴重低鈉血癥體現全身代謝紊亂,預示病情嚴重,預后不良。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應給予足夠重視。DIC的實際發生率是比較高的,但治療應以原發病為主。要更好地把握透析指征,需透析者宜早不宜遲[5,14-15]。對于少見的并發癥如腹壁血腫,要有足夠的認識,早期給予止血加壓治療。
[1]楊為松.腎綜合征出血熱[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86-87,487-489.
[2]羅端德,易建華.病毒性出血熱[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3-34.
[3]許春,劉洪艷,牟玲.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死亡變遷原因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2,30(4):252-253.
[4]林永煥.流行性出血熱診療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430.
[5]李蘭娟.傳染病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74.
[6]劉大為,邱海波,嚴靜,等.臨床血流動力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31-632.
[7]陳齊紅,鄭瑞強,林華,等.感染性休克液體管理對預后的影響[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0,3(6):369-371.
[8]趙昕,徐凱智,張永輝.限制性輸液與充分液體復蘇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比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411-413.
[9]姚詠明.急危重癥病理生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628-642.
[10]馬曉春,孫旖旎.危重癥患者輸注白蛋白的利與弊[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11):845-847.
[11]葉任高,楊念生,陳偉英.補液療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04.
[12]李紅兵,程云,李永濤,等.227例腎綜合征出血熱住院病例臨床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3,31(1):49-50.
[13]獨曉勤,唐謙,李紅兵,等.老年腎綜合征出血熱94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09,38(10):1411-1412.
[14]潘月飛,邵祥穩,張校雙.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腎綜合征出血熱合并橫紋肌溶解癥一例[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5,33(11):662.
[15]陳秀凱,楊榮利,劉大為.救治急性腎損傷:允許性低濾過與血液凈化[J].中華內科雜志,2014,53(6):428-430.
Analysis on risk factors of 22 cases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LI SiyangTIAN YingjunZHAO GuitingMA Junliang
Department of the Fifth Infectious Ward,the 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Benxi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Benxi 117022,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death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eath.Methods From January 1,2002 to December 31,2012 129 cases of severe renal comprehensive syndrome hemorrhagic fever in our hospital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among them,22 cases of death were set to death group.The remaining 107 cases did not die were set as survival group.Collect all clinical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icators that may cause the patient's death,single factor and multi factor non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death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Results By single factor and Logistic multi factor analysis,age,underlying disease,organ damage,combined pulmonary infection,blood sodium abnormalities were th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death(P<0.05).Conclusion Clinicians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risk factors of death in patients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improve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ctively tak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treatment,helps to reduce deaths occurred,to improve the chances of survival.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Death;Risk factors;Fluid therapy
R512.8
B
1673-9701(2016)14-0081-04